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的湿度     
今年夏天父亲去了海南打工,我在学校寄宿,所以家中就只剩母亲一人。母亲除了操持家中的大小事务,还种着两亩多田地,母亲已满头银发。这次回家,看上去母亲又衰老了许多,身子越显佝偻和单薄。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眼神     
那年我8岁,母亲36岁。刚过完年,母亲就走了。她要去一个离家乡很远的地方。自从母亲28岁生我起。我便从未离开过她。母亲去哪,我也从来都是跟着的。可如今,母亲却要丢下我一个人走,我又怎能不伤心呢?  相似文献   

3.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9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9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来荒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一个十多岁的贫而不识字的孩子,很自然的去做个小买卖———弄个小筐,卖些花生、煮豌豆或樱桃什么的。要不然就是去学徒。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  相似文献   

4.
一箸面     
6年前的那个冬天,是我们一家经济上最为窘迫的时候。我因为那场车祸,仅医药费、赔偿费,就一下子花去了九千多元,这对于一个农村小镇的人家无异于“天文数字”。母亲情急之下慢性胃病又犯了。那天我陪母亲到市里去看一位非常有名的老中医,药价特别高,付了药钱再除掉回家  相似文献   

5.
温柔的原谅     
黄小平 《小读者》2010,(12):15-15
小时候家里穷,活计又多,父亲不在家,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有一次,母亲给我10元钱,让我去买东西。当我玩够了,想起母亲的吩咐,翻遍口袋却找不到那10元钱,只好怏怏地回到家。  相似文献   

6.
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朴实.她比所有普通人更普通.人总是容易把眼睛盯在别处,而忽视眼前的.于是.便也容易失去弥足珍贵的.希望我的觉醒不会太晚. 我们家除了母亲.谁都出去旅游过.每次全家出游,母亲都会一个人留在家里,有时我随口说:"妈,一起去吧!"母亲就会说:"我不去.我走了猪怎么办?没人看家……去吧!你们快去!"听母亲这么说,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扔下母亲,出去观光去了.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居然把这当成了习惯.  相似文献   

7.
寻找母亲     
那天下午,我忽然想吃母亲腌的牛干巴,就回家去了。母亲不在,家里空空荡荡,令人生疑。父亲出差去了,只有母亲一人在家,她是退休的中学教师,还在学校代课。除了去学校或者买菜,她多数时间都呆在家里,或改改作业或喂喂鸡、玩玩健身球、看看电视。我想她大概买菜去了,就坐在沙发上等着。桌子上有一个纱罩,里面放着一碗豆豉,一碗榨菜。平常家里有人,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做许多菜,等到只有她一人时,她就尽可能地简单。我知道只要到六点钟左右,她就会手肘上挂着一大包菜,气喘吁吁地进门来。等到七点,我肚子饿得要死,母亲还没有回…  相似文献   

8.
袭华 《成长》2005,(10):13-14
我还在母亲肚子里面的时候,父亲就在空难中离开了我们。族人害怕母亲分割家产后改嫁,扬言除非我是个男孩,不然一分钱也不分给我们。母亲是个本分人,从来不争什么,也就默默地妥协了。可是,等我生下来了,才发现是个女孩。母亲只好把我带回外婆家,自己外出打工去了。  相似文献   

9.
母爱     
母亲一天比一天老了 ,走路已经显出老态。她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了 ,各自忙着自己的事 ,匆匆回去看一下她 ,又匆匆离去。往日儿女绕膝欢闹的情景如今恍如梦境 ,母亲的家冷清了。那年我去湖南 ,去了好长时间。我回来时母亲高兴极了 ,她不知拿什么给我好 ,又忙着给我炒菜。“喝酒吗 ?”母亲问我。我说喝 ,母亲便忙给我倒酒。我才喝了3杯 ,母亲便说 :“喝酒不好 ,要少喝。”我就准备不喝了。刚放下杯子 ,母亲笑了 ,又说 :“离家这么久 ,就再喝点儿。”我又喝。才喝了两杯 ,母亲又说 :“可不能再喝了 ,喝多了吃菜就不香了。”我停杯了。母亲又…  相似文献   

