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革命改变了关于人的素质的观念。社会生产提高了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要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首先就要成为一名有个性的人。然而,分析表明,"个性为本"教育价值在当代中国的确立,遭遇到来自于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体、强调统一而忽视差异、强调继承而忽视创新的传统文化的阻滞。因此,教育要培养有个性的人,必须从文化更新入手,改造思想,树立以个性为本的文化观念;变革实践,构建以个性为本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2.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革命改变了关于人的素质的观念。社会生产提高了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要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首先就要成为一名有个性的人。然而,分析表明,“个性为本”教育价值在当代中国的确立,遭遇到来自于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体、强调统一而忽视差异、强调继承而忽视创新的传统文化的阻滞。因此,教育要培养有个性的人,必须从文化更新入手,改造思想,树立以个性为本的文化观念;变革实践,构建以个性为本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3.
高校"第二课堂"蕴含丰富的内在价值并产生多样的外在价值,是教育价值的综合体现,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校"第二课堂"在内容安排、制度设计、理论探索、育人实效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也面临定位模糊、内容泛化、评价主观、指导缺位的现实制约与发展困境,其本身具备的教育价值未能实现。"第二课堂"建设应秉持"以本为本"的基本导向,与第一课堂的交互嵌入,面向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建构新政策、新规范,形成教育共同体,实现教育价值回归、增值和再造。  相似文献   

4.
教育以育人为本与学生个性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以育人为本,在高校里就是以育学生为本。而学生主体之“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学业、心理和观念四个层面,其中,学业层面为核心层。促进四个层面的和谐发展,从本质上讲是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以育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是否真正做到切实保障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检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的最具说服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现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儿童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让学生自行主动地邀游于知识的海洋,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创新。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像树木一样自然生长 教育以学生为本。这是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教育要义。虽说是“要义”,其实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因为我们至少要弄明白几个看似早已明白、其实似是而非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而言,院校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开启了专门研究某所具体高等院校的新的实践活动形式。本文从院校研究的动因是学校自身的发展,院校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学校自身,院校研究的内容是本校实际问题,院校研究的主体是本校人员等四个方面来探讨、说明“以校为本”是院校研究的核心价值取向,以期为我国的院校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人是教育的中心.但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使人有知识,虽然我们也知道“空无一物的袋子是竖不起来的”。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所以.他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一些中小学在充满价值问题的教师工作领域制订了量化的规定以实施领导,结果引起了教师的不满。就此问题来说,实施以价值为本的领导方式是有意义的尝试,即学校领导者通过对教师实施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使其具有强烈认同并能坚定共享。双方在此基础上共同实现学校组织目标。实施这种领导方式的构想是:传递、认同、强化、体现学校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本,但如何在教育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值得研究。马里兰大学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3.
创造教育是指在各类学校教育中,贯彻以培养提高学生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创造教育的核心.创造是灵魂、创造是源泉、创造是动力!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化建设遵循“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现状表现出的问题两方面阐述“以农民为本”建设乡村文化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引导农民、服务农民、贴近农民、尊重农民的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两个"为本"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文化为本"。"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是"末" "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是"末"。人和文化对教育来说是目的,而教育对人和文化来说都是应为之服务的手段而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应当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 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文化之所以是教育的本与根,之所以也是教育应为之服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简单地说,没有人,固然没有文化,然而反过来,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育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几点看法。指出“以学生为本”是今后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尊重、服务学生两个方面;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过程中,不能放松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最后强调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7.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感到“以生为本”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金钥匙。“以生为本”有三层意思。一是重视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我校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中,外地学生占了绝大部分,因思家之苦而特别渴望亲情和关爱。生病了,希望老师陪着看病;周日休假到了,希望老师一同去游玩;天冷了,洗不上热水澡,希望上老师家洗浴……对于学生的各种正常的需要,老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条件来满足。生活上的需求、学习上的需求、心理上的需求满足了,哪里还会问题不断,麻烦无穷呢?教育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满足学生各…  相似文献   

18.
黎灼辉 《广东教育》2007,(7):100-100
"重视每一个学生个体"是英国一项意义非凡的议题,纵观英国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的决策。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和教学的主导。因此,构建和谐的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  相似文献   

20.
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基础,研究教学策略的目的就是要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高职教育的师资、生源等实际情况,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特别是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对于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目前高职生源特点,着眼学生学习兴趣,实施"大类招生"试点改革;着眼学生全面成长,构建"双基导向"课程体系;着眼学生职业能力,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学生自主学习,推进"结果为本"教学改革;着眼学生认知特点,培育信息化学习环境;着眼学生健康成长,建设"学生学业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