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同志在40年代就曾提出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一部分人把它说成是效率低、不合时宜了,并提出了“愚公应该搬家”的观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我认为愚公应该移山,而且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脍炙人口,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文中塑造了愚公这一鲜明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同时也说明了克服困难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文章通篇运用对比,突出愚公的光辉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直用人名对比,增强讽刺效果。 文中主人公直接命名为“愚公”,因为他移山面临着种种困难:一是自己年老体衰,“年且九十”;二是太行王屋二山既高又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三是力量弱小,仅靠全家力量,“聚室而谋”,“吾与汝毕力平险”;四…  相似文献   

3.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精悍,但思想意义极其深刻。首先,对于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是理解文章思想意义的关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率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思  相似文献   

4.
李华同学问:“《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壮举令人敬佩,可私下里有人说,愚公其实很愚,他干吗移山而不搬家?这不更省力吗?对此,老师您是怎样看的呢?”关于这一问题,即愚公不应移山而应搬家,看起来似乎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省时省力地解决问题,似乎是“实事求是”,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中来教育人们应该怎么做。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愚公形象的塑造和其移山壮举的成功,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人要有远大的抱负,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和坚强毅力,相信人能战胜一切困难。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愚公精神”。愚公的远大抱负体现在“年且九十”却仍要去“叩石垦壤”以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未来,很显然移山不  相似文献   

5.
《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愚公成为华夏子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行为楷模,“人定胜天”的思想典范。《愚公移山》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在艺术上主要是大量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愚公移山》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室”一“献” 情态俱出 《愚公移山》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愚公看到全家及村人由于“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就集合全家人商量移走太行、王屋二山。原文写到老愚公“聚室而谋”,课本对“室”的解释是“家”。那么原文为什么不直接用“家”而要用“室”呢? 其实,“家”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诗经》就有“宜室宜家”之句。古人认为,一个家,前为堂,后为室。即我们所谓客厅和居室。愚公集合自家人商量事情,既不能让大家在客厅、居室散乱而坐,也不须正儿八经在客厅议事,而一个“室”字用得既合乎事实,又让读者对愚公全家人商量事时的情态产生丰富的联想:老愚公盘腿坐于炕上,儿孙们团团围坐在老愚公周围,热烈地讨论着愚公的提议,一个感天撼地的伟大计划就在这样一个亲切而热烈的氛围中产生了。可见,作者用“室”是有独特用意的,用词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7.
徐岫茹 《家庭教育》2010,(12):30-31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理想和奋斗之间的关系:愚公的理想就是搬掉两座大山,而一镐一锄地挖山运石,就是愚公和其子子孙孙的奋斗过程。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对“愚公移山”的真实体验和实践,一个孩子能否领悟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意味着他能否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线教师一直尊重这一观点。但经推敲《愚》文发现,把寡妇之子看作寡妇讽劝愚公移山的代言人,更利于愚公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愚公真愚     
在《列子》中有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位“年且九十”却要“毕力平险”的倔老头形象,为的是表现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决心。于是后人对愚公百般敬仰,为他的精神折服不已,纷纷感慨“愚公一点都不愚”。难道愚公真的不愚吗?我却说愚公很愚。愚公要移山的想法固然没有错,他也是想为子孙后代考虑,使他的儿孙出入不致翻山越岭,可不知他有没有想过挖山要花费他子孙数代人无限的精力,一年才能够往返一次,难道他希望他的儿孙们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挖山上吗?忙忙碌碌一辈子,没什么作为,没多少回报,却整天…  相似文献   

10.
安静  少华 《语文新圃》2009,(7):34-35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相似文献   

11.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 ,在我国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愚公的高大形象早已深入民心 ,愚公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然而 ,在《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们不仅仅肯定了愚公坚韧不拔、顽强奋斗、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还大胆地提出了不少质疑 ,甚至表示某些坦然的否定。A类同学质疑 :愚公并没有真正“移”走“山” ,“愚公移山”的提法不严密。有一位学生说 ,童年时期 ,他就听奶奶讲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是 ,今天学了原文才发现 ,自己似乎有种受过误导的感觉。寓言中明明写道 :“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相似文献   