10.
龚晓丹 《教育文汇》2009,(12):52-53
1986年,我4岁。那年秋季,村里唯一的教师调走了,急需一名代课教师。父亲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这任务自然也就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他的肩上。母亲抱怨一个人忙农活没时间照顾我,让父亲每天去学校时把我也捎带去。就这样,我便伴随村里一帮比我大两三岁的孩子一起成了父亲班上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日本著名作家 ,199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不久前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采访。记者 :你对中国和中国作家有何看法?大江 :1960年我去过一趟中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80年代初我又去了一次 ,都看到正在发行鲁迅先生新的全集 ,记得上面还印了鲁迅先生的手写法。我认为在20世纪的亚洲 ,也就是在这100年间的亚洲 ,最伟大的作家就是鲁迅。早在孩提时代 ,我记得母亲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学作品 ,我最初知道郁达夫这位作家 ,就是从母亲那里听就的。那时 ,印度的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亚洲人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于是 ,我就…  相似文献   

12.
大一的第二学期即将开学了,我开始收拾行李,母亲也忙着给我洗涤、熨烫被服之类的东西.然而就在忙碌的时候,忽然传来外公病重的消息.由于捎信的人也是辗转受托,颇有些语焉不详.母亲不清楚外公究竟处在一种什么状态,心里加倍地担忧着急,于是决定远赴数百里外的娘家去看望外公.母亲同时又惦记着我的出行,因此临走时再三与我约定:先去探望外公,过两天后就赶回来,一定要由她亲手给我准备行装(从中学开始读寄宿起,每次开学都是母亲细致地给我准备,哪怕是父亲插手她都是不放心的).待我答应了一定会等她回来后,母亲这才放心地离去.  相似文献   

13.
大王四重奏     
我小时候上学躺在炕上一睁眼看见窗户上最高的一格有了太阳光,便要急得哭泣,我的母亲匆匆忙忙给我梳了小辫儿打发我去上学。我们的学校就在我们的胡同里。往往出门之后不久又眼泪扑簌地回来,母亲问道:“怎么回来了?”我低头嗫嚅地回答:“学校还没有开门哩!”这是50多年前的事了,我现在想想,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性急。大王四重奏@梁实秋  相似文献   

14.
家门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我的父亲曾是一个让我十分敬重的人,我也曾经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可好景不长,因为第三者的介入,我父亲变了,放着一个好端端的家不要,离我和母亲而去……这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由一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娇宝宝变为了一个没有完整家的孩子。这之后,我随母亲住到了外婆家。又过了一年,母亲和别人结了婚,把我孤零零地扔在了外婆家。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家,而我……我恨他们,怨他们。之后,我又多了两个弟弟,我的怨恨更深了。我不断地在问老天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虽然父母没有忘记我,每周都来看我,买…  相似文献   

15.
艾美丽 《成长》2006,(2):35-36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察觉父亲在家中的地位不如母亲。我们姐弟4人有什么事征求父母意见,母亲总是第一个发言,然后就拍板决定。即使是问父亲,他也会说:“问你妈去。”时间长了,我们不会再去问父亲,都是直截了当地向母亲汇报。  相似文献   

16.
每当校车停靠路边时.我便会透过车窗去寻找母亲的身影,因为我希望能在她看见我之前找到她。这像是一场比赛,母亲总是能在我找到她之前看见我。这次也不例外,当我为在人群中发现那张独一无二的面庞感到高兴时.同时映入我眼帘的还有母亲那只在空中向我摇摆的手和她脸上淡淡的笑容。显然,母亲早已发现了我,她又赢了。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训诫     
小时候,对母亲喋喋不休的训诫真可谓“深恶痛绝”。挨训时,常常想从被子里扯出一撮棉花来塞耳朵,而当我考入了重点中学时,我又从心底感激着母亲当年的训诫了。 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 :“没学会走,就想学跑?”那时我一点都不懂量力而行,母亲就教导我要一步一步来,还说:“基础不打好,麻烦在后头!” 看见邻家孩子拿别人家的鸡蛋去换糖果吃,我微有羡慕之意,母亲声色俱厉告诫:“幼时偷针,长大偷金。你若这样,决不轻饶。”有如此严厉的母亲时时监督,我哪有那个胆?小时偶尔有个错,总是被恨铁不成钢的母亲一句“人看极…  相似文献   

18.
①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②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③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④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⑤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19.
孩提时代,我曾挨过父母三巴掌。这三巴掌,是那个时代缺衣少食的印记。我5岁那年,一天,母亲挎着,竹篮上街去卖鸡蛋,我吵嚷着也要去。母亲拗不过幼小的我,就牵着我的手出门了。一路上,我蹦蹦跳跳地走着。看到母亲挎篮走路的姿势很美,我又嚷着要母亲把竹篮给我提。母亲先是不让,后来禁不住我一再恳求,便把竹篮交给我,并一再嘱咐我要当心,千万不能把篮里的鸡蛋碰坏了。我答应着接过竹篮小心翼翼地走。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盼望     
正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那个礼拜日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礼拜日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