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 ,中国“九五”城镇贫困的主体是国企职工贫困 ,而其直接根源是国企改革的滞后、为此 ,文章提出了城镇反贫困的基点选择就是国企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条件下,为适应中国国企改革和“九五”扶贫攻坚及全世界城镇反贫困斗争的需要,中国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经济应用性边缘新学科——城镇贫困经济学。文章对贫困理论研究的基本轨迹、建立城镇贫困经济学的历史背景、城镇贫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成功实施,使得我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贫困现象却日益突出。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动城镇贫困人口的积极参与,实施教育扶贫计划,加强国际合作与经济交流等对策应是我们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消除城镇贫困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九五”期间我国城镇贫困问题的现状特征和症因透视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城镇反贫困的对策取向。  相似文献   

5.
消除城镇贫困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九五”期间我国城镇贫困问题的现状特征和症因透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城镇反贫困的对策取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与产品、劳务供给相比,就业供给是第一供给,而产品、劳务供给则是第二供给。在中国目前的城镇贫困人口中,职工失业型贫困已成为主体。中国的城镇反贫困,除抓好城镇贫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外,重视就业供给的治理,即第一供给的优化是中国城镇反贫困的基点选择。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把贫困问题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经济制度相联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贫困实质论。邓小平紧紧抓住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反贫困的一系列思想和战略对策,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贫困。  相似文献   

8.
反贫困谋略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历史课题,把反贫困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并科学设计出分“三步走”消除贫困、实现富裕的步骤,以及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的方案,指明了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强国富民的途径。邓小平于反贫困的一系列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邓小平认为中国的贫困有三大根源:一是长期的闭关自守;二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破坏;三是建国初期,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相应采取了四项反贫困战略措施:其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其二,坚持改革开放;其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其四,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反贫困的经验在于:从实际出发;保持稳定;以农村改革为切入点。邓小平的反贫困思想无论对我国部分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还是第三世界贫困国家的发展都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蕴含有丰富的反贫困思想元素,标志着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在这一巨著中,马克思考察人类贫困的历史和具体的事实,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贫困化现象,从贫困认知、贫困批判、贫困抗议、贫困消解、贫困终结等多方面探索人类贫困问题,构建起反贫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体系。《资本论》的反贫困,既是制度的反贫困,又是实践的反贫困;既是绝对的反贫困,又是相对的反贫困;既是物质性的反贫困,又是非物质性的反贫困;既是历史的反贫困,又是现实的反贫困;既是生存的反贫困,又是道德的反贫困。由此形成的反贫困理论,在理路构思、规律揭示、内容界定、逻辑展开、价值诉求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辩证思维特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城镇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开展城镇贫困问题研究,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法)对青岛城镇贫困线、贫困规模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青岛的贫困线远高于目前制定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估算了青岛市低于该贫困线的城镇贫困人口的规模.同时,对青岛城镇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城镇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城镇贫困问题突出表现在城镇贫困人口多、地区与行业分布较为集中、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低下等方面。这是由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引发而来的,但改革只是使得部分城镇居民成为贫困人口, 避免了所有城镇人口的普遍贫困。目前, 城镇贫困问题已成了进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 我们不能置城镇贫困问题于不顾, 而应通过改革, 尽力解决城镇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毛泽东反贫困理论阐述了贫困产生的根源以及怎么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主要从毛泽东反贫困理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当代启示来探析。  相似文献   

14.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策源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立足17年半的扶贫实践,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其先行探索、孕育萌芽和实践检验的过程生动展现了当时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七个坚持”的深刻内涵与习近平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机理。习近平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探索,无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城镇贫困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镇贫困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行业性和区域性特点。城镇贫困群体的生存现状是窘迫的,他们的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生活方式单调、受教育程度低、就业竞争能力弱等。城镇贫困群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东、西部资源、自然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拉大,贫困问题作为中国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重视贫困问题,正视贫困根源,把握致贫原因,寻求合理的反贫困战略,树立长期反贫困的意识,制定科学有效的反贫困措施在当前尤为必要与重要。  相似文献   

17.
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的主题。西方经济学者的贫困理论大多是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而对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则明显滞后于反贫困行动。国内理论界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大多是研究农村贫困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贫困理论,城镇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更是严重滞后。重视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无论是对中国剩存贫困的治理,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前期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两难问题,该问题的出现,与反贫困工作推进者所持的单一物质贫困理念密切相关。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面对的是一种物质贫困与能力贫困并存的综合贫困,其中,能力贫困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基于此,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后续推进必须在树立综合性贫困理念的基础上,选择能解决能力贫困根源问题的教育反贫困战略,并基于经济、文化、教育作用机制实效推进。唯此,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进程中的两难问题才会得到妥善解决、双赢目标才会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贫困治理以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反贫困思想为文化根基,批判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国贫困治理相关理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贫困治理的探索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萌芽、发展、深化和创新四个历史阶段。在贫困治理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思路、彰显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形势下,在甘孜州出现了弱势群体,形成了城镇贫困人员,其中有绝对贫困人员,也有相对贫困人员。关心弱势群体,消除城镇贫困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任务,要采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加投入、科技扶贫、拓宽就业渠道等方法,逐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