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受教育者像破罐一样在身心的某个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或深浅或明暗的“裂纹”,这些“裂纹”有时会成为育人者巧夺天工的契机,往往会出现“点石成金”的教育景致;有时也会成为育人者不堪回首的败笔,经常出现的“破罐破摔”后果也让育人者既头痛又无奈。可是在面对“破罐破摔”的尴尬时如何才能实现点“裂纹”成金呢?这个话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育人者。最近读到一则名为《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的小故事,才猛然醒悟其中的奥妙——育人者只有用心去呵护“瓦罐的裂纹”,才有可能在“破罐破摔”发生的前后或者因势利导或者悉心点拨,才有可能成功地引导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故事的大意是:德皮勒要在学生们身上试验自己学来的方法,“如果感觉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孩子们纷纷拍起手来,僵硬乏味的面孔立刻鲜活生动。但德皮勒猛地发现一个男孩却无动于衷。“你叫什么名字?”男孩抿紧了嘴唇,表情有些愤怒。一个学生轻轻地说:“老师,他叫詹姆斯。”德皮勒的情绪彻底败坏了。下课后詹姆斯被他叫到了办公室。“为什么不和大家合拍呢?下次不可以。”男孩沉默地点头,只是他的右手始终放在口袋里。课间詹姆斯又惹事了,德皮勒赶过去时,争执已经结束。他全身乱糟糟的,仍把手放在口袋里。...  相似文献   

2.
许多瓦罐在由“土坯”而“陶器”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裂纹,就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样。这些“裂纹”在大师手里会成为巧夺天工的契机,出现“点石成金”的教育景致:在拙劣手里会成为不堪回首的败笔,产生学生“破罐破摔”的后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许多瓦罐在由"土坯"变成"陶器"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裂纹,就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样.这些"裂纹"在大师手里会成为巧夺天工的契机,出现"点石成金"的教育景致;在拙劣者手里会成为不堪回首的败笔,产生学生"破罐破摔"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育人者经常要面对“久盼无花”的“教育荒地”:有时是学生自身因素,或者是性格内向,启发无效的:或者爱出风头,屡禁不止的;或家庭变故,心灵创伤严重的……有时是育人条件,或者较舍简陋得让人无奈,或者用品紧缺得无以为继,或信息过于阻塞……说其为“荒地”,虽然  相似文献   

5.
育人者经常要面对“久盼无花”的“教育荒地”:有时是学生自身因素,或者是性格内向,启发无效的:或者爱出风头,屡禁不止的;或家庭变故,心灵创伤严重的……有时是育人条件,或者较舍简陋得让人无奈,或者用品紧缺得无以为继,或信息过于阻塞……说其为“荒地”,虽然  相似文献   

6.
贾宪章 《山东教育》2005,(31):11-11
“揠苗助长”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讽刺人们做事不按照事情发展的正常规律,急于求成,最后把事情办得更糟糕。可是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许许多多具备不同特质的“天才”,其自身也同时存在着可能让自己才华泯灭的致命弱点。而育人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最恰当的时机,或者激励,或者引导,或者熏陶……巧妙地为这些“天才”施加最恰当的“揠苗术”,才会让其才华真正有机会、有可能得以升华。最近读到一篇关于达·芬奇的小故事,对助长有时须“揠苗”,又有了进一步的感触。达·芬奇做学徒时,才华深藏不露。他的老师年老多病,作画时常常力不从心。一天,他要…  相似文献   

7.
现在学校里一些学生好像茶壶里的饺子一般自我封闭的情形,让人对替他们的健康成长担起心来:大多数学生们对他人或自己不正常的言行变得“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习以为常,同伴之间的是是非非也很少有孩子向别人提起;课上举手争相发言的习惯也逐渐弱化,许多老师不得已只好使出最后的“法宝”——或者点名发言,或者自说自话……育人岂能像“茶壶煮饺子”?教育活动只有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面对着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孩子,育人者又如何能倾听到他们的们的心声呢?  相似文献   

8.
现在学校里一些学生好像茶壶里的饺子一般自我封闭的情形,让人对替他们的健康成长担起心来:大多数学生们对他人或自己不正常的言行变得“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习以为常,同伴之间的是是非非也很少有孩子向别人提起;课上举手争相发言的习惯也逐渐弱化,许多老师不得已只好使出最后的“法宝”——或者点名发言,或者自说自话……育人岂能像“茶壶煮饺子”?教育活动只有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面对着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孩子,育人者又如何能倾听到他们的心声呢?育人者要走出“茶壶煮饺子”的尴尬,首先就要及时转变…  相似文献   

