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殿红  秦雪红 《精武》2010,(8):26-26
傅剑秋(1879~1956年),原名傅长荣,天津宁河县芦台镇人。自幼演习武功,初随尚汇川学习五虎少林拳术,后从形意拳师申万林习内家拳。1908年,拜李存义为师,融形意、八卦、太极等武功于一身,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练法——傅式形意,学成后回芦台镇设馆传艺。  相似文献   

2.
八卦太极拳     
旧时武林中,曾传有八卦转圈、太极画圆、形意点“点”的歌谣,也有的称之为八卦步、太极腰、形意“拳”。这几句老话,可谓高度概括了八卦、太极、形意三门内家拳种的基本特色及其各自的优长。 然而,号称上三门的八卦、太极、形意拳,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完美无缺的。相比之下,无疑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若论身法、步法之灵活性,太极、形意皆不如八卦;论腰  相似文献   

3.
前言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又名中正拳,系号称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先生晚年所创。该拳以武氏太极为主体,融入形意、八卦乃至外家拳之精  相似文献   

4.
王卓 《精武》2009,(4):12-13
李玉琳,字润如(1885-1965年),在我国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出生于武术之乡——河北任邱县圈头村一个农民家庭。受家乡尚武风气的影响,从小就拜著名拳师郝恩光(字海鹏)为师,学习少林、形意、八卦诸拳艺。  相似文献   

5.
张兴洲  李同喜  赵峰 《武当》2008,(4):26-26
太极、八卦、形意同属内家拳派,其拳理形同源,贯于一脉,又各成体系。道家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理论而演化生发出八卦转九宫功法。而形意拳则以太极、八卦之理,演化形成以五行生克之五行劈、崩、钻、炮、横。  相似文献   

6.
马原年 《武当》2007,(7):35-37
作为内家拳的形意、太极、八卦,都主张发整劲。这在三种拳的拳谱中都能体现出来,形意拳谱中的“腰挺则四梢一统”,太极拳谱中  相似文献   

7.
黄百家《内家拳法》所记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十四禁忌。即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如果说“五字要诀”是内家拳的内核,则“十四禁忌”应是内家拳的外壳。两者都是实践的结晶,共同升华为理论,成为内家拳的准则。八桩(拳)是内家系列的重要内容,它也遵循这一重要原则。内家十四禁忌不但对内家拳(狭义)及广义的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他拳种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古今拳术的渊源是一脉相承的。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迷踪拳因属少林拳系而被世人称为外家拳;但近代迷踪拳的传播者孙通从嵩山少林寺学得此艺后,遍访大江南北,拜会许多名师高手,汲取了形意、八卦等各家之长,遂使迷踪拳除在主体上继承了少林外家拳的架子和风格外,更形成了自己内外兼练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9.
武当拳是以太极、形意、八卦三门为主的,内含武艺与道艺。练道艺,必须先练武艺。武艺以技击搏斗取胜为输赢,道艺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本。武艺必  相似文献   

10.
刘治良 《精武》2009,(9):11-14
形意太极拳是李氏形意太极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也是精髓所在。以师爷杨永蔚先生所传“山西太极”为纲,融合了车派形意五行十二大形(改编为五行十二丹法)及宋氏形意内功心法,具有通周天开百脉,生擎天架海大力的功效。形意太极拳共一百八十一式分四路,可单练,也可通套练习。  相似文献   

11.
《武当》2007,(10):2-2
潘小杰,江苏徐州人。现任徐州市武协副主席、常务秘书长,央视《武林大会》专家评委,徐州武当拳法研究中心主任(法人)。1961年,拜形意八卦大师钱树樵(字松龄)先生为师,研习形意八卦四十余年,是松龄先生的关门弟子。为全面研习形意拳之功法,又拜山西宋光华为师,研究宋式形意拳术,集河北、山西两派形意拳于一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意拳集形意、太极、八卦、鹤拳所长,是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思想体系充满了哲学内涵。意拳二十世纪40年代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被外界誉为大成拳,大成者是古人专对孔子的赞誉,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后世君主为孔子上尊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可见意拳在中华武学中的地  相似文献   

13.
孙氏武学产生于20世纪初 (1918年),是孙禄堂先生运用易理与《周易·参同契》等内丹学,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创立孙式太极拳而形成的。由于孙禄堂的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五部著作及《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两篇文章之中,故本文作者曾多次  相似文献   

14.
《精武》2010,(11):52-55
张占魁大师(字兆东,1865-1938年,河北省河间人),是天津卫中华武士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其由始至终的重要领导人。他少年时,师从河北省形意拳第二世传人刘奇兰大师习武。后受郭云深大师提出的“形意与八卦拳路不同,但拳理一样”的影响,又拜八卦掌宗师董海川为师习练八卦。他还经常演练自创的太极拳。他是清末时期内家拳的佼佼者,誉满天津卫。  相似文献   

15.
杭东 《武当》2009,(12):6-7
武术来源于生活,并融合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作品作为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也就是百余年历史。中国影视作品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华武术的融入,武术的彰显和光大也得益于影视作品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中闰武术和中国影视作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武当内功易筋经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脉系溯源武当八卦太极枪之特点太极剑术功三乘(上)谁毁了我的太极拳(中)论"沾连随粘"与"松柔圆活"动而有韵静而有势--浅谈太极拳的走势与定式舍己从人是太极功夫的归究意拳摸劲训练形意五行拳绝学(歌诀)杨氏八卦掌练法与运用(二)张山与中国武术研究院合一通背拳家陈树祯先生印象  相似文献   

16.
六合八法拳作为内家拳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六合八法拳的起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已有的材料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的多种起源说法进行了分析与评述。认为六合八法拳为后人创编而伪托宋代陈抟老祖,吸取太极、形意、八卦等拳的特点不断发展而形成独特的地方性内家拳种。  相似文献   

17.
梁焕枝 《武当》2006,(12):31-34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拜广东鹤山古劳村冯威廉师爷之早期弟子赵赴继为师,学习古劳咏春拳(赵与笔者是连襟关系)。闻赵师生前讲,冯师爷白幼好武,曾习过洪拳、台湾拳等等。冯师爷年轻时,日寇横行,正入侵广东。冯师爷为保家卫国,从军于当年抗日队伍十九路军,后成为大刀队队长。  相似文献   

18.
秘宗拳     
秘宗拳虽名为少林派拳术,而实为内功拳。其特点与太极、形意、八卦无不相合。秘宗拳之真谛有诗云: 头顶颈挺舌舐腭,沉肩坠肘胸宜含。敛臀提肛膝微屈,气息相随丹田趋。本期开始连载的这套秘宗拳,俗称秘宗架或秘宗母拳。它即有徒手套路,又有器械套路,实为不可多得之拳术教材。  相似文献   

19.
沈勇武 《中华武术》2004,(12):27-27
许多拳种,特别是太极、八卦、形意为主的内家拳,在与人交手时,均主张“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临战又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20.
车星辰 《武当》2007,(5):37-38
推手,是各派太极拳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练功方法,也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一个显著标志。当然,形意拳和八卦掌及大成拳(意拳)中也有推手,但推手在形意、八卦中的地位远没有在太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