12.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其子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吗?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愚公形象应多角度解读,才能让《愚公移山》这一文本的思想光辉真正照亮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据说欧洲儿童在听了中国《愚公移山》的故事之后,大惑不解地说:“既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路,愚公为什么要住在那个地方呢?如果是我,我一定要设法搬到另一个开阔的地方去住,何必祖祖辈辈挖山不止呢?”而这类的寓言故事在我们中国世世代代流传着,却从不曾有人提出疑义。这正是中西民族性格差  相似文献   

14.
大凡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总会:有无穷的艺术宝藏等待后人去发掘。《愚公移山》在展开故事情节中所安排的两问两答,匠心独运,就是蕴含着的艺术宝藏。第一次问答是在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之后,愚公妻子为此而“献疑”,提出两点疑问:一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二是“焉置土石”。  相似文献   

15.
一、以字词为中心辐射一字一词,决不能孤立地讲授,必须联系旧知,贯通上下文。如讲“高万仞”就引导学生背王之焕《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背完后,找出相同的词并解释其意思。其它诸如“杂然相许”等等运用同样的办法大量引进。此外,还可以进行成语辐射。二、以求异的方法实现辐射讲练习一“愚公和智臾取名所包含的含义”时,设计讨论题:“愚公到底愚不愚?如何正确看待愚公这个人物”。让学生自由讨论、思考。最后,引导学生研究《愚公移山》的主题:愚公这种挖山不止的精神,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必须大加发扬。教育同学们学文章抓住主题,认清写作宗旨,不要把可贵的精神忘了。  相似文献   

16.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个叫“愚公”的人,用畚箕把两座山搬开了,真了不起!我听了,心里感到奇怪而又可笑:一位老公公把两座大山搬开?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但是,最近我在一本《智趣故事大全》中看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看完后,我不但没有像智叟那样觉得愚公愚不可及,反而对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山是那么高大,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老语文教师的两堂课,讲的是《愚公移山》。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此,想说几句话。这里先将师生有关的对话抄录于后: 教师为了要得出“愚公大智若愚”的结论,提出问题:“大家说说,愚公愚不愚?”学生差不多一致回答:“愚!”教师:“愚公的‘愚,表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愚公移山》学校管理与教研尹建芳《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相似文献   

19.
命题设计应该象桥那样,对于站在“岸”边的学生具有吸引的魅力。结合《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命题: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长期广泛流传,影响很大。但对愚公精神的评价,最近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褒愚公而隐其愚,贬智叟而去其智,不尽合理;形式上学愚公吃了苦头,是由于不听智叟的意见;要做智叟化了的新愚公。请你重读列子的《愚公移山》,自己命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命题设计有开掘、生发的内涵,能激发学生认识、探究的兴趣,启迪思维驰  相似文献   

20.
寓言原来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它通过一些虚构的人物(或动物)和情节,表现人们对于某种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批评,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国和外国古代寓言都很丰富,其中优秀的作品也不少.对于这些优秀的遗产,我们应当遵照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教导,加以批判地继承,让寓言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寓言有几个特点:1.寓言是一种幻想性较强的故事,但它是以现实社会,特别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在又有现实又有假想成分的情节中,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或某种人物、事件的评价.如《愚公移山》,虽然也写到天神帮助北山愚公搬走了两座大山,但它着重表现的不是这方面,而是要人们学习老愚公那种坚韧不拔、知难而进的精神.2.寓言通常以动物或自然物作为对象,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特点,通过它们与人的关系,隐喻一个道理.如《东郭先生和狼》、《农夫与蛇》,把恶狼和毒蛇比作无恶不作的反动派,教育人民认识敌人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