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胜洋 《现代语文》2006,(12):42-42
诗是语言的艺术,中国诗歌在语言锤炼方面独具匠心.古代诗人善于在语言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利用汉字的特点来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其中,古诗中出现的一些无动词诗句更是透出其美感,诗句无动词而有动妙,可谓无中见有,静中窥动,这更是一种艺术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一、静而不呆 动而不乱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静,也需要动。静和动,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种不同气氛,而且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讲授艺术,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比如在分析朱自清的散文《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时问同学:“钻”字如换成“长”字好不好?此时课堂上非常“静”,学生正在思维,寻找答案,实际上是“静中藏动”。“静”不多久,大部分学生觉得思考成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几个学生发表看法以后,教师推波助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影视艺术创作中,蒙太奇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而在中国古代诗词曲创作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是非常普遍的。可见,影视和文学这两种艺术的创作思维方式具有相通之处,二者在古今中外的创作中一直互相具有借鉴价值。理解这一点,对读者理解古代诗歌作品是特别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虚静,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时不受任何主客观因素干扰、专心致志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经常涉及的一个论题。这一论题的探讨,对于现代创作论和鉴赏学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就虚静说进行钩稽溯源,加以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与金文达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是两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习的重要著作,本文通过对这两本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的研究,从框架结构、论述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力图找出两本著作的不同特点,并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诗歌广告是中国古代诸多广告表现形式中较为成熟的一种.在诗歌中提及广告现象以及用诗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宣传商品和服务的特色是中国古代诗歌广告的两种基本形式.中国 古代诗歌广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7.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于“动”与“静”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有无教师主持来分,把有教师主持的直接教学叫做“动”,把无教师主持的间接教学叫做“静”;二是按教学活动的形式分,把直接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活动称为“动”,把间接教学中小助手主持下的动口、动手、动脑活动也称为“动”,把间接教学中无教师主持,也无小助手主持的看的活动、思的活动和动笔活动称为“静”,把直接教学中短时的看的活动(看书、看图等)、思的活动和动笔活动也称为“静”。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涉梦戏的梦景表现为静视与动视基本两种审美状态,这种角色的美学态势与艺术构思传达着剧作家独具匠心的思维脉络和时代思潮,尤其是道教对文学的精神冲刷。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世界中,动与静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实施《数学课程标准》以来,动态类试题成为中考的热点命题之一.掌握解决动态类试题的思想与方法,有助于同学们正确地分类与讨论,有助于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时静止问题可转换角度,看成动态问题,也会收到奇特的效果,为数学问题的解决创造非常完美的构思.一、动中觅静动中觅静,这里的静就是问题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动中觅静就是在运动变化中探索问题中的不变性.静是动的瞬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动静互化就是在运动中抓住静的瞬间,将动态问题进行分解.例1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AB…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作品中,动与静,乐与悲,有与无,热闹与冷淡,繁荣与荒凉,欢乐与凄惨,这些,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动,就无所谓静;没有乐,也无所谓悲。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互相转化,动可以转化为静,乐可以转化为悲。也就是说,这些相反的事物,可以互相成全、配合。这在哲学上叫做矛盾的同一性。在艺术上叫相反相成.”(袁昌文《文学写作技巧》)细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不难看出其作品到处充满着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古代编辑活动的基本方式中国古代编辑活动 ,大致上可分为官家编辑活动和私家编辑活动两大类型。纵观这些活动 ,我们发现古代的编辑活动与著作活动是紧密相联的 ,编者往往既是著者 ,又是校者 ,是融编纂、著书、校雠为一体的。由于所编书籍的体裁不同 ,编辑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主要有编纂、校雠、注释三种基本方式。1 编纂编纂作为古代编辑活动的一种方式 ,它的基本特点是 ,为实现一定的著作目的 ,广征博引前贤材料 ,艺术地剪裁熔铸 ,以特有的编辑体例 ,编成新的书籍。它既是对前人书籍收集整理的过程 ,又是在前人基础上注书立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动"与"静"的形态虽然在中西方绘画作品中体现的最淋漓尽致,然而这种艺术形态同样在摄影作品中广泛流传,摄影家往往通过表现生命面貌的角度对作品中的"动"与"静"来体现。动态美与静态美的意境通过自然结合才是最能表现事物本质属性的途径,而摄影却完美地将这自然结合的一瞬间进行捕捉和保存,通过定格事物的"动"与"静"来展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摄像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本文着重阐述了动与静、主客体均衡关系等方面的摄影问题。  相似文献   

13.
动与静是事物状态的两个方面,动中有静, 静中寓动,它们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解题中,既要善于动中觅静,以静制动, 也要能够静中思动,以动求静,直到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14.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反"是老子辩证法的中心,"反者道之动"是"道"的运动形式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是"道"的运动规律,"道"与"反"紧密相联。"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也揭示了事物相反相成、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运动规律。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先提出"反"的哲学范畴,这是中国第一个辩证法思想体系。老子的"道"论和"反者道之动"论,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映了荆楚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动、静两种美的形态中,中华民族首要的依然是欣赏动态之美;静态之美每每是作为动态之美的衬托与补充;就中国艺术而言,其表现方式则更多地讲求动静结合;是为动静在心。  相似文献   

16.
动静结合作为我国古诗词创作常用的传统艺术创作方法,它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以动衬动、动静互衬四种,被我国古代诗人在其作品中广泛而巧妙地运用,创作出了"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及艺术审美效果,充分体现出动静结合手法绝妙的艺术表现力,因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成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必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任何事物都处于动、静两种状态,动与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化动为静”是解答动态探索综合题的好方法.运动变化的问题是近来中考的新趋向,从动点、动线到动形,从移动、折叠到旋转,从运动变化(动)中寻求图形间(静)的位置关系,抓住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图形”等为“向导”,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对各种动态揣测逐一探究考证、建立起关系式.熟练地驾驭这一类问题的规律,才能降服这一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传统绘画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审美风尚.中国古代画论的生成主要有五种基本方式,即哲学衍生式、个人体悟式、理论派生式、现实激发式、借题发挥与不断深化式.这五种生成方式相互补充、融为一体,不断推动着绘画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成功与成才     
成功与铸魂1教育艺术,是美的双向导通。教学相长,互相启迪,在动态结构中,使人感受到一种强劲的力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诗,静中有美。听众在默默无言中,去体会、去感受。2“言去其伪,行舍其华,诗奇有法,艺正而葩。”这是一种美的境界,没有虚情,没有浮夸,奇而有法,正而有葩。这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而且是和谐的。3教育是科学,教育也是艺术。演讲是科学,演讲更是美学。二者的统一,迸发出一种无形的力,它吸引人,感染人,感召人,而且使人动情、动容,净化思想,再造灵魂。4当人们听到一次好的演讲时,如醉如…  相似文献   

20.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但就其主要模式则可以分为“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动与静,截然相反,欲求长生之道,到底应以静为主,抑或以动为主?历代养生家众说纷纭。余认为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养生方法,古人早有“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之说,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则一,均为促进和恢复机体气血流畅和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