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媒介素养与媒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 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  相似文献   

2.
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属性,为我们认识儿童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传播学界明确了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身份,却很少对其作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本文在儿童媒介视阈中,提出"媒介童年"概念,对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儿童电视的媒介特性进行比较,并探讨如何利用儿童电影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对儿童电影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融入受众生活,对社会影响越来越深入的当下,媒介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论文在对媒介和媒介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媒介化的形成及条件、媒介在媒介化中的角色和媒介化对媒介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建构出了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机制.文章认为,媒介与媒介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改变与被改变的直线性关系,而是媒介与社会互动意涵的进一步彰显,是媒介传播理论在地化实践的一次尝试.在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过程中,媒介的传播行为渐渐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媒介”也成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形式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媒介考古学是媒介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与该领域的前沿学者埃尔基·胡塔莫教授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胡塔莫教授梳理了其进入媒介考古学的路径,分析了媒介考古学的谱系和价值,有助于学者深入理解媒介考古学,明晰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涉及领域,展开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进行媒介批判,重点在揭示媒介民主功能方面的障碍,批判美国政府与企业对媒介的操控,媒介政治功能及论坛功能的衰败。学者们认为,主流媒介已从舆论监督机构变成了企业利益的维护者,其质变的根本原因是媒介所有权的过度集中。以上观点向我们发出警示,即市场经济也并非是新闻自由的天堂。  相似文献   

6.
媒介技术变革带来了复杂多变的网络融合性媒介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在这一纷繁的媒介环境中经常性地表征着网络娱乐、社交及狂欢沉迷等失范的一面——大学生所处媒介环境及其媒介行为失衡成为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依据媒介环境学生态理念推导"媒介技术(偏向)-媒介环境(偏向)-媒介认知和行为(偏向)-媒介素养(偏向)"范式,进而论述通过建构满足大学生身份角色需求的媒介生态(技术与文化生态为主)环境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发挥环境对大学生的涵化作用,帮助其改善自我媒介环境,以及改善媒介认知、消费和(创新)应用行为——即媒介生态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微观经济角度探索媒介消费支出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在微观环境下,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受众的收入、媒介使用时间、对媒介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媒介消费支出的.通过QQ,获得基于广州市网民的1162个数据,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三个自变量中收入与报纸,互联网的消费支出正向相关,而与杂志、电视、付费电视的消费支出无关.在对媒介的态度上,除了对电视的态度没有显著影响其消费支出外,对其他的媒介的态度都显著影响其消费支出,而且这些影响都是正向的.而媒介使用时间则与所有媒介的消费支出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游走在理性与想象之间,在关注媒介技术和形式的同时又与时代保持了一种批判的距离,创造出独具个人特色的思考.文章从媒介思想的角度切入分析本雅明的著作,包括他对媒介革新和人类感官之间的联系、媒介技术与新公众主体的形成,以及媒介实践在意象、技术与身体空间中是如何展开等问题的探讨,尝试勾连起本雅明生命中的重要思想结晶与其在媒介学术研究之间的价值,理解本雅明的研究对当今媒介的影响,从而将他的独特思想应用到当前媒介现象的解读中去.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北京市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在具体评价维度上,大学生认为数字媒介信息量更大、反映群众意见更加充分、揭露坏人坏事更加有力;在新闻类型方面,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介上的经济、文教和科技新闻;对于政治、社会、娱乐新闻等,则更倾向于相信数字媒介上的报道。同时,从受众角度分析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媒介公信力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媒介使用情况对传统媒介公信力评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与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了解受众对不同媒介产品的消费支出情况,本研究主要分析在微观环境下,受众的收入、对媒介的态度、媒介使用时间是如何影响媒介消费支出的。通过QQ的配额调查,获得基于广州市网民的1162个数据,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之后,三个自变量中收入与报纸、互联网的消费支出正向相关,而与杂志、电视、付费电视的消费支出无关。对媒介的态度,除了对电视的态度没有显著影响其消费支出外,对其他媒介(报纸、杂志、互联网)的态度都显著影响其消费支出,而且这些影响都是正向的。媒介使用时间全部与媒介消费支出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11.
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已历时四分之三世纪,由于各地状况不一,关于媒介教育的理解及实践却不尽相同.媒介教育教什么?本文以此为线索,对西方媒介教育及其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其重点和理念的变迁,认为西方媒介教育观念始终是以"公民"为起点,延续的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那种理性、自主的传统.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念与实践,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媒介、教育的传统密切相关,这是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向西方的学习与借鉴中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能力(媒介消费态度与行为、媒介信息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媒介信息的理解与批判能力、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媒介信息接触趋向多元化,娱乐信息受到青睐;媒介接触经验与生活经验共同影响着农民工对信息环境的感知与理解;硬件条件与时间精力制约着农民工使用媒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媒介在重大问题上有意无意的障碍性、痉挛性、过用性和麻痹性失声,既是政治、经济对媒介进行全面控制和引诱的产物,也是媒介自身工具性、过劳性和自保性的结果,其危害性很大.媒介要正常发挥雷达与预警功能,必须实行信息公开制度,保障新闻采编自由,探索媒介运营机制.合理使用媒介与员工.  相似文献   

