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嵘《诗品》评江淹“筋力于王微 ,成就于谢 月兆” ,过去多有歧义。从钟嵘的诗歌审美理论 ,联系《诗品》对王微、江淹、谢 月兆 等人在诗风上的评述 ,“筋”与“成”乃名词性主语 ,“力”与“就”起谓语作用 ,“筋”即“筋骨” ,即“风力” ;“成”犹今言“成就。”“力”起形容词作谓语的作用 ,系有力 ,有劲意。前句意为比王微诗强劲有力。“就”是靠近、接近意。后句应理解为江淹诗歌创作的成就与风格比较接近谢月兆。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阅读陈庆元君《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辨》一文后有感而发。笔者认为钟嵘《诗品》中的“成就于谢”的“就”应解释为“接近”,而不应解释为高于”。从作品来看,江淹在创作五言诗时也具有内容扼要、含意深切、音调婉转、语言清丽等接近谢诗风的特征,而陈庆元君的误解与其引用吴丕绩《江淹年谱·自序》中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系阅读陈庆元君《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Tiao”辨》一后有感而发。笔认为钟嵘《诗品》中的“成就于谢Tiao”的“就”应解释为“接近”,而不应解释为高于。从作品来看,江淹在创作五言诗时也具有内容扼要、含意深切、间调婉转、语言清丽等接近谢诗风的特征,而陈庆元君的误解与其引用吴丕绩《江淹年谱·自序》中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王俭、钟嵘和江淹的家世、生平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别对王俭与江淹的关系、钟嵘与江淹的关系进行了考证,并得出了齐代国学立于永明三年而非永明四年、江淹才能被王俭所妒、王俭对五言诗人的评价并非中肯的结论,同时钟嵘与江淹在文学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矛盾、钟嵘《诗品》在记载“江淹才尽”一事时存在着自相矛盾的现象,特别是在“江淹才尽”问题上,竟出现了十四年的误差。作为对江淹执弟子礼的钟嵘,他这样的作法既与为尊者讳的传统观念相悖,也与萧绎的《金楼子》中记载相左。个中隐情,有待进一步追根究源。  相似文献   

5.
《诗品》评江淹条云:“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其说多为今人采用,认为江淹诗的艺术技巧取之于王徽、谢朓.顾农先生近在《扬州师院学报》(95、1)发表“萧统《文选》与钟嵘《诗品》”一文,认为萧统选陶是吸收了钟嵘意见的结果.文中为证明自己的论点,取证颇多,《文选》选江淹诗亦被作为佐证一条,云:“《文选》选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正是‘善于摹拟’的典型之作,此外又在‘游览’类中选其《从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一首,在‘行旅类中选其《望荆山》一首,都是写景之作,正言于钟嵘‘成就于谢朓’的观察”.仅着眼于《从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望荆山》二诗均为写景之作,与谢朓的不少诗作相近一点,遽断为江学谢,其说大误.  相似文献   

6.
王俭和钟嵘对江淹的评价有许多不实成分;在诗歌创作上,钟嵘主张树立"准的",江淹主张"兼爱",二者观点相悖;在《诗品》中,钟嵘对"江淹才尽"事件的记载有着十四年的偏差,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7.
所谓“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胱”,并不是指江淹诗风受到了谢胱的影响,而是指江淹试图融情入景的努力在谢胱处得到发扬。刘宋一朝,高门士族复兴了汉魏以来重抒情的清怨诗风,但是如何将其与当时新兴的“如印之印泥”、“酷不入情”的山水诗风整合在一起.是当时诗坛必须面对的问题。江淹在调和两大诗风的过程中下启谢胱,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江淹诗论说     
江淹的诗歌有的意象奇崛峭拔 ,有的具有悲壮凄凉之气 ,有的基调沉郁而朴茂遒劲。其仿拟之作 ,大多达到貌合神似的地步。他的《清思诗五首》表现出超尘脱俗的境界 ,显得空灵飘逸。《悼室人十首》抒写诗人难以抑制的悲痛和伤感 ,情感哀婉缠绵。在永明诗风盛行的南朝 ,江淹的诗歌可谓独树一帜 ,钟嵘《诗品》评价为“诗体总杂 ,善于模拟” ,刘熙载《艺概》论云 :“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 ,在诗美和诗境上别具特色。但模拟毕竟非作家自身本色。江淹在诗思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羁制 ,欠缺深刻的笔力。  相似文献   

