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篇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决定了跨文化交流的成功与否。跨文化交流的语篇翻译中,语义翻译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源语材料的文化内涵,交际翻译应是其重要的补充说明手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在词法、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石化现象,究其根源在于母语的干扰、目的语内部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依此作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3.
法律翻译工作者在法律文本翻译中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目标语中找到能表达源语本意的、恰当的法律术语。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遵循语义对等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与法律术语匹配的对等词。笔者将分析在法律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使用上下文线索、文本外语境和文本内语境、语法及语义、词义扩大及补偿翻译、借词及造词等一些策略,处理常遇到的法律含义与普通含义不同、一词多义、对等词缺位等几种翻译难题,达到法律文本翻译中法律术语的语义对等,以期为法律翻译工作者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熊丽 《考试周刊》2010,(35):30-31
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本文拟从公示语的特点、公示语翻译常见的错误分析、公示语翻译探讨三个方面来探讨公示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对原文认知的主体、对原文阐释的主体和在源语转换过程中的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的掌握、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显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文本语句间的隐含关系显性衔接等手段明示出来。汉语语篇少表层衔接,但深层语义连贯。英语语篇则主要通过衔接达到语义连贯。这种差异造成诗歌翻译尤其是英译汉诗时,译诗与原诗文体风格的差异,译诗中的语篇显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7.
所谓思维是指人们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形成思想的过程.语言则是人们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人们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会在语言方面产生差异.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分别以两种不同语言为源语的人便各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外,还要注意源语与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差异,进行由源语到目的语思维方式的转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雁 《文教资料》2012,(3):47-48
源自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阅读研究。本文将图式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提出翻译即图式翻译的观点。图式翻译的过程包括源语图式解码和目的语图式再编码。因此,从图式的角度来理解,翻译就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图式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9.
翻译选择问题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选择何种文本进行翻译是翻译伊始就要面对的问题。在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对源语儿童文学文本的选择涉及跨文化交流的诸多要素。翻译目的或动机、源语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源语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历史、政治、经济关系等都会对翻译文本的选择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公示语在时态、语气、词语应用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在翻译公示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失误,如中西语混用,语法出现错误,语用失误,误读文化差异等。翻译者在日常翻译中,首先应掌握公示语翻译的特点和风格,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把握原则;此外,翻译者要注意共识与翻译常见的失误,并对这些失误进行分析,采取能够准确应对的策略,如国际趋同原则,恰当增译和减译,重新调整结构,使用委婉语及恰当的语气等。  相似文献   

11.
英汉翻译除了反应语句的直观意思之外,还要做到语义内涵、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传达,因而文化转换关乎着英汉翻译的质量水平,论文通过对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分析,探讨对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必要性和转换研究,以实现无缝衔接,使英汉翻译达到更高的一个水准。  相似文献   

12.
谢孟希 《英语广场》2020,(10):35-37
20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认为这两者之间既存在差异又存在联系。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指导下,译者根据源文本的类型和目的语读者的特点,使用对应的翻译策略。本文将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域出发,通过具体翻译案例的展示,探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论证纽马克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符号学理论背景下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解码过程,解码又是一个意指的过程。翻译的最高标准即再现源语符号系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形式也包括意义。雅克布逊的翻译三分法是翻译符号学的开端,为翻译符号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文从翻译符号学的角度对张培基英译散文进行分析。无论从涉及源语社会历史的语内翻译、关于两个符号系统之间符码转换的语际翻译还是有关传统文化的符际翻译来看,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散文都堪称经典,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语篇是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语义整体。语篇翻译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文化因素。在语篇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确立语篇意识,把它置于文化语境中去理解、去思考,才能“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和文化信息。语篇翻译即是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15.
语际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生成过程。以小句为单位,基本的语义转换是在深层结构上进行的,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TL)表层结构的生成除取决于目的语的语法和比较修辞特征外,还与源语(SOURCE LANGUAGE,SL)表层句子的语义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从翻译是直译还是意译,是采取功能对等的方式还是采取形式对等的方式,是注重原文的形式还是注重原文的内容等六个基本问题入手,详细介绍了尤金·奈达的等效理论和功能对等模式的内容、产生过程及意义,并将其与彼得·纽马克关于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的区分、对语篇类别的区分以及纽马克所创立的多元模式作了对比,从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论方面就翻译作品评判标准作了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谊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担负起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粱作用.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是,在使用目的语文化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中,译者使自己的翻译活动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本文主要从语言结构的不同层面即节奏、语音、词汇、句子和文化联想等方面论述文学翻译过程中顺应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篇章语言学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被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篇章语言学翻译理论:它力求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各种语境因素上的对等。通过以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为基础,并借助格雷戈里和卡罗尔语场、语旨、语式的概念,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把握语域对等,从而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9.
翻译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通过语篇操作达到交际功能的活动。翻译的顺利进行,首先在于译者对源语语篇语义的准确把握,而语义理解离不开语境。由于语境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主要讨论其中的情景与文化语境,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人类的认知过程。翻译能力指掌握和利用目标语知识、文本类型知识、原语知识、现实世界知识以及对比知识等,在翻译过程解决问题、做适当决定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需要后天的训练。翻译能力的提升可以透过语义场中的词汇理解以及翻译错误的修正来获取。就翻译教学而言,要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翻译工具书的使用、翻译技巧的训练、知识面的拓展等手段,逐步实现翻译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