9.
现今,一些育人者因为忽略了等待,总会错过原本无比美丽的景致,误解或者曲解孩子们许许多多富有积极倾向的初衷,进而无法及时地、正确地把握好原本良好的教育契机,孩子们“美丽的童心”也自然因一次又一次不同方式的伤害而不断弱化。低年级学生发现问题或遇到难题时,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见解;发现不当言行时,都会不计后果地直接指出……这是孩子们天真、纯洁的一面,也是育人者着力追求的“目标风景”。可是随着年龄增大,大多数学生对各种不正常表现逐渐变得麻木,为了解他们的建议或看法,老师们只能被动询问、焦急思量……如果说教育是雕刻心灵的艺术,那么等待也是一种无痕的雕琢。对学生多些耐心,多一些等待,教育的风景才会不断呈现,无论育人者还是受教育者才会陶醉其中。  相似文献   

10.
2005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文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否则,“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  相似文献   

11.
在时下的教育实践中.“极致景致”已经成为一种不断蔓延的育人现象。人们总习惯于忽略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而盲目地追求“精益求精”的极致教育:有的家庭为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不仅要让其登上城乡小舞台练练胆.更会挖空心思地让其“爬”上省级甚至中央电视台去一展风采.仿佛只有这样的“极致”孩子才会成材:有的学校为了突出“特色教育”,专门设置特色课堂,  相似文献   

12.
回顾“诲人不倦”的育人生涯,那些“后进生”似乎总是老师的心头之痛。声嘶力竭、气急败坏之余,“恨铁不成钢啊!”老师们无可奈何地叹息!“后进生”们噤若寒蝉,或抑郁惶恐,或破罐破摔。然而,恨,铁就能成钢吗?其实,学生心灵就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是和弦,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的弦一起振动,产生共鸣,协奏起来,汇成美妙的音乐。后进生心中也有一根和弦,为师者如何拨动这根弦,实现心灵沟通呢?唯有坦诚!只有坦诚相见,以心换心,才会产生师生双方内心的“共鸣”,碰撞出心灵的火花。用坦诚去开启他们闭锁的情,用至爱去温暖他们冷却的心,…  相似文献   

13.
贾宪章 《上海教育》2007,(2A):112-113
只有育人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如地因“失”利导,“抗错失”意识才会常伴师生左右,阳光和春风才会常驻他们的心间——[编按]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的元命题--关注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注生命是一个严峻而现实的教育问题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知道珍爱生命和光大生命,那么,不管他有多聪明,学识有多高,倘若遭受重大挫折或打击,或者感到前途渺茫,生活无助时,就有可能将自己——有时连同他人的生命毁于一旦。作为教师,如果不懂得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在面对学生时就会做出一些非人性化、漠视生命存在的反教育行为。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育人性,育人,首先应是培育生命。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是一个充满选择的时代,是一个新旧知识更替迅速的时代。这就要求从学前教育开始重新设置教育的着眼点。要彻底扭转那种用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内容和方法批量加工幼儿,而对有独特个性、独特思维或顽皮的幼儿宽容度很低;重视“学会”,忽视“会学”,认为讲求学习方法或策略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事,把幼儿看成了容器,而不是看成需要点燃的火炬等现象。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工作应该自觉地、经常地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教什么,明天才有可能派上用场?”要能清醒地认识到“会学”远比“学会”重要,“学会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发问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答者寥寥;有时学生答题热烈,但不知所云.或者学生的回答和正确的答案相差十万八千里;有时学生学会方法,但是表达时词不达意,或顾左右而言他。面对这些情况.如果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针对看到的现象巧妙导答,教学效果就好.反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本文列举7个导答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姚秀琴 《甘肃教育》2013,(20):30-30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最不经意却是最好的切人点,是最佳的教育时机。教育上没有小事,班级里发生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实际的教育行为.小事不小,小中有大。班级教育足由许多看似不经意的小事构成的,而教育的作用以及科学的育人理念都是通过小事彰显出来的,真正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应当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着眼,应该做到以小见大,知微见著..为此,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谈赏识教育     
杨琼  邹荣盛 《今日教育》2004,(11):29-30
侯聪是一个比“猴子”还聪明的孩子,同时又是一个比“猴子”还淘气和顽皮的孩子,身为初中生,却依然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课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几乎每天到校丢三落四,日常行为经常让老师哭笑不得。老师多次和家长一起配合教育,但收效甚微.情急之下难免流露出失望的情绪,有时在语言上可能对孩子有所伤害,久而久之.孩子对老师的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破罐破摔,完全不学。当老师发现并意识到这个问题后,  相似文献   

19.
俄国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育看似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然而.每天对我们来说却都是全新的.不曾预演过的。面对教育中纵即逝的教学时机.如果我们善于把握.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相似文献   

20.
政策科学的研究表明.包括教育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各个阶段或环节,或说它是由一系列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一个过程,教育政策实践也充分证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教育政策最基本、最核心的环节。一定的教育政策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政策问题而制定和实施的。一项教育政策制定出台之后,只有教育政策的精神得到了较好贯彻,政策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特定教育政策方案付诸实践、将教育政策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离开了政策执行。教育政策就成了一个只具象征意义“件”;进而言之,如果教育政策执行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教育政策问题的解决效果,有时甚至会使问题更加恶化,直至导致教育政策行为的失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