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乡村科技传播中农民认知行为建构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对不同类型农民的认知行为建构过程进行分析,从中探讨影响农民认知行为发展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等数据收集方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数据分析方法在Coagmento系统上进行了用户协同信息检索实验,旨在考察协同能力和任务类型这两个因素对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的情境认知、任务认知和协同认知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协同能力强弱对用户的情境认知和协同认知的影响较大,而任务类型不同对用户的任务认知影响较大.协同方式从横向上可分为按内容、角色或二者结合分工;从纵向上可分为动态或静态分工.信息类任务分工最为明确,最适合用协同检索系统来完成;事务类任务分工较难,最不适合用协同检索系统来完成.  相似文献   

3.
微阅读作为新型阅读行为,在当前阅读中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从阅读材料、阅读体验、阅读心理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微阅读行为的表现形态.同时,在深入探讨微阅读与浅阅读的根本差异后认为,微阅读是对当前迅速变化发展社会的适应,因而不能简单地将微阅读定性为浅阅读.此外,基于信息权利视角,本文还从信息隐私权、信息准确权、信息产权、信息资源获取权四方面对微阅读信息伦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西方信息行为认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西方世界对于信息行为认知方法的研究经历了从个体主义认知方法研究到整体主义认知方法研究的转变.前者是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搜寻行为过程以及信息行为塑造和信息偶遇等的研究;后者将人类信息行为研究从个体的研究拓展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弥补了个体主义认知方法所缺失的维度,对于人类信息行为和人机交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户信息认知行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户信息认知行为可分为技能型、规则型和知识型三种类型。信息认知行为是以信息认知能力为依托的 ,其源泉是知识。用户认知行为失误分为偏离与弄错两种 ,其中弄错比偏离对认知行为效果影响更大。参考文献 5。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西北民族大学194名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调查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有助于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国内农民信息行为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关于农民信息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从农民信息需求、农民信息获取行为和农民信息利用行为三个方面介绍近十年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简要的评析;认为学术界应该跟踪调查研究农民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及其发展变化,进一步完善关于农民信息行为的理论研究,为我国各地区立足实际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高价值的理论服务。  相似文献   

8.
文章回顾和调研了国内外认知视角下用户信息行为文献研究的现状。具体介绍了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四项研究方法,综述了认知风格、认知需求、认知负荷、认知情感等认知因素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特点分析、局限性讨论以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引入认知观点,通过对用户情报认知差异的分析,论述了竞争环境中的用户情报认知心理过程以及用户情报行为,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农民信息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掌握农民的信息行为规律和特点,是研究农民信息脱贫和致富的基础.20世纪20年代以来,农民信息行为研究在国内外均产生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历经起步、发展、蓬勃三个历史阶段,在研究内容、研究团体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完善.农民的信息需求呈现就近性、多样性和实用性等主要特征,信息交流依赖非正式渠道,信息利用效果受多种因素制约.深入了解这些已有研究成果,能够为新时期的农民信息服务和保障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乡村传播中农村大学生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婧  李红艳 《新闻界》2008,(2):13-15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村大学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本文认为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 :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 ,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 ,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  相似文献   

13.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on Planning edited by John Middleton (1980, 300 pp.)

Communication 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An Operational Framework by Alan Hancock (1981, 198 pp.)

Impac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 Australia, by Chris Duke (n.d., 122 pp.)

Impac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I: Indonesia (n.d., 72 pp)

Flow of News in the Gulf, by Phil Harris, et al. (n.d., 70 pp.)

Protection of Journalists (no author, n.d., but 142 pp.)

82. The Book in Multilingual Countries by Abul Masan (1978, 40 pp.)

83. National Communication Polic Councils: Principles and Experiences by M.A. Rodrigues Dias, et al. (1979. 44 pp.)

84. Mass Media: The Image, Role,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Women: 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Materials (1979, 78 pp.)

85. News Values and Principle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80, 51 pp.)

(86) Special Issue: Mass Media Codes of Ethics and Councils: A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Study o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by J. Clement Jones (1980, 80 pp.)

