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集中识字教学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田本娜教授曾经说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的启蒙,必须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最佳方法是集中识字。”张志公先生曾做过非常明确的分析,他说:“不集中识字而过早地教儿童读书,其结果是识字教育和知识、思想教育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2.
浅谈“注·提”实验中的阅读教学宣州市实验小学徐荣发“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实验意在突破低年级语文“以识字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寓识字于语言之中,建立小学语文教学“先读书后识字、边读书边识字”...  相似文献   

3.
耿素兰 《天津教育》2014,(17):78-79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影响到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低年级识字教学需要采用灵活多样且适宜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识字能力,帮助学生快乐识字,进而实现识字教学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4.
甘春波 《广西教育》2014,(17):90+93-90,93
俗话说:“人生读书识字始。”可见,识字是人们进入书本世界的第一步,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全民教育监测报告》明确指出:“学习掌握识字能力使人们拥有改善生活、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和做出明智选择所需的手段、知识和信心。在今天的知识经济社会中,识字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占据非常突出的地位。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拥有识字的能力。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读书识字     
“读书识字”是实实在在的事,只能一步一步来,一步上一个台阶,来不得半点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当“知识分子”、“文化人”这些词儿术流传到乡下以前,我老家的乡亲称上学为“读书识字”,称有点文化的人为“读书识字的人”。要读书当然得先识字,不识字怎能读书。这是接受文化教育的“人之初”,用现代词儿说是“入门”或“ABC”。我认识“人之初”始,到如今匆匆朋年,算不算“文化人”或“知识分子”,自己不好说,但说是已进入了“读书识字的人”的行列,总还不算过分。然而,也是我进入花甲之年以后,忽然对“读书识字”有点新的…  相似文献   

6.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要把“读”的指导和“读”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受到思想教育。那么怎样进行“读”的训练呢?  相似文献   

7.
闫芳芳 《农村教育》2005,(7):128-12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在识字教学方面强调“识写分开”,“多识少写”。面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任务重的现状,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枯燥的识字方法,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识字、主动识字、体验识字过程的乐趣,感悟汉字本身的人文性、艺术性,并尝试用多种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操,开启智慧。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  相似文献   

8.
“人生读书识字始。”汉字是人们阅读汉文最基本的客体。阅读过程的顺利进行,阅读理解的步步深人都是从认识汉字开始的。新课程在识字要求中提出了“多认少写”,阅读既以识字为基础,又与识字相生相进。因此,夯实识字这个阅读基础,突破阅读的难点,就必须遵循汉字的特点,遵循汉字的认知规律,从而优化识字过程,提高识字效率。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这些年来,遭到不少非议,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时间少,认字能力低,基础不扎实,等等。因此,造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学一个汉字要记住字形、字音、字义、要能见字读出音,并了解字的具体意思,要能想到音义写出字形来。“听读识字”的教学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是一个焦点。在小学,采用了“听读识字”方法教学后,学生们识字,读书,说话以及在游戏中都非常热衷于学习。  相似文献   

10.
识字教学改革一览听读识字“听读识字法”是指儿童尚不识字时,听别人(或录音)读书,听会记熟诗文之后,儿童再自己反复读书,用记忆中的字音、字义与字形对照,一回生、二回熟,渐渐地,边读书边认识了书中的汉字。在小学,通过听读认识汉字以后,再把整本书中的生字按...  相似文献   

11.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书能力的高低。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识字,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下面我就创新识字教学方面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是3~8岁。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在识字量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阅读,学生难知妓意而兴趣索然。正如清文字学家王筠所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相似文献   

13.
李伟忠 《辽宁教育》2013,(12):62-63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识字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起点,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现实中,教师和家长存在着对一年级学生识字的“贪多”和写字的“求早”倾向,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有的还产生了适得其反的结果。一年级识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实际教学操作上,就是把“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效的重要突破口。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及早阅读无论对学好各门课程,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识字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年来识字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汉字学”知识,教学中违背了汉字科学。“汉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学科,对识字教学既有理论指导作用,也有实际应用价值。小学教师只有掌握“汉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提高识字效率。  相似文献   

16.
古燕 《小学生》2011,(4):18-19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汉字的造字特点,汉字的形声规律.汉字组成的丰富词汇,使学生学习汉字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有益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我们知道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与写字教学,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这三个维度考虑。  相似文献   

17.
木易 《云南教育》2001,(14):25-26
汉字教学方法林林总总,流派纷呈,但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的思想却为诸家接受,成为共同遵循的原则。语境识字,既是识字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识字的科学方法,是识字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   语境识字的内涵是“四个结合”   “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结吸收我国汉字教学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这一更加完整、更加符合实际的识字教学原则和方法,并把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的思想概括为“四个结合”,即“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  相似文献   

18.
余敬忠 《云南教育》2001,(16):13-14
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即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的阅读方法。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里着重谈谈读书习惯和阅读方法。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古人总结的两种良好的习惯尤可在学生中推行。一是勤读多读。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掌握的知识自然也多,读书的经验也就不断丰富。二是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读书不仅要看,还要用心想,还要动手写。动手即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任何一篇课…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识字教学要改进方法,提高质量”,“要在语言环境中教学识字”。还说“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识字教学正好体现了这些要求。从1984年秋季开始,我们在一年级搞了这项实验,对在语言环境中教学识字做了初步探索。我们改变了传统识字教学的课堂结构,变先识字后读书为先读书后识字(或称边读书边识字),也就是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我们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学生在入学后,通过六个多星期的汉语拼音学习,  相似文献   

20.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尽早阅读对学好各门课程,对主动获取信息、丰寓知识,对学生一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浯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实际教学操作上,就是把“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