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大学无形资源的竞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资源概念的外沿进一步拓宽,内涵更为深化。大学教育资源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形态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形资源,也涵盖了无物质形态但对大学的运行、发展具有极大价值贡献的无形资源——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文化和社会声誉等。与人力、财力、物力等大学竞争的基础性资源相比,大学的制度、文化和声誉等无形资源是大学内在价值的依附与体现,在大学竞争中具有有形资源所无法体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面对的新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发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或将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尽管人们对教育全球化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在一些基本方面还是有共识的:一是承认教育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必须积极应对教育全球化的挑战;二是教育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同时也强烈地表现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三是教育全球化活动的内容既包括有形的资源、人员、信息等要素的跨国流动,也包括无形的思想(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等)、价值观等要素的借鉴和模仿,不仅包括人员派出或接受,而且包括课程引进、学分互认和跨国办学等;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包括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和高校外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其中,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主要由高校内部有形环境(或物质环境)和无形环境(或精神文化环境)构成。校园有形环境包括校容校貌,教学楼、图书馆等各种建筑设施的布局,学校的绿化环境,以及教学科研设备水平和体育文化设施等,它是校园环境显性的物质形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硬环境”。校园无形环境包括以校风、学风、班风和师风为主的内部组织环境;师生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形成的人际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信息环境以及集体和个人的心理环境等。它是校园环境中的隐性的非物质形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5.
“备好每一堂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乃至备好每一节课的自我”是教师日常工作中备课的核心所在。而教师的备课包括“有形的备课”(即准备“教案”)和“无形的修养”(即教师的学识、人格等方面的修养),从某种意义是说,“无形修养”比“有形备课”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的均衡、优化.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放大其辐射效应,是缩小资源差别,推进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可行模式.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要兼顾资源配置与开发优化、资源增量与结构优化、有形资源建设与无形资源建设、一般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等若干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扩大、贡献增大的同时,存在着总体资源的稀缺与结构性浪费等矛盾。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是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及无形资源是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受体。政府在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发挥"主导、主控"作用;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发挥"主体、主动"作用;行业在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发挥"指导、引导"作用;企业在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参与、合作"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开发教育资源必须采取各种教育资源全面开发的策略,校内、校际和社会教育资源共同开发的策略,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并举开发的策略和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并进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集约化运行即借鉴现代企业集团的经营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建包括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科研单位以及中介机构在内的办学联合体.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具体途径为:(1)充分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是提高教育资源存量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有形市场,即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所谓无形市场是指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靠广告、中间商以及其他交易形式,寻找资源或买主,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某些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都是无形市场。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实质是教育资源和权力的重新配置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有形资源配置状况不理想,专业资源结构趋同,人力资源相对贫乏,组织资源效率低下,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重组与再造.可借鉴企业流程重组与再造理论对有形资源、专业及课程、师资队伍、组织资源进行优化,追求整合资源的高效益和管理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不同高等院校合并的目的是优化重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直接关系到合并院校的发展质量,需要合并院校的领导者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合并院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应从有形的物力、人力、财力资源和无形的发展理念与管理制度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园本资源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教师及园所发展的所有资源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源、人文资源、家长资源等。这些可见或不可见、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不断发挥着作用。其中,人文资源包括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家园互动、班级文化、知识经验、教师与家长育儿观念等众多不可直观却意义重大的教育因素,构成了直接影响幼儿成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是保证高校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顺利进行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有形的人、财、物的资源,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源。继续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的特点,由此带来建设重复、机构重迭、资源浪费等问题。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优化合理的配置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其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规范继续教育的发展,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包括以下三种途径:一是高校继续教育内部资源的整合,如改善管理机制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等;二是高校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如对普通高等教育闲置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项目为主体整合继续教育办学资源与专业教学资源等;第三是高校继续教育资源与外部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如大学之间开展的学分互认,学校教学资源与企业教育资源的结合,引入国外教育品牌等。  相似文献   

15.
关于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提高办学效益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高办学效益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一是科学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是扩大高校的平均规模,提高的规模效益;四是优化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课薪制:一种灵活的教师激励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教师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而分配制度又是影响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建立一个有利于教师激励的分配机制,会使教师这个有形资源变成无形动力,去面向更加注重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的21世纪。 沈阳金杯教育中心是集成人高等教育(沈阳市联合职工大学汽车工业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沈阳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分院)和中等职业教育(中国汽车工业丰田金杯技工培训中心)等多种教育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单位。多年来,为金杯公司及相关企业和辽沈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  相似文献   

17.
无形资源是一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资源。现代企业的盈利模式已不再单纯依赖有形资源,企业迫切需要找到能迅速提高有形资源获利能力的秘籍。无形资源对有形资源及经营绩效的影响既不是完全不稳定,也不是全部易于控制,将无形资源分为易辨认的无形资源和不易辨认的无形资源。通过阐述两类无形资源的具体内容和作用机理,认为无形资源依托有形资源,并作用于有形资源,进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整合-互动”(Integration-Interaction)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培养培训企业、社会急需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通过对校企双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并着力强调双方合作中的互动功能,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实践证明,该模式是职业技术学校或专业培养适应市场需要人才的有效办学途径,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可以视作一个立体的多维供给体系,供给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供给的是全方位的有形或无形产品,因此,可以分为制度供给、资源供给、信息供给等。其中,资源供给作为供给的主要内容需要加以研究和高度重视。有效供给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良性效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社区教育无形资源是指发展社区教育可资利用的、没有具体实物形态和稳定存在方式、需要依附于有形资源而存在的一类特殊资源,如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制度资源等.无形资源开发立足于功能、内容、制度等社区教育内质来进行全方位的凝练和创新,而且其实践应用中要与有形资源的有机结合,通过借力发力、拓展内涵、融入社会等方式来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