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经济新闻日益增多,受众口味不断变化,品位不断提高,促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日益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更新经济报道的理念和方法。以受众为本位的经济报道理念新闻传播中涉及到的人可以概括地分为传播者、受众、被传播者和其他人,经济新闻传播亦如此。在经济报道中,传播者提供经济新闻,受众接受经济新  相似文献   

2.
如何写活经济新闻是长期以来新闻界不少同仁一直探讨的话题。我们认为,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采写经济报道,是写活经济新闻的—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们知道,社会新闻一般是关于社会风气、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以及各种奇闻趣事的报道。这类新闻通常具有的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新奇性等特点,有较强的可读性,更容易赢得受众。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的质量引起受众的关注。一些新闻事件在报道过程中,报道人员缺乏对新闻事件的讲述技巧,使得事件的主要内容无法有效传达给受众,受众在新闻事件的了解和认识上也增加难度,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由此可见,新闻事件的报道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事件之间的联系性和承接性都需要加以研究和分析,从而将事件内容准确清晰地传达给观众。基于故事的新闻视频事件主体分析方法是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新闻事件报道方法,本文针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以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新闻中,数字往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数字本身就是新闻,有时候,数字是用来佐证新闻观点的。既然是组成部分,如何运用就大有讲究了,用得好,可以使整篇报道“蓬荜生辉”,用得不好,也可能使整篇报道索然无味,甚至使受众根本没有看下去的耐心。因此,在经济报道中如何合理运用数字,就值得研究与思考了。  相似文献   

5.
笔者认为,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要在采写中努力做到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语言上下"软"功夫,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增强实用性和服务性。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受众对一些复杂难懂而又与自己无关的经济问题自然不感兴趣,但如果报道能从某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典型人物或事件入手,就有可能使受众在一种情景化、形象化的状态中跟随报道进入相应的主题,实现信息从理智到情感的过渡与交流。  相似文献   

6.
科学报道,对大众传媒而言,不仅是指报道科学知识,还意味着以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报道一切新闻。“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关于“地震能否预测”的话题,让新闻人看到了自身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报道意识的缺乏。而蕉癌事件、啤酒甲醛事件、西瓜注水事件等,也一次次向媒体敲响警钟:如果担负传播使命的媒体缺乏科学报道的意识和方法,会给受众和当事方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林炳堂 《新闻三昧》2005,(11):36-37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由于经济报道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多个环节。因而它的工作性和专业性比较强。记如果不动脑筋,就很难写出充满生活气息,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来。  相似文献   

8.
叶蓉 《新闻前哨》2006,(7):36-36
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记感到难写,读感到难看、难懂。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成了“新闻语言+经济术语+数字+图表”的“公式化”报道,从经济政策到实施手段再到落实结果。这种报道方式,只见政策不见人、只见事件不见人,忽略了经济新闻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人。以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关心与读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应该成为贯穿经济新闻报道定位和写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李华  徐泉 《新闻导刊》2005,(4):42-43
大众传媒经济报道的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尽管耐人寻味的优质经济报道仍然比较稀缺,但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还是有一些耐看、耐听、耐读,深受受众喜爱的优质经济报道。分析这类报道,我们会发现,它们之所以吸引人,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以为,采写经济报道。注意在其新颖性、形象性、思辨性、典型性上多花些功夫,对提高它的审美价值是会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卡莲娜 《新闻传播》2012,(4):109-112
在体验经济中,企业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各种体验的希望。在大众媒介看来,受众也愿望购买过程能成为一种有趣且令身心愉悦的体验。笔者认为,2010年夏进行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的那场矿难报道便是这些理论的最好例证:在智利当局与西班牙语媒体的合力下,广大受众共同参与并接受了前者营造和提供的、值得回忆的活动。本文拟通过智利总统塞巴斯蒂安·皮涅拉如何将这场矿难事件制作成新闻节目、进而导演出一出戏剧的过程,分析其会对新闻"演出"的主角、过程的"体验"者、媒介和受众等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政府当局借助媒介的配合又将怎样导演新闻"剧本"。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闻尽管不乏优秀作品 ,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程式化、说教型的训导式宣传方式 ,以及简单化的经济新闻 ,仍然不时出现在我们的报纸和广播电视上。经济新闻太硬、太单薄、太呆板 ,受众抱怨 ,记者和编辑也苦恼不已。要让受众“喜闻乐见” ,就必须讲究宣传方式、提高引导艺术 ,必须软化经济新闻 ,让经济报道更生动活泼。一、增强接近性 ,使经济新闻与受众“息息相关”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每个人的利益越来越紧地与市场联系在一起 ,受众对市场、对经济的关注度也就随之加强。面对这种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经济报道成为大众追逐的目标,很多新闻媒体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不少尝试和努力,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这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走近听众、服务受众。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经济生活》节目、中央电视台的《生活》节目以及各地新闻媒体开办的《百姓理财》、《大众经济》等节目,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自己固定的受众群。而它们之所以同以往有所不同,主要是在以下八个受众关注的经济报道热区做文章:  相似文献   

