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又称短小绦虫,是人、鼠体内常见的寄生虫。该虫发育中除需昆虫(蚤、甲虫)作为中间宿主外,也可在人、鼠体内由虫卵直接发育为成虫,造成人、鼠自体内重复感染。尤其在免疫力低下的人体内可大量繁殖数千条之多。因而临床上认为,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若感染此虫需先驱虫再用药.关于虫卵在宿主体内是如何孵出导致自体大量感染的报道较少,现将笔  相似文献   

2.
对长江流域安徽省境内黄鳝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共检出6种寄生蠕虫,其中新棘衣棘头虫感染率最高(41.8%),其次是鳗鲡独孤吸虫(3.5%)、大型多钩槽绦虫(3.5%)、胃瘤线虫(3.3%)、锯缘叶形吸虫(1.1%)、幼旋尾线虫(0.8%).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与黄鳝体长相关,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黄鳝体长小于32.5 cm时,新棘衣棘头虫感染率最低(18.52%);体长在37.5~42.4 cm时,新棘衣棘头虫感染率最高(46.61%).新棘衣棘头虫对黄鳝感染率春季最低,秋季感染率最高.黄鳝采集的6个地点寄生虫感染的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均有所不同.2种寄生虫共感染黄鳝情况较常见,而3种寄生虫共感染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3.
在完善的水循环人工生态系统养殖华支睾吸虫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和鱼类,并进行人工感染实验,为教学提供生物材料。解剖动物收集华支睾吸虫卵,放入培养皿和养殖缸内感染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长角涵螺;取阳性螺逸尾蚴感染第二中间宿主鱼类;采用鱼肉压片法观察寄生在鱼肉中的活囊蚴;采用人工消化法分离鱼体内的活囊蚴感染实验动物;解剖动物模型。学生观察到了华支睾吸虫生活史发育过程中的各时期活虫体,并获得生态室内鱼类的感染数据。在完善的水循环生态环境条件下,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二中间宿主生长繁殖良好,其体内的尾蚴和囊蚴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4.
短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是人体内寄生的一种小形绦虫。文献记载,该虫一般长5~80mm,节片数约为100~200个,宿主体内寄生的虫数少时,如仅1~5条,虫体长度可达120mm,节片数多至1,000个。最长的描述为140mm,但节片数目不详。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小鼠体内自然感染的两条特大型短膜壳绦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黄鳝为材料.研究了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情况,发现:黄鳝的感染率为38.3%,感染强度为4.65,平均密度为1.78;黄鳝体长为201—350mm范围时.其感染率、感染强度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感染率范围为23.5%-66.7%,感染强度范围为2.75—7.25。  相似文献   

6.
黄州黄鳝体内寄生蠕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检采自黄州陶店乡黄鳝60尾,新河乡黄鳝101尾,发现两地黄鳝体内寄生蠕虫种类的差别不大,但其感染率、感染强度有差别.两地黄鳝体内寄生蠕虫优势种均为隐藏新棘虫,常见种均为鳗鲡独孤吸虫及幼旋尾线虫未定种,稀有种均为大型多钩槽绦虫.隐藏新棘虫与幼旋尾线虫、隐藏新棘虫与鳗鲡独孤吸虫共染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7.
剖检采自黄州陶店乡黄鳝60尾,新河乡黄鳝101尾,发现两地黄鳝体内寄生蠕虫种类的差别不大,但其感染率、感染强度有差别,两地黄鳝体内寄生蠕虫优势种均为隐藏新棘虫,常见种均为鳗鲡独孤吸虫及幼旋尾线虫未定种,稀有种均为大型多钩槽绦虫,隐藏新棘虫与幼旋尾线虫、隐藏新棘虫与鳗鲡独孤吸虫共染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8.
黄州黄鳝体内寄生蠕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剖检采自黄州陶店乡黄鳝60尾,新河乡黄鳝101尾,发现两地黄鳝体内寄生蠕虫种类的差别不大,但其感染率、感染强度有差别.两地黄鳝体内寄生蠕虫优势种均为隐藏新棘虫,常见种均为鳗鲡独孤吸虫及幼旋尾线虫未定种,稀有种均为大型多钩槽绦虫,隐藏新棘虫与幼旋尾线虫、隐藏新棘虫与鳗鲡独孤吸虫共染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蛔虫病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多见于幼儿,而农村幼儿的感染率多数高于城市。据调查,某公社某大队334名1~7岁小儿的蛔虫感染率高达98.5%,几乎每个小儿均被感染。蛔虫对小儿的危害不仅是有阵发性的腹痛或吃饭不长肉,还可能引起各种各样的症状。蛔虫形如蚯蚓,两端较尖,长约20公分,寄生在人体小肠内。雌雄交配后,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20万个,可见其繁殖力之大,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经一个月左右即发育成含有幼虫的卵。这种虫卵被人吞食后,先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因小肠的环  相似文献   

