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尹鑫 《山西档案》2023,(4):21-27+34
中国特色档案学高等教育已实现七秩发展,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档案学“三大体系”研究的进一步开展,需要探讨系统化的中国特色档案学高等教育历史发展道路,从而帮助学界和业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学的学科根基和发展脉络。通过查阅和利用已有文献及档案资料,访谈相关专家,回溯中国特色档案学高等教育七秩发展的基本历程,总结发展经验与发展动力。中国特色档案学高等教育七秩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发轫期、发展期、成型期三个主要时期,主要发展经验和发展动力是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党和国家档案工作中心大局;植根中国档案学文化,讲述中国档案学故事;面向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教育思想、宗旨、思路、观念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一提到档案学的特色,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档案工作的国情,事实上,由国情到特色,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3.
尹鑫 《山西档案》2023,(3):36-44
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档案学领域的具体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国档案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档案价值论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国际价值、教育价值、产业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重要价值的进一步彰显,可以从传承和阐释好中国现有档案学学术精髓和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新档案学术体系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中国档案学学术的政治话语建设,构建中国道路的档案学学术自觉、学术自知、学术自信、学术自省,进一步发挥学术体系构建的理论效能、历史效能、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对中美两国的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状况从发展现状、生源结构、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以期增进了解、取长补短,进一步促进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增强中国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拓展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理论研究。[研究设计/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政策分析法,解析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机理与路径。[结论/发现]从历史视角看,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历经从学科创建到话语创建、从学科独立到话语独立、从学科自强到话语自强、从学科自信到话语自信的发展与演变。从现实视角看,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肩负着阐释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构建融通中外开放自信的档案学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档案学话语的创新能力、推进中国档案学话语的大众传播、强化中国档案学话语的国际传播的时代使命。为此,亟需兼顾历史与现实,坚持本土化与国际性相统一、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内向性与外向性相统一,强化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支撑,立足中国实际打造中国档案学派,扎根中国大地建构自主知识体系,面向“两个大局”推进理论创新,以时代为观照融通中外话语表达。[创新/价值]厘清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经纬、主要任务、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9.
10.
改革开放与档案学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Are new technologies creating better frameworks for achieving “best practice”? What impact might tools like ArchivesSpace have on the future of the profession? Implementing ArchivesSpace at the Archives and Special Collections Depar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brought internal practices in closer alignment with archival standards, and in doing so drastically changed the way we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manage our repositories.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whether or not these changes undermin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frameworks for archivists, or simply represent a realignment of professional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Many archivists regard the archival imagination evidenced in the writings of David Bearman as avant-garde. Archivist Linda Henry has sharply criticized Bearman for being irreverent toward the archival theory and practice outlined by classical American archivist T. R. Schellenberg. Although Bearman is sometimes credited-and sometimes berated-for establishing “a new paradigm” centered on the archival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records, his methods and strategies are intended to encompass all forms of record keeping. The essay provides general observations on Bearman's archival imagination, lists some of its components, and addresses elements of Henry's critique. Although the longlasting impact of Bearman's imagination upon the archival profession might be questioned, it nonetheless deserves continued consideration by archivists and inclusion as a component of graduate archiv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详细阐释档案后保管理论和档案多元论的基础上,分析二者在背景层面和内容层面的共性特征,并指出其在形成原因、适用范围方面存在的差异,旨在启发档案工作者创新思维,为后保管时代的档案学理论创新和档案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针对档案学四大基础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整理理论、价值鉴定理论的热点研究问题进行探讨。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出近10年来各基础理论的关键词,并加以统计、分析、绘图,梳理档案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并指明档案学理论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档案外展是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项档案服务活动,具有外展主体与对象广泛、外展形式多样、外展组织过程有针对性等特点。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外档案外展的探索与实践经历了孕育萌芽、奠定基础、拥抱网络、日新月异四个发展阶段,并逐渐形成教育导向的档案外展服务、面向社群的档案外展服务和基于社交媒体的档案外展服务三大核心议题。文章认为,在后机构改革时代,我国档案机构可以吸收国外档案外展服务的经验,从外展意识、外展内容、外展方式等方面着手,确定档案外展的基本实践要点,做到意识先行,重视受众需求导向;内容为本,深挖档案机构馆藏;技术为路,推广拉近公众距离。  相似文献   

16.
档案学概念的出现意味着档案学术研究开始进入到科学发展的阶段。但该词并非是滕固最先在中国使用。实际上,档案学一词在中国的早期应用有着深刻的背景,并带有国外影响的影子。在文书档案改革运动、明清档案整理和档案教育开展中,都存在着国外学术思想和理论的借鉴与融合现象。基于这种与生俱来的国外影响现象,档案界不仅要重视国内外学术的交流和互动,而且更需加强国际档案学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发展档案学。  相似文献   

17.
由国家档案局批准发布于1999年12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档案著录规则》规定,档案主题标引可用主题词,也可以用关键词。关键词并非规范词,档案著录时,可用关键词标引其主题,《档案著录规则》还是档案著录标准吗?还能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检索体系吗?这些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哲学角度出发,分别论述了档案工作空间的宏观、中观、微观形态及其在档案工作、档案学中的表现.文章涉及:档案工作空间的普遍性、分散性、整体性、基础性;档案工作的空间属性与档案工作的社会分工;档案工作的空间属性与档案工作基本原则;档案工作的数字虚拟空间等诸多档案学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