13.
赵琳 《新闻窗》2007,(3):110-111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经济新闻日益成为新闻媒体报道、关注的热点、焦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受众对于经济信息的需求,使得经济报道在新闻领域中日渐占据重要的位置。虽然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专业性较强的经济类报刊,如《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但是普通受众更多地还是从大众类报刊获取经济信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被受众广泛关注,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报道作为应运而生的一种主流经济报道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更由于它和新闻策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经济报道策划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传媒的竞争力。探讨经济报道的策划,研究的是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如何去介入、影响、推动经济生活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王鸣剑 《新闻界》2005,(5):144-145
经济新闻已经成为各种传媒关注的中心,而且专业性的经济类传媒更是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可现状并不乐观.许多经济新闻(含经济理论文章)却受到了受众的冷落,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经济报道爱“打官腔”,有的又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专业味道太浓,阅读门槛较高.尤其是一些远离实际,脱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经济理论文章,教化口吻过重,新闻含量较低,使读者味同嚼蜡,自然难以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这样的文章通常是“内行不过瘾,外行看不懂”,影响了经济报道的有效覆盖.就经济理论宣传工作来而言,读者群的缺失,不仅是经济利益的损失,更是政治上的损失.因此,怎样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是当今媒体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要做好经济新闻的宣传报道,走平民化、通俗化是必经之路.经济新闻要做到为老百姓喜闻乐见,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有无逍郁的人情味,是一幅经济新闻摄影作品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强化经济新闻摄影的情味,就是要我从受众角度出发,精心捕捉经济领域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精彩瞬间,以伤口中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激发读感情上的共鸣,那么,强化经济新闻摄影人情味的途径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7.
李秀梅 《新闻传播》2006,(10):44-44
在新闻报道中,有新闻主体,那么谁是新闻的主体呢?相信所有的记者都会说,当然是人,然而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常常在我们的报道中被忽略了。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以人为本,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关注新闻事件里的人物,二是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感受。只有这样采制出的报道才能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经济报道由“服务生产”向“服务市场”的转变属于“第一次转型”的话,那么向“服务受众”的转变当属“二次转型”。它的核心在于:在报道模式与角度的选择上,强化“受众第一”理念。在报道中,“始终如一地把受众的需求最大化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9.
经济报道不仅是专业报纸的生命线,而且也是综合性报纸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受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强,在受众市场的推动下,我国的专业经济报刊不断出现,并且越办越好。同时有条件的综合报纸,几乎都办起了经济专版,投入精兵强将来抢占这一核心资源。经济报道顺应时代潮流,服务于大众的首要前提,就是经济新闻必须要写得好。  相似文献   

20.
很长时间,党报经济报道落入了成就报道的窠臼,形成了“年初开门红、年中双过半、年底高增长”、“投资连年创新高,收益不断破纪录”的固定报道模式,缺乏公众利益关联度,难以有效反映时代背景变化给受众带来的影响,浅尝辄止,挖掘深度不够。但是,《新华日报》不断创新经济新闻报道策略,坚持人理念、理性态度和专业主义,针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法和创新思维报道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涌现了很多佳作,近期刊登的《“一根丝”拉动二十万农民致富》,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的高度肯定,认为“新华日报的这篇报道写得很好,很有说服力,为实施以工补农,带动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典型。这样的典型对城市企业、对广大经济,都有很好借鉴、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