10.
为摸清黑颈鹤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于2007年3~2011年12月,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离心沉淀法对黑颈鹤的粪便进行了蠕虫虫卵检查,结果显示,粪样中发现3种吸虫卵、1种绦虫卵、6种线虫卵和球虫卵等.该调查为黑颈鹤人工饲养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大理州永平县龙门乡中学生面部蠕形螨的感染情况,并分析感染的原因。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对211名中学生面部蠕形螨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观察其面部皮肤状况。结果:蠕形螨总感染率为6.16%;男生感染率(7.34%)高于女生(4.9%);感染虫种多为毛囊蠕形螨,少数为皮脂蠕形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7.538,P〈0.05);采用清水、香皂、洗面奶、药皂四种洗脸方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526,P〈0.05);学生住校与住家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72,P〈0.05);面额部的检出率高于其他部位,且油性与中性皮肤较干性皮肤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314,P〈O.05)。结论:永平县龙门乡中学生面部存在蠕形螨感染的情况,应加强对学生面部蠕形螨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鞭虫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简称鞭虫,是人体内常见的寄生线虫之一。该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温暖潮湿地区,人群感染率可达60~90%,仅次于蛔虫和钩虫,是世界上排列第三位常见的肠道寄生蠕虫。国内各地感染较普遍,南方感染率(有的地区可高达80%)和感染度均高于北方,其中5~15岁的人群感染率最高。 鞭虫虫体分前后两部分。前部细长,约占3/5,后部较粗,约占2/5,全虫外形似鞭状(图1)。前端有口。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管、肠和肛门。口腔极小,无唇瓣,具一长约7~10微米前端呈尖刀状的口矛,虫体活动时可从口腔伸出。咽管细长,占据虫体的整个细长部分,管外有杆状体包绕。杆状体由一单行排列的杆细胞组成。杆细胞具分泌功能,能分泌经咽管到体外消化宿主组织的酶,所以杆状体本身就是一组咽管腺。肠管和生殖器官(单管型)位于虫体后较粗部,肛门位于虫体后端。雄虫长0~45毫米,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生殖器官包括袋形的睾丸、输精管和射精管。射精管与直肠共同开口于泄殖腔。交合刺  相似文献   

13.
用透明胶纸粘贴法观察蠕形螨感染率和感染度,了解赤峰地区在校大中专学生的蠕形螨感染状况,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蠕形螨感染与卫生习惯、面部疾患、宿舍分布、皮肤类型等的关系.结果483名学生的蠕形螨感染率为19.05%,蠕形螨感染率低于国内人群感染率,并与生活、卫生习惯、宿舍分布、皮肤类型有关联.  相似文献   

14.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仅有2种,属鲤形目鳅科和鲤科,为青藏高原区系鱼类,区系成分相当简单。梭形高原鳅分布范围狭窄,受到环境改变影响较大。嘉陵裸裂尻鱼背鳍分枝鳍条为7—9根。嘉陵裸裂尻鱼受到严重的舌状绦虫病的威胁,长海感染比例达48.89%,患病个体感染强度达9.32条/尾。雌性感染比例高于雄性,并导致成体性比失调。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1月上旬,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鲤鱼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鲤鱼只占总渔获量的7%,且94%为当年的小幼体。鲤鱼的鳃上及消化道内只有三种蠕虫寄生。宿主感染这三种寄生蠕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很小。据此提出保护、合理利用这一鱼类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1月上旬,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鲤鱼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鲤鱼只占总渔获量的7%,且94%为当年的小幼体。鲤鱼的鳃上及消化道内只有三种蠕虫寄生。宿主感染这三种寄生蠕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很小。据此提出保护、合理利用这一鱼类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通过对山海关牙鲆育苗场的漠斑牙鲆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对漠斑牙鲆的胚胎发育时间及过程进行了记录。实验表明,在18℃-19℃条件下孵化时间为48小时~55小时,在经历了2细胞期、4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等阶段后,四至五天后开口,开始投喂卤虫,再经历变态、伏地以后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群特异性免疫力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粪检血吸虫阳性91人(A组)和粪检血吸虫阴性223人(B组)作为研究对象。两组人群经吡喹酮治疗后10d,将观察对象同时暴露在水稻栽插期,栽插期结束后30d用粪检查病,观察两组感染率是否有差异,以此推断特异性免疫力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影响。结果:A组感染率(再感染率)为38.46%(35/91),其中6—14岁儿童感染率(再感染率)为10.53%(2/19),15~60岁人群感染率(再感染率)为45.83%(33/72)。B组的感染率为29.60%(66/223),其中6~14岁儿童感染率为20.27%(15/74),15~60岁人群感染率为34.23%(51/149)。结论:人体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较弱,对降低人群再感染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滁州学院学报》2018,(5):44-47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as)属微型刺吸式害虫,其形态和发育历期难以准确鉴别。本文利用NK-300体视解剖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烟粉虱成虫、各龄期若虫和卵的形态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若虫随龄期的增加,虫体浑浊变化显著但红色复眼逐渐清晰。1龄若虫周缘有30-40根刚毛;2龄时刚毛消失,周缘可见少量缘齿;3龄时,缘齿最多,在取食点固定的最稳定;至4龄时,缘齿退化消失。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80%,光周期14L:10D下,用盆栽烟草饲养,各虫态历期为卵期7.08d,若虫期共14.92d,成虫期38.25d;各虫态存活率顺序为成虫>若虫>卵。  相似文献   

20.
塘养银鲈(Bidyanusbidyanus)3足龄可达性成熟。注射HCG可诱导银鲈产卵。水温23~25℃,注射剂量为雄鱼每公斤体重200Ⅰμ,雌鱼每kg体重500Ⅰμ,效应时间为30~35h,受精率60%~70%。23~25℃从受精卵发育至仔鱼孵出需时32h。仔鱼孵出后第5d开始摄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