14.
刘兢 《当代传播》2013,(1):30-31,35
本文试图以《媒介规范理论》为视角,反映当代西方媒介规范理论的若干变化.该书先回顾《报刊的四种理论》以来媒介规范理论的变迁,再提出规范理论具应然性、其主要功能是“合法化”公共传播等观点,并从规范传统、政治制度、媒介角色等层面对媒介规范理论作了系统剖析,还将重建公共传播对民主意义的希望寄于受众的自发传播.该书给我们的启示是,媒介规范理论不仅与大众媒介相关,更与社会媒介相关.  相似文献   

15.
常志刚 《东南传播》2011,(11):104-107
本文对麦克卢汉媒介研究中有关媒介教育的理论建设和领域拓展所做的开创性贡献进行梳理。试图探究其玄妙的格言警句式的媒介理论中,可用于指导媒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概念体系。本文认为,麦克卢汉较早地介入了媒介教育的领域的研究,他的媒介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电子媒介革命与媒介教育,反环境即媒介教育及媒介研究与媒介教育等方面的论述。他的...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与媒介的结合,产生了"Media Ecology"(直译为"媒介生态学")这一媒介研究的分支学科."媒介生态"这个词是从国外泊来的,但是关于媒介生态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对其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本文对国外、国内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得出国内外关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媒介产业发展首先要对自己的媒介市场有准确定位.时尚杂志因定位在人类社会日常生活层面上,表现出对时尚生活的展现与顺应,以符合其媒介特质与人类社会生活结合处的最佳表达,而能在纸质媒介"寒冬"期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1):12-18
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作为一个年轻的学术术语已有二十余年历史,但其与媒介融合发生联系却是一个新现象。本文通过梳理媒介间性的概念历史及其在人文社会学科各领域形成的不同研究路径,讨论其在传播学领域形成的新内涵。媒介间性理论可以作为媒介理解媒介融合的另外一个维度,它视媒介文化为融合主体,考察新旧媒介在冲突中对话、在协商中共谋的动态,以及两者合作共建主流价值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研究聚焦媒介素养的两个维度——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介参与意向,探讨个体政治认知、人际讨论模式、媒介使用、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功效意识对它们的影响。在对四城市2409名市民随机面访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公民的政治与公共事务兴趣和开放型的人际讨论模式对媒介素养的两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网络新闻和海外媒介的使用对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有重要贡献,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功效意识正向影响公众的媒介参与意向,而更高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也预示着更高的媒介参与意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媒介依赖理论为参照,采用随机抽样电话调查方法,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市民众的定量研究,发现他们的媒介接触和使用行为呈现出如下变化、特征和趋势: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正在从传统媒介转向新兴媒介;除电视外,受众的媒介依赖与媒介信任之间,出现一种过渡阶段的反差现象:对新兴媒介相对依赖而不太信任,对传统媒介相对信任而不太依赖;受众对新闻的需求越大,则越依赖新兴媒介;受众越依赖新兴媒介,则越信任新兴媒介;作为新兴媒介的网络和手机,已取代传统媒介中的报纸、广播、杂志,与电视一道,构成了当代受众接受新闻的三大渠道;受众对手机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前景普遍看好;新兴媒介的依赖度与年龄、教育程度相关,但与性别、收入无关,即:越是年轻、高学历的受众,越依赖新兴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