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时英是那种“为表达苦闷与寂寞”而创作的抒情作家。他的作品只是从社会生活中撷取几个他所需要的人物作为道具来传达自己的情绪。人物是他的自我心理投射,分别负载着泄愤、自慰、寻梦、表达幻灭感四种使命。这些人物合起来就是他的自我人格,共同表达了他的心理需求,凸现了作家的主体人格。从作品的情感表达入手研究他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从贵族立场转变到农民立场之后,俄国农民心理对他的创作个性和艺术思维有着重要影响。托尔斯泰创作的独创性同农民心理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他的作品所体现出情感的真挚和撕下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是来自俄国农民心理。同时,由于托尔斯泰的心理渗进了农民心理,内心充满不安和愤怒,在他的后期创作中艺术思维由客观型转向主观型,作品中主观色彩加重了,讽刺和政论的因素增多了。叙述形式和心理描写也相应产生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4.
无序是乔伊斯前期作品的一个重要母题,无序存在于他所处的社会,他的生活,心理之中,因此无序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具体表现在他作品的结构,语言,人物的行为思想等方面,本文把无序的存在置于从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前期写作手法和前期作品的背景上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路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中几乎都是作家根植于对人生的经历与生命的体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窥视到苦难意识在作家的创作心理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持久的、难于摆脱的心理上的苦难情结。本文主要从路遥的具体作品中分析这一苦难情结。  相似文献   

6.
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的生存体验与创作心理之间有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首先是其家庭和尴尬的父子关系影响了他的创作心理,并在其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茅盾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我们可从他作品中纷繁复杂的心理描写中窥见到一幕幕人生灵魂深处感情与道德剧烈搏斗的活剧。茅盾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特色,从早期到成熟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他的心理描写不仅手法多样,而且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每一种学体裁都有它自身的美每个读都有他自己的审美心理,冰心的作品是用她独具魅力的语言的咀嚼感将作品自身美与读审美心理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袁炳发老师的作品很好读,也很耐读。好读是指语言上地道,所有语句都几乎是顺着读者的接受心理在流动,情绪的"流"始终在以读者的阅读体验为主体向前延伸,从这个角度看,袁老师是深谙读者"接受心理"的。所谓耐读是指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霍夫曼是德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童年创伤是霍夫曼作品中热衷的主题.霍夫曼在他的作品中透露的对童年创伤的观点和态度,在当代社会也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拟运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探析霍夫曼《胡桃夹子》和《沙人》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揭示主人公童年创伤形成的原因及暗恐心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作品分析把握人物的心理,在作文中很重要。不管我们的作文中,有没有心理描写,有没有心理活动。一般说来,我们的行动是受心理支配的。把握人物的心理,并不是要让你写他是如何想的,更有感染力的是他的行动。通过行动,更能清楚地看到人物的心理。《漂亮女孩夏林果》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刘芷廷 《教育艺术》2011,(2):38-39,43
刘德海是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和作曲家,他在琵琶演奏技艺的发展和创新上成为划时代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老童》、《天鹅》、《春蚕》、《秦俑》、《童年》五首独立的作品组成的《人生篇》是他的顶峰之作。其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高超的创作技法以及他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对琵琶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刘德海先生的作品中运用了一些中国古代心理批评理论,下面就此来对其展开简要的分析。一、《老童》与《童年》几年前就开始学习并演奏刘德海先生创作的《老童》这首作品,它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看似复杂多样、令人眼  相似文献   

14.
从心理美学角度和沈从文生平出发,结合其作品,分析沈从文的创作心理,说明沈从文童年经验在他人生、创作历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干是唐代画鞍马最为出色的画家.历史上流传关于他画马的神话,极言他画马的神妙.<照夜白图>是韩干鞍马画的代表作,是现存的他的极少数作品之一,也是把马的神采描画得特佳的作品.从视觉心理上对<照夜白图>进行分析,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行拟测,以进一步解读其作品.  相似文献   

16.
英国现代小说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反传统的“反小说”形式实验,其大胆的表现手法令世人瞩目。他所刻画的不同的人物往往代表着不同的人格面具和心理层面,其作品特别关注的是小说的形式实验和小说艺术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湖湘文化塑造了周立波的个性心理,其主要作品,凡题材与他的文化心理结构契合的,都成功了,反之则否。  相似文献   

18.
胡宏宏  潘明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61-62,180
英国作家王尔德是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艺术优于生活,要用艺术改造生活,用唯美的艺术来创造唯美的生活,但是在他作品的结尾总是有一种强烈的悲观绝望的心理表现出来。从分析一些王尔德著名的小说、戏剧和童话入手,探讨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绝望心理以及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茨威格及其小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他擅长心理分析,巧妙地揭示人的心灵这一“黑暗大陆”;同时对作品精益求精,使他的小说享誉全球。  相似文献   

20.
《等待野蛮人》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思韦尔·库切的作品之一。根据荣格心理原型理论中关于人格个性化的理论,文章旨在分析老行政长官由服从帝国意志到以自身命运抗衡那种社会主流意识,最终获得正义良知并真正意识到个体生命和个人权利的珍贵的心理成长过程,他的人格面具调解了他的自我和外部世界,使他正视到自己的阴影,他的个性化是成功的。这样的分析展示了深层心理中人格面具原型和阴影原型进行生死搏斗的磨难历程,具有揭露和批判西方殖民残酷与虚伪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