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尤利西斯》刘象愚译本与萧乾、文洁若和金隄等译本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译本发行的同时还出版了一部翻译札记,这一现象正是现代翻译研究所谓的“深度翻译”。此外,译本的译者前言、注释、文内信息增补、附录等内容也都是“深度翻译”的具体表现。刘译深度翻译策略的运用不但对小说的普通读者具有帮助,更为文学和翻译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信息和借鉴。诸多副文本在《尤利西斯》翻译中发挥着协调多元主体及实现多元文本互现等积极作用。刘译《尤利西斯》深度翻译的内容大多是适用并可接受的,但少部分内容对翻译和文学本身而言则有多余之嫌。  相似文献   

2.
用外语翻译唐诗,要做到“保存着它的丰姿”是极不易的。英译本《唐诗一百首》(100TANG POEMS)中,关于王翰《凉州词》一诗的翻译,就由于译没有弄清本诗的意蕴,因此译作既未体现出“唐人气魄”,还有损于唐代守边将士的形象;关于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虽然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意思,译笔也严谨、畅达,但唐代格律诗的音乐美却荡然无存。另外,《英译唐人绝句百首》一书,对上述两诗的翻译可谓语言生动、形象,也具备英诗特色,但对王翰《凉州词》一诗中意思的理解上也存在错误,而对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在意旨和情调上都与原诗有了些出入。  相似文献   

3.
“信达雅”是我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指导翻译的原则,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该文旨在结合“信达雅”,对罗经国和林语堂的《兰亭集序》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下简称罗译和林译),探讨“信达雅”理论在《兰亭集序》译本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三法则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主要包括三条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运用这三条法则来分析林纾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重点阐明:这样一个在传统理论框架中“不忠”、“不信”的译本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在特定翻译目的的操控下,采用特定翻译策略的结果;译本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翻译目的,因而是成功的并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动态对等理论(也叫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第二阶段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奈达将功能对等划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对等”和“最高层次对等”.《和合本圣经》和《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是两本特色鲜明的《圣经》中文译本.本文运用奈达提出的两个层次理论来分析对比《圣经》的这两部中文译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得出对一般文本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代丽春 《考试周刊》2012,(30):23-24
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认为任何一个译本都有翻译目的,译本怎么翻译、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则是由其目的决定的,而评价一个译本的成功与失败也是要看其翻译策略是否满足了翻译目的。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从文化意象和双关语两个方面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吴钧陶译本做出分析,指出在新的时代特征下,吴钧陶译本满足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和译者的翻译目的。符合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决定手段”准则,从而得出吴译本是一部好的译本的结论.以对吴译本重新做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饶佳佳 《英语广场》2020,(36):29-31
笔者拟用刘宓庆先生著的《文化翻译论纲》里的观点,来分析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颇负盛名的一首叙事诗《长恨歌》,诗歌运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长恨歌》这首叙事诗运用不同的意象特征来体现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感慨,因此在翻译该诗歌时应将意象背后的文化含义带入译文中,并能很好地利用文化审美表现论展现出来,进而更好地被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8.
陈莹 《考试周刊》2010,(29):36-37
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首次由徐迟翻译到中国。迄今,《瓦尔登湖》在中国已经有十几个译本。徐迟的译本被视为经典译本并影响了后来的众多译本。本文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为研究方法,将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置于多元文化系统中,考察徐迟是如何实现其翻译目的的。  相似文献   

9.
高娟 《文学教育(上)》2011,(21):108-110
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胡允桓《红字》译本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该译本做到了形神兼备,做到了信达雅。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诗词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不易翻译的部分之一。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应该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中各选取五首林黛玉诗词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再现进行对比研究,为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再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翻译词典》是我国翻译界普遍公认的权威词典,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中也有一些引用错误,许多学者误将《词典》中“中国翻译大事记”首条作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译事来引用,这是不当的.本文通过引用史料对《诗经》的搜集、整理、复原和西汉时匈奴与汉人译事的阐述记载,说明中国最早译事有文字记载的至少也应上溯至公元前11世纪《诗经》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大量出现的颜色词使得这部巨著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其中“红”系颜色词作为分化最为细致的词群,其所体现的颜色范畴与构词方式十分多样。文章拟将“红”系颜色词分为修饰服饰·织物、自然物·器物·建筑、人体三类,通过分析崔溶澈、高旼喜《红楼梦》韩译本中的“红”系颜色词翻译,探究译者在翻译时使用的翻译策略,指出误译之处并提出修改方案,或对《红楼梦》韩译本的修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学界通常认为,安乐哲对“道”一词的译法迥异于常见译法,它体现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视角。但如系统研读早期译本,则会注意到“过程”之意可上溯至这些早期译本及社会思潮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后,“道”的“过程”之意逐渐显豁,相应的“道”之英译也越来越“变形”,但它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是它能引导人们在现世社会中实现“横向超越”。这一“变形”的翻译个例启发我们如何处理典籍翻译中“历史的”与“经典的”翻译的统一,如何从全球老学角度理解《道德经》译本独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娴 《文教资料》2010,(1):11-13
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它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本文作者基于《红楼梦》霍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分析,归纳出了它对文化“传真”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杨宪益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他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范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  相似文献   

16.
副文本形式多样,功能各异,是翻译文本的有效补充,对源语文化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华人哲学家陈荣捷1967年出版了首个《近思录》英文译本,该译本使用了丰富的副文本元素,是译者哲学研究和翻译的深度结合。以副文本为研究切入点,梳理陈荣捷《近思录》译本中的副文本类型及功能,并探究副文本对翻译文化的建构作用,促进朱子理学文化形象的建构和朱子理学在西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古典名著之一,英译本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片段翻译,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全译本,而以“杨译本”、“霍译本”最为完整和详实。  相似文献   

18.
《锦瑟》英译和法译的隐喻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李商隐作品中的一首《锦瑟》进行层层剖析,比较了英译本和法译本中的翻译手段的异同。研究古诗中的英法译本,可以了解思维领域中这些诗歌隐喻如何产生,同时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互译、文化交流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丽丽 《文教资料》2010,(19):26-2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原文看成是“绝对标准”,“忠实”是传统翻译理论的最高标准,译者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地位,是“隐形”的.文化转向后,中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关注译者的主体性介入.探讨译者主体性,兼而分析赛珍珠在《水浒传》译本中体现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指出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时大胆地展现自己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