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功的文学作品教学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的语文阅读内容有一定的相关度;二是新的语文阅读内容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学习情感的变化。因此,文学作品教学应该是学生“发现世界”“发现自我”“构建自我”的过程。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发现世界”的情景,而文学作品教学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还原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进而认同作品的情感价值,这样,优秀的作品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切实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与道德需求,构建出健康的生命精神状态、道德认识标准和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要具备“激情”,虽然语文教师不是演员,但是也要做到声情并茂,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姿势,把“‘激情”充分地表现出来。教师具备了这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才会在教学中以“情”动人,激起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试想,那种刻板的神态、呆板的声调、乏味的形体动作,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呢?中学现行教材,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这些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都是作家、文人用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  相似文献   

3.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运用自己所学语言。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中用,学了就用。它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以言行事”的语言行为过程中逐渐掌握语言,即以任务型教学理论为主线,贯穿诸多教学方法和形式,来完成“以言行事”的目的。怎样使任务型教学在教学中“活”而有效呢?一、注重情感因素,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语言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前苏联著名作家爱德堡说:“读书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在完成与作家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的内容,若要做到这一点,还须依靠读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若能发挥想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了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  相似文献   

6.
正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理解并实际施行的阅读教学,过多重视学生的“发现”和“领悟”,追溯文本的“原意”。其实,阅读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说的:“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所以,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同情,与编者同意。教学过程中,还要营造师生、生生间情感互动的氛围,从而让每个孩子逐步形成对文学作品鉴赏、评判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了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些个人的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魏茹 《天中学刊》1999,14(6):81-82
狄德罗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如果没有情感,则无论什么道德文章都不足观了。”作家倾注在作品里的情感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感染、陶冶人们健康情趣的功能,也就是说,作家在创作时不仅要写出自己的激情,还要写出他们体验到或想象到的各种人物的感情,从而使文学作品产生各种情感感染的作用。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那么,凝聚在作品中的情感也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托尔斯泰在概括文学的作用时才说:“文学的一个总的目的是:从感情上认识伟大的人。”苏联当…  相似文献   

9.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会也不可有对真理的追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伟业。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 教学过程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知识信息的传输与反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融会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人格。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有广博的数学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和高超的解题方法,而巨要具有乐教爱生的崇高感情,用高昂的情绪感染学生,用艺术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认为 ,阅读只是一种接受。其实不然。我们知道 ,一部文学作品的问世 ,都是经过作家心灵的酿造加工而成的。因此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惟有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才能走进文学作品 ,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创造能力。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并非只是接受 ,更是一种沟通与交流。那么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 ?我们知道 ,在阅读的感知阶段 ,读者由于“自我”对文本的陌生感 ,极易在文本外徘徊 ,因此在阅读的初始阶段 ,引导学生亲近文本 ,走进…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说“教学的情感性原则”的内涵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也就是说,情感性原则既把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作为手段,又把培养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情感性原则”与苏联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主张的“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原则”略有不同。“积极的情感背景原则”侧重教学气氛的情感状态、学生的学习态度等“背景”方面,虽然也含有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意思,但并不突出;而“情感性原则”不仅把激发积极的情感作为教学手段,而且十分明确地把它作为教学目标要求包括到这一原则之中,在表述方面,用语也更为简洁。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提供可能"的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一、强化思想教育我们都知道,当前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文学作品构成的,而这些优秀文学作品表现的都是作家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发挥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内在品质,即把作家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精神内涵表现出来。也就  相似文献   

13.
肖金华 《湖南教育》2005,(17):40-4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对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现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热点,也是教学的弱点和难点。那么教师该采取哪些策略,突破教学难点,使文学…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一种审美的满足 ,一种生命与生活的感悟 ,也是读者“缘文会友”的交流过程。中学文学作品的教学在贯彻《语文教学大纲》(指试验版 ,下同 )提出的培养高中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感受文学形象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但要遵循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 ,指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人生的感悟、培养人文情怀的文学教育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的阅读指向作者 ,把文学…  相似文献   

15.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假如人世间没有真爱,太阳也会死亡的.”这些都说明,人世间需要感情和爱,这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在教学中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就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理,发挥“情感效应”.这一作法,同样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识过程的统一,成功的教学往往建立在师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交流、体验和深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王明辉 《考试周刊》2013,(77):32-33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课就是如此,教师片面强调“教”的一面,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一面.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分析文学作品中“语修逻、段章篇”.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美的意境——和谐课堂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独创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与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情感与心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进人最佳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百分之七十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饱蘸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感情的活动,主要是“以情动人”;阅读欣赏是一种接受感情的活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育业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热点,同时又十分自然地成为了教学的弱点和难点。许多老师抱怨如今的学生情感麻木,有的甚至说一些文学作品已过时了,师生皆难以进入。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是师、生、文三者之间的对话。要进入作品的读者,首先是教师。那种絮絮叨叨地提问,匠气十足地诠释,是无法唤起学生对文学的激情的。不能听任理性的分析取代感性的领悟,让涌动着生命激情的文学作品,感染自己,从而唤起学生的生命激情,共同体会真情之美。“情”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潜能,从某种角度说,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艺术     
常听人说,有种说书的艺人能把你说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不由你不听他的书。什么原因?据说他们用“扣子”把你“扣”住了。有些作家在文艺创作中,话说多了,说死了,把本来该由读者自己去想的东西也说了出来,因而削弱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于是人们要求作家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在教学中,是否可以运用“扣子”使学生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