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波 《文教资料》2008,(33):57-58
马建忠于19世纪末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提出了基于传统比较语言学的"善译"翻译理论,但是没有得到当局和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重视.导致马氏译论被边缘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当时的主流翻译观、语言观和文化观,当时的翻译活动情势,马建忠译论自身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及随后严复译论的登场.  相似文献   

2.
叶秀华 《考试周刊》2008,(22):209-210
日语长句出现的频率很高,翻译日语比较长的句子时,很难用一个句子一气呵成表达完整,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一个句子按照表达的意思和构造以及汉语的表达习惯灵活翻译出来.由于长句的构造相对复杂,很难用一种翻译方法贯彻始终.往往是"倒译"、"加译"、"减译"、"分译"、"合译"、"反译"等各种手段交替使用.在翻译一个长句时基本上要应用到多种翻译方法.我们要根据句子的实际构造和表达意思恰当地使用这些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译入语语境是原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移植到译语以后新的生存环境。译入语语境对翻译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对原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阻塞和过滤,导致翻译中不可译现象、文化信息丢失、文化信息调整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译入语语境对翻译的这些制约作用.导致了各种翻译技巧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现实存在出发,探讨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是的确是有局限性的.只要翻译存在,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5.
韦子淳  李琢凤 《现代英语》2023,(20):119-122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翻译工作得以用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以及更优的质量呈现。但是,目前的计算机翻译仍旧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翻译。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人工的译后编辑校对显得尤为重要,确保了译文最后的质量。文章以广西工业发展内容为例,通过汉英人工智能翻译与人工英译译本进行对比,运用实例分析人工智能翻译和人工翻译的区别,阐述对人工智能翻译的思考,指出译后编辑需要关注的问题,总结城市工业发展类信息文本的英译策略与方法,为信息类文本的汉英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异多于同。翻译过程中,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情况下,要做好对词语及句法的处理。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出发,对英汉翻译中的转译、分译、拆译等翻译技巧进行充分剖析,通过详实的例证,阐明这些翻译技巧的应用原则与特点,以及对译文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龚腾龙 《考试周刊》2011,(41):28-29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可译性只是相对的,而不可译性却是绝对的。本文从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两方面论述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以及语言的杂化与不可译性的关系和影响。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源语信息的流失。我们不能把翻译的功能看得过高,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文字能力去努力呈现原文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新闻导语的特点,并从功能派翻译目的论的本质出发,说明目的论在新闻导语翻译中的适用性。另外,结合实例,介绍了在英语新闻导语汉译的过程中,拆译、合译和省略等几种翻译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形合和意合是两种语言组织法。英语重形合,结构紧密;汉语重意合,行文散漫。这就造成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个独特技巧:增译和减译。在汉英翻译中增加的东西由于原来是隐含在汉语中的,加之各人的理解不同,一个"增"宇使得汉译英变得多姿多彩!因为诗歌中用词容量大,内容丰富,所以这在古汉语诗歌英译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意在从增译维度欣赏两首著名古诗的不同译本。  相似文献   

10.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举,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首屈一指。译经工程巨大,遂由私译而至合译,又由小译场而为大译场,组织及分工细密、严谨。近年来,随着佛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外文佛学论著的不断涌入,翻译工作者正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重点回顾了中国佛教译场的发展状况,评述其科学性,并对今后佛典的翻译、梳理和整合,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文企业网站的翻译对企业对外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翻译目的论学说分析了企业网站翻译的目的性,进而提出中文网站翻译的策略,即语言层面的转换及网站翻译信息的转换。也可称之为变译法,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79):108-109
减译和删译在同声传译过程中非常常见,由于同传内容成分多、难以记忆、并且涉及中英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因此成为许多译员需要面对的难题。本文以同声传译中的减译和删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省略的翻译策略入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论证释意理论对其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本文提出同传译员应用减译和删译的翻译方法,有效节约译员的时间和精力。但减译和删译需要译员有良好的中文基础,有效辨别出冗余信息。  相似文献   

13.
高英豪  李照冰 《现代英语》2023,(15):115-118
商标名称是对产品、企业等信息的高度凝练。创译因为文本再创造和文化适应能力成为企业翻译商标名称的首选。由于创译有着种种限制,其总量尚且有限,但其发展前景值得翻译界关注。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创译和商标名称翻译原则进行探讨,总结不同类型创译方法下商标名称的翻译,以期对企业更好地翻译商标名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一洁 《考试周刊》2012,(73):23-24
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远远超过不同点。所以语际翻译是可能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可译性成为翻译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并不排除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本文通过事例着重分析了翻译的可译性为什么有限度.并且分析了不可译的情况及其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译创理论的源起、发展、内涵特点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笔者发现,译创的多重性主要体现在"译"、"创"、"媒"以及"合"四个方面。译创是一种翻译和创作并存的写作方式,是译创者从/到另一种语言里表达自身文化的双向创造性实践,从而实现文化杂合。此外,作为一种文化杂合的有效手段,译创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幽默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出现在各种文学体裁、文艺形式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幽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探讨和研究。但是由于幽默本身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信息,幽默翻译往往会成为译者的难题。因而对幽默翻译的研究,也一直就存在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议。随着各种翻译理论的更新发展,功能理论被逐渐应用于幽默翻译中,为译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笔者也试图从功能主义翻译学出发,疏通英汉幽默翻译理论,提出幽默翻译策略。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7.
王斌 《海外英语》2013,(13):142-144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陈丽 《海外英语》2020,(8):10-11
随着全球语言服务行业的兴起,机器翻译在翻译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机合译的方式让翻译效率大幅提升,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有助于减少机器翻译的错误,提高译文质量.该文从译前编辑在文学文本中应用的角度,总结了机器翻译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在翻译前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相应的策略.中文文学文本题材丰富,语言形式多种多样,译前编辑模式能提高机器产出的质量,减少译后编辑的工作量,进一步提高译者效率.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师专学报》2015,(5):52-55
长期以来,文学家和翻译家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存在着激烈的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四位译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8首的不同翻译,探究了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并论述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