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知识社会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提供者,这使得教师职业在今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表现为师生关系中教师专业权威的削弱,即使在中国这样具有悠久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教师在提供知识方面功能的削弱也使得教师不再像原来那样受到尊重。不仅如此,知识社会还意味着社会的整体知识水平提高了,许多家长们有着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教育思想,他们想就子女的教育发表自己的看法,希望更多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在知识社会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提供者,这使得教师职业在今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表现为师生关系中教师专业权威的削弱,即使在中国这样具有悠久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教师在提供知识方面功能的削弱也使得教师不再像原来那样受到尊重。不仅如此,知识社会还意味着社会的整  相似文献   

3.
作为承担着人才培养重要使命的教师,在面临WTO提供的诸多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教师权威面临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多少,学得如何,都由教师事先安排好,然后按部就班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并按预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代表着具有专业权威的知识传递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甚至惟一途径。 教师将不再是学生惟一的知识获取途径。“教育走上网络,教室搬进居室,教师走上屏幕,指头敲击知识”,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自己寻找、选择、获取知识,自己探索未知领域的答案,自己寻求事物变化的规律,自己综合使用所学知识渐成趋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当学生已经从网络获取更新的知识而教师一无所知,当学生向老师请教他们在独立学习中遇到的前沿性的问题而教师百  相似文献   

4.
张文 《教育艺术》2008,(12):45-46
教育工作是一种“超前”事业。教师要为社会的未来培养有用人才,就要始终站在当代知识发展的“前沿”,用最新的知识不断武装自己。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里,教师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是十分必要的。二十一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技工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知识变迁视野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不同知识观的支配,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确定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过程,学生的学习则是对确定性知识的理解、接受和掌握,教师的职责在于传授这种确定的知识,以维持现有秩序。不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不确定,教育教学过程是不确定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的学习在于促进自己的能力提高与心理发展,教师的职责是在帮助学生获得不确定性知识的同时,自己获得不确定性知识,从而推动并引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知识观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转变的教育现实中,迫切需要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在以认识论哲学为主的传统知识观的视野里,知识具有权力性、规训性、文本化和计量性的特点,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然而,在当代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场景中,教师可能面临着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知识的挑战,并有可能陷入“授知”的困境之中。知识的实践性转向迫切要求教师放弃长期以来作为知识权威的身份,重建自己的知识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以认识论哲学为主的传统知识观的视野里,知识具有权力性、规训性、文本化和计量性的特点,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然而,在当代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场景中.教师可能面临着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知识的挑战,并有可能陷入“授知”的困境之中。知识的实践性转向迫切要求教师放弃长期以来作为知识权威的身份.重建自己的知识形象。  相似文献   

8.
当今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不能充分一致的现象迫使我们去研究真正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因素——教师的缄默知识。文章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阐释教师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以及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并阐述了教师的缄默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号召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大量的缄默知识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从而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当今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不能充分一致的现象迫使我们去研究真正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因素--教师的缄默知识.文章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阐释教师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以及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并阐述了教师的缄默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号召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大量的缄默知识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从而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朱小蔓  张男星 《教育学报》2005,1(1):68-72,95
针对知识社会的挑战,中国和乌克兰面临着很多相似或相同的教育问题。如何界定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和范围并教会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如何调整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教育的习惯性态度,如何全面理解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使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同时得到提高……这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在当代人类文明场景中,回溯历史、通过与思想大师的对话,寻求精神和方法的指引。  相似文献   

11.
尹大川 《师道》2010,(7):32-33
在当今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过去被当作知识化身的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独生子女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学生群体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的权威受到空前挑战,死守传统教育观念的教师感到手中的“利器”越来越不灵验,于是不住地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法教了!  相似文献   

12.
一、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都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现代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日渐多样化,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不再是只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  相似文献   

14.
知识管理是现代社会个人和组织提升素质与竞争力,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形式。知识管理理论对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搭建知识增值平台、创设学习场域,可促进骨干教师知识的共享与创生,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世纪之交,社会的转型发展使得教师情感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虽然我们在理论上大力倡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对于教师"内质性"条件的情感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实践领域,教师囿于各种现实也并未意识到情感的本体论价值。情感维度的缺失不仅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难以真正提升,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师生间的情感性交往难以建立,教育的内涵大大削弱。教师的情感发展状况及水平,包括经常感受、体验的内容与质量,包括对自己情绪、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观念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学校不再是“教育工厂”,而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是陈旧课程(教材)的“传声筒”,而是“反思性实践”,特别是在推行综合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学校课程和倡导研究性学习及选修课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固有的知识和经验,难以适应改革和发展需要。因此,教师需要重新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挑战传统,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人。教育信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冲击着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着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方式、方法,同时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不再是教育教学的主宰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顺利完成这个角色转换,就必须从自己做起,从传统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职业角色,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那么,如何从传统教师转变为新型教师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刘涛 《湖南教育》2014,(1):42-43
1.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中新旧教育体制的冲突,传统观念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职业倦怠与职业幸福感的冲突,都削弱了教师的教育幸福指数.要提高教师的教育幸福指数,一方面需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教师更要学会科学运用各种有效方法,积极改善自身的"内部环境",才能使得自己工作的幸福指数一路攀升.  相似文献   

20.
赵海涛  刘俊冉  崔波 《考试周刊》2011,(20):152-153
在信息化时代,教育将呈现一些新的特点,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时期教育的重点,信息技术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必将面临一系列的变革,高校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转变职能:由传统的"教"转向"导",由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激励者,由权威的知识拥有者转变为持续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