87. Communication in the Community (this title not yet seen)

88. Rural Journalism in Africa by Paul Ansah, et al. (1981, 35 pp.)

89. The SACl/EXERN Project in Brazil: An Analytical Case Study by Emile G. Mc- Anany et al. (1981, 46 pp.)

90. Community Communications: The Role of Community Media in Development by Frances Berrigan (1981, 50 pp.)

1.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edia Systems–Japan by Shinichi Ito, et al. (1979, 69 pp.)

2.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edia Systems–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by Emil Dusiska (1979, 35 pp.)

3. Communication Indicators I: Communication Indicators and Indicator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y Rita Cruise O'Brien, et al. (1979, 96 pp.)

4. Communication Indicators II: 100 Years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Germany by Anton Galli, et al. (1979, 28 pp.)

5. Sccio-Economic and CommunicatioA Indicators in Development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Iran by Majid Tehranian (n.d., 126 pp.)

6. Communication Methods to Promote Grass-Roots Participation by Jeremiah O'Sullivan-Ryan (n.d., 155 pp.)

7. Importation of Films for Cinema and Television in Egypt by Gehan Rachty (n.d., 77 pp.)

Reporting of International News and Roles of the Gatekeepers (1980) is a summary of two late 1979 meetings on the subject in Paris. (18 pp.)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Policies in Africa (1981, 81 pp. plus 47 page working paper for same meeting)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for Co-operation on Activities, Needs and Programmes for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1980, 65 pp. plus 32 page working paper)

List of Documents and Pub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Mass Communication 1979 (no. 5 in the series, 1980, 187 pp.)

Mass Media and th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by Basskaran Nair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0—$12.50/7.50)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Cultures, by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eicester, U.K.: Adam Bros., and Shardlow Ltd., 1980—price not known, paper)

Organisations Internationales et Regionales de Journalistes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s of Journalists] (Pragu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Journalists, 1980—price, if any, not given, paper)

Bruce L. Cook, Understanding Pictures in Papua New Guinea (David C. Cook Foundation, Cook Square, Elgin, Ill. 60120—$8.95, paper)

Paul Lendvai, The Bureaucracy of Truth: How Communist Governments Manage the News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81—$24.75)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镜式、灯式、神话式等三种传播研究方式,认为我国传播学研究存在三种态势,建议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走“学术趣味”+“现实关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李红艳  左停 《新闻界》2007,(6):38-40
本文从乡村、乡村传播、乡村发展概念出发,阐释在建构乡村传播过程中,诸种因素在历史变迁和现实转化中的演变理路,以及演变的种种渊源及社会背景,从而阐释其对于农村发展的意义,并提出在实践意义下,如何从综合传播的状态,探寻中国当下农村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研究主要是通过精确的方法和技巧以掌握信息的传播规律,精确的方法和实证主义观念成为了传播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标志。本文通过对方法本身的反思揭示通过方法来构造的传播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60年代开始风靡北美和西欧而成为一门显学,许多大学纷纷创办传播学科。[2]亚洲的传播教育发展迅速,不少地区纷纷扩充和建立传播院系,购置先进的设备,招收大量的学生,传播教育工作者更是信心十足,这种状况在台湾,香港,新加坡及韩国地区尤为明显。[3]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在中国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大众传媒,1995年,一些高校开始招收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的事例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标准译名TheCommunistPartyofChi-na是错误的。作者以此为例进一步讲述一套应用符号学的理论,批评“词字翻译,”主张“传通翻译”。本文还指出,应用符号学理论可以从重新诠释后的老子、孔子和近现代“信达雅”概念中找到源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形象定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辉 《现代传播》2006,(2):113-117
国家形象研究是近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和国际关系学界公共研究的一个交叉性领域,其所需要的学科基础极为丰富。上个世纪90代中期,中国传媒大学设立“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的硕士专业方向后,就一直保持着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于1998年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2002年,刘继南教授等著述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书出版,这成为本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标志。之后,中国传媒大学将“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设立为“211工程”建设重点课题。本专题是该研究部分成果,文章在一定意义上展现了目前国内国家形象研究的一些前沿思路。本刊特推出本专题,以飨读者。本课题组负责人为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教授刘继南,参加者有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教授何辉以及郝士恒、马鑫、张乐、唐爱慧、夏炎、郑卓君、马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