9.
南朝诗人江淹著有《杂体诗三十首》,《沧浪诗话·诗体》评江淹“拟古最长”。江淹“品藻渊流”的拟古创作和严羽的文学思想是相通的。《沧浪诗话》以“气象”为批评标准,认为江淹拟古最似原作。严羽学江淹,以仿古摹唐的创作,倡汉魏、盛唐之气象,以“救一时之弊”。严羽那些能在抒写心中之块垒时得古诗之风神的诗作,是其理论和诗歌结合最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南朝钟峰《诗品》关于江滩梦笔的述议,是中国写作史上的难解之谜。江淹梦境表达的是主体对灾祸恐惧、对生命忧患的深层意识;他写梦的真实动机,是为了避祸优生,从而决定此后“少写作”,甚至“不写作”。他将“梦”写入《前后集》有多重用意:既是对自己前段写作的“总结”,又是对此后写作的“预告”,更是他从此封笔即停止写作的“宣言”。这才能合理地解释江淹梦笔后、为何立即“为诗不成”或“为诗不美”了。在封建专制主义“亏名”、“亏形”双重压迫、威胁下,江淹不得不选择了“封笔”这一颇有“自我埋没”意味(实为自我保护)的悲喜剧结局。这喜剧是生命和生理上的,这悲剧则是文化和写作史上的。今后出版者要收录有关江淹的成语,建议不妨以有美学价值和深层次意蕴的史实——“江淹梦笔”,来取代“江淹才尽”。”  相似文献   

11.
江淹的文学批评观及对《诗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作家江淹以善于拟古而称,其《杂体诗三十首》包含着独特的学批评见解。诗前小序体现了他“通方广恕、好远兼爱”的学批评要旨。三十首拟古诗以其特有的诗人序列显示了五言诗从汉代至晋宋的演变过程。江淹的学批评观对后世的学批评作特别是《诗品》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从问世之日起就被视为摹拟之作,但它决不同于一般拟作。江淹所拟的三十家诗作均在五言古诗发展史上具有特别意义,他的诗序也申明意在“品藻渊流”。本文简述了《杂体诗三十首》的研究史,指出江淹拟作总结汉至刘宋时期五言古诗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江淹“通方广恕好远兼爱”的诗歌史观。  相似文献   

13.
探讨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和钟嵘《诗品》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者启发并影响后者,不仅可能,而且从具体内容而言,后者无疑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淹与钟嵘同时,他作于其仕途坎坷屡遭不幸时期的所有诗赋,几乎都以钟嵘融入新内涵的“诗可以怨”为提纲,表现出由三个层面之极为凄凉的悲歌心态,而构成了一个哀怨忧伤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5.
《文选》特立“杂拟类”有三方面的原因:时代风气、《文选》的编辑宗旨和拟作本身的突出成就。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不仅在“杂拟”类中有特殊地位,而且与《文选》诗的分类也有很大关系。《隋志》将《江淹拟古》归入“总集类”乃因其兼具“总集”之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江淹对《楚辞》的学习与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楚辞》语言;二是学习《楚辞》结构;三是学习《楚辞》艺术手法。江淹模拟《楚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江淹长于拟古,喜欢拟古;二是汉魏以来有模拟《楚辞》的传统;三是江淹的身世遭遇与屈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恨赋》是江淹的代表作,全赋重视排章选句,具有很鲜明的语言艺术特色。由《恨赋》文本赏析可见,全赋语言整体具有悲伤愁苦的基调,善用典故深化主题,讲求骈散结合之美,继承楚辞汉赋,概括了各种人生幽怨与遗恨,表达了哀恨绵绵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钟嵘的《诗品》对于曹操的诗歌有着一句这样的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今天的诗歌评论家看来,这是对于曹诗的很高的评价.但是同时,曹操的诗歌被钟嵘归于《诗品》所列“三品第”中的“下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在对于曹操诗歌的整体阅读基础上,结合对于钟嵘《诗品》的理解,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自江淹《恨赋》、《别赋》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之后,遂作为江淹辞赋之代表作广为人知,其次第也多从《文选》编排,先《恨》后《别》,钱钟书先生更以为"《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结合江淹仕宦经历的考察,认为《别赋》先出《恨赋》后作的可能性更大。《别赋》所写并非简单地按类排比,而融入了江淹本人与亲友、家人辞别的感受;《恨赋》也不仅仅是代古人申恨,其中秦帝、赵王等人都寓有特定的指向;故《别赋》或作于江淹赴吴兴途中,《恨赋》当是江淹自吴兴返京口后所为,二赋之写作动机及命意均与江淹特定经历,尤其是江淹与建平王景素的关系密切相关。循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别赋》为何而别,别者何人,《恨赋》为何而恨,恨者何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别》、《恨》二赋之写作特征及在江淹诗赋创作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岩军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4):16-18,26
江淹是我国南朝诗人、辞赋家,在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江淹自言其“爱奇尚异”,这种爱奇尚异的性格与当时仰慕奇人异士、追求高妙雅致的社会风尚有关,又与追求新变、追新求异的文学风尚有关。这种性格也影响到江淹的处世交友和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