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播疆域不再是电波所及之处!!而广播也不仅仅是只能用来听的……广播不仪仪是用来听的,它还是被用来使用与玩耍的?这个观点会不会让你觉得难以置信,其实,这一切止在发生。  相似文献   

2.
“播客(Podcasting)”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传播理念。它可以使“人人皆为(广播)播者”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个人的“广播秀”节目,并可将之上传因特网进行网络发布;与此同时,每个人也可订制自己喜欢的“广播秀”,并同步下载到MP3等“随身播”接收设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赵忠祥在谈到当今主持人的竞争时说:“当今主持人的竞争,主要是文化上的竞争,而文化并不等同于读书多少,多读书是好事,但如果没有悟性,不能融汇贯通,那仍然不能成为一名优秀主持人。”(摘自《岁月随想》)这就是说优秀主持人要在有文化多读书的基础上还要有悟性。什么是悟性?似乎是一种模不着看不见说不清的东西。但它实际上却顽强地、鲜明地体现在每个主持人主持的节目过程之中。按赵忠祥的说法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我们不妨从融汇贯通中。理解悟性。一是要悟出个理来。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不管什么类型的节…  相似文献   

4.
赵曙光 《传媒》2014,(11):45-47
正广播媒体的初期数字化转型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广播电台节目的网络化呈现,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播或回放收听传统广播电台的节目。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传统广播电台对网络音频市场的开拓也逐渐从基本的"广播网络化"向"网络化广播"发展,将互联网的及时性、丰富性、多媒体性、互动性等更好地与传统广播相结合,推出多种网络音频平台及产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2010年7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国内第一个个性化、自定义的网络电  相似文献   

5.
栾轶玫 《今传媒》2005,(10X):14-15
如果说自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KDKA诞生就是技术的产物的话,那么基于网络的“播客(Podcastinq)”技术则是广播进化的一个全新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广播是以声音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来进行传播的现代化的新闻丁具。它具有感染力强、迅速及时、群众性广泛等优点,也具有瞬息即逝、过时不候、排他性强等缺点。广播的发展,就应该在遵循新闻工作共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这些特点,扬长避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  相似文献   

7.
媒体作为交流工具,它一直沿着一条方便人们接受信息的轨迹发展。从手势到语言文字从印刷媒体发展到广播电视.人们从传媒接受信息只需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这与日常生活中的情形越来越接近。当人们通过网络听到音乐看到影像的时候互联网结合图文影音信息要素的多媒体时代就到来了。  相似文献   

8.
《视听界》2009,(5):14-14
事件回放: 7月31日,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在上海举行了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启动暨上海示范网部局市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此事标志着采用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具有适合我国国情、三网融合、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特点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相似文献   

9.
说到捕捉新闻线索,不仅基层通讯员犯难,即使专业记者也觉得“头痛”,不过,相比之下,基层通讯员则更有苦衷。基层通讯员相对来讲,消息闭塞,可供参阅的文件、资料甚少,难以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上级的最新意图,缺乏新闻创造活动的理论“指南”;另外,基层通讯员大都身处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观察问题往往“点”上的东西多,“面”上的东西少,难以认准广大群众所共同关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0.
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特德·怀特、埃德里安·默本、史蒂夫·杨格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发出“为耳朵而写”的呼吁。他们指出:“广播记者在准备稿子时就必须始终考虑到耳朵。”广播新闻要为“听”而写,必须注意做到“上口”和“入耳”,说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李康 《传媒观察》2006,(3):46-47
广播综艺节目,顾名思义是综合艺术的“广播版”。它将学、音乐、戏曲、曲艺、电影电视等艺术通过广播载体的再加工传播开去。字和声音是两大要素。它是在听觉化思维影响下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字(学想象力)+声音(播音、音乐、音响等想象力)”的完美结合,浸润了听觉化的最大想象空间,是想象力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垂髯之年到不惑之岁,几十年终不改的是我对广播的那份痴情,那份眷恋。孜孜不倦地求索,使我从一个泥腿子“广播迷”,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广播人。 从美好的童年开始,我就爱上了广播,村里人都知道我听广播已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但农村有线广播的转播时间是有限的,一天早、中、晚三次播音,满打满算,也超不过六个小时。那时,公社、大队还没有用上电,全靠公社广播放大站的柴油机发电,有时,柴油机坏了,或者需要保养维修,村里所有的小喇叭就都成了“哑巴”…… 听不到小喇叭的声音,我的心里很不好受,顿感食不…  相似文献   

13.
广播以声音传播新闻,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作为载体呢,声音对广播来说是第一位的,是广播传播信息的唯一手段和最终途径。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为听而写是对电台记者的一个重要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从主持人的角度而言,广播热线节目更为明显和重要的差别在于: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持已经由单纯的“说”而改为由“说”和“听”两部分组成;在节目具体进行的总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主持人“听”的过程和对所“听”到的进行反应和回馈的过程。主持人只有在“说”好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在采制新闻中都十分注重细节的表现,因为一件好的新闻作品,除了题材独具慧眼的选择、角度的新颖、布局的巧妙等因素外,细节的感染力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那么细节就是这灵魂的依托和血脉。细节有长短,无论是精细的刻画还是素描式的描绘,都十分具体、生动。广播新闻中的细节是依靠声音来刻画的,所以有人说广播的细节是听出来的。听出来的环境氛围。新闻中的环境描绘对表现新闻中的人物和事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江西省获奖作品《惠农政策让农民吃了定心丸》的采制中,除了记者的现场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对10家广播电台的媒介融合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描述现实、分析问题、检视关系、剖析矛盾或困境,对各电台的新媒体转型有了一个全景式的展现。从中可以看到传统广播在媒体转型中的先天优势,以及各电台在转型思路、转型模式、转型成果上的差异,这些对实现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的目标具栩艮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提起可视性,似乎早已成为电视宣传者研究和重视的课题了,电视图像以其现场感好、纪实性强的独特优势,成为观众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我们的电视节目,除了通过很好的拍摄技巧获得具有现场感  相似文献   

18.
朱东  赖丁 《新闻导刊》2009,(5):51-52
重庆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拥有了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结构、文化基础。重庆的广播发展,也走在了全国的前例: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南广播电台”就响誉中国;1950年变更为“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其人员结构、技术传播能力都在国内领先。1988年12月25日,“重庆经济广播电台”的开播,预示着重庆广播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之后,“重庆商业广播电台”等系列台的涌现,带来重庆广播的春天。  相似文献   

19.
王奕涵 《东南传播》2016,(6):139-140
作为一个城市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面对来自包括本地在内的纷繁资讯,如何在编播节目时拥有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如何在主持中彰显社会功能并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在节目中打击假恶丑、弘扬真善美,正面影响和带动受众。笔者从采编播三个方面,结合来自广播采编播一线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刘海涛 《视听界》2007,(6):77-78
2005年9月26日,江苏电台惟一的新闻谈话类节目《新闻评弹》诞生。作为江苏台早新闻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评弹》每周一至周五早7点35分至7点55分在中波702播出,周六为子栏目《江苏周刊》。节目每天选择一件百姓关注的新闻事件或新闻故事,请到事件的当事人,通过和主持人对话、交流,对社会现象、新闻事件作追踪报道和深入探讨。节目开播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收听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