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铁凝小说《笨花》打破自己以往的创作规律,关注更为广阔的历史画面,回归儒家传统叙事伦理,并把儒家传统道德贯穿中国革命实践,重新将革命叙事伦理与个人叙事伦理进行弥合.再现了关于宏大民族历史叙事的乌托邦想像。  相似文献   

2.
李洱的小说《花腔》融合了多种叙事策略,其艺术魅力的产生主要源于作者对二度叙事策略和不可靠叙述策略的运用。小说文本的意义之一,是通过“花腔”一词的表层形象,即通过不可靠叙述揭示历史的花腔特性。  相似文献   

3.
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在对民族英雄葛任历史的书写中采取了极为独特的叙述交流模式,叙述者与受述者间的关系、叙述内容的并列、叙述中的明确而又有意味的时间段选取以及叙述中用于解释说明的副本的设置,独特的叙事交流模式与小说的内容相应,使小说的书写目的在寻求历史真相的表层下直指政治话语和人性中的花腔,给人以极深启示。  相似文献   

4.
《使女的故事》与《证言》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针对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右翼势力抬头的反乌托邦小说姊妹篇。两部小说创作的历史跨度为三十五年,却就同一极权主义历史事件形成了两极叙事。前者以单一的主体叙事建构了一种奠基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上的相对性,而后者以多维度的主体叙事补足了前者围绕极权主义政变事件生产的历史意义。通过拆解一个整体叙事的不同层次,阿特伍德解决的不仅仅是老生常谈的虚构与真实问题,更离析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历史事件的叙事主体性以及叙事主体的复数性,并最终呼吁以一种人与历史之间更为深刻的关系来回应历史绝对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视角,将公案作为一种叙事单元,考察其在《水浒传》中所表现出的新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意义,指出《水浒传》为适应小说篇幅的增加、小说体制的变革,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公案叙事结构,发展、衍生出了新的叙事形态,丰富了小说中公案的叙事功能,从而推动了明清小说、特别是章回小说中的公案创作。  相似文献   

6.
毛宗岗从《三国演义》叙事结构的整体性着眼,对原有直接引用史书的史评与论赞诗一块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删节、修改和增补,把论赞诗作为叙事主体在小说中的叙事批评,开拓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运用诗词的民族传统艺术方法。这是文人直接参与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一个成功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90年代多元文化作为一个共同的文化大背景,不可避免地在文学作品中打下了某种时代的烙印。新生代小说作家们运用传统现实主义与先锋小说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将对于市场经济及多元文化夹缝中的新型城市的理解,对于过往历史的颠覆和解构,对那些纯属个人的欲望化场景作了逼真描绘。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表层来看,李洱的小说《花腔》模仿了历史话语的叙事方式,但其真正意图恰恰在于颠覆历史话语;作者通过惟妙惟肖地编造一个政治寓言,用个人的方式对个人与历史、知识分子与革命力量、人性与理性等重大命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独特的革命历史中的独特命运。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拜厄特的《占有》以其丰富庞杂的宏大叙事、抽象的时空观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被一致看成其代表作。以空间解读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空间意象和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发现正是小说中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的并置和重叠、交错和互动,构成了小说充满张力和魅力的想象世界。《占有》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有意打破故事的线形发展模式,采取了共时性的叙述模式,通过多重叙事、多维视角、主题重复、多元文本等形式的精心建构,使小说的涵义从确定到不确定,结构从封闭到开放,阐释由单维到多维,从而取得了小说叙事的空间化效果。空间书写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景深,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说岳全传》是清初的一部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这部小说在主体上继承了中国"史官"文化的传统,对历史的基本面貌进行了还原,同时又融入了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特点,在"虚实"处理上恰当自然,既尊重历史而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从而为大众所接受。受明代"四大奇书"的影响,小说在一些情节和人物安排上不免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影子,但在结构设置、叙事观念以及叙事视角的运用上都表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鲜明的叙事风格,体现着作者对英雄传奇文体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11.
让故事叙述回到生活的最初状态,并最大限度地将真实呈现出来,这是韩东对生活乃至写作的真实和勇敢的面对,这也体现了韩东小说创作的意图和态度。为了“真实的面对”,小说以“讲述”作为故事的叙述方式,并通过几种视角的变换多方位地观照扎根生活,给读者再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  相似文献   

12.
《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3.
《金锁记》存在三重叙述,即三人称叙述、三人称叙述中的叙述和复数一人称叙述。通过三重叙述,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旧女性如何从被囚到自囚进而囚人的历程,并在这样一种三重叙述中完成一种“苍凉的启示”,即女性解放之门敞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一部好的文学史需要在内容上兼顾文学和历史两方面的内在要求,才能合理地反映文学演变的真实面目。在这种定位的基础上,还需要正确地把握历史叙述和文学评论两者之间的关系。《英国文学简史》成功地处理了上述问题,在历史的叙述中阐明了文学史的意义。在写作上,它也不失文学语言的特色。是一部出色的文学史作品。  相似文献   

15.
“我们”是一个人称代词,从语法意义上来讲,通常指的是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它又存在着许多变异用法,常常超越第一人称复数这一语法范畴,具有特定的修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蛙》中,莫言延续了《檀香刑》中的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对话,借此凸显出民间叙事的优势。小说民间叙事的特点表现为:提供另一种历史文本;展现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在面对政治意识形态和消费主义时,民间叙事有时显得力不从心、左右为难,这正是莫言的民间叙事无法规避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热点,在新历史小说中,历史被解构,时间被消退,呈现出一种“空间化叙事”的特征。论文认为,新历史小说的空间化叙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时间的断裂与错位,用私人故事消解公共历史,以及历史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18.
《古镜记》作为唐代文言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叙事艺术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古镜记》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叙事角度和叙事时间两个层面。从叙事学研究理论出发,通过对叙事角度和叙事时间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对作品所蕴含的叙事艺术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9.
现代历史小说处于文体的草创与转型期,它以诗意为旨归的叙事突围使之突破旧历史演义的格局,呈现了新的现代性文体特质。叙事突围融铸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历史审美品格,也构成了自身叙事演进的线索: 1920年代鲁迅的文化反思型、郁达夫的主体感受型历史小说在1930年代继续演进为主题丰富、意象纷呈的社会阶级型、文化批判型、主观诗化型历史小说。1940年代,急切的现实关怀使现代历史小说格外关注历史的现实讽喻作用。叙事突围更进一步落实在具体叙事手法上,以时间的现时化,视角的个人化,文本的镜像化三种叙事手法营构出奇幻相生的历史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20.
在写作中运用记叙这一基本的表达方式时,既要注意记叙的完整性,又不能照抄客观生活的实际过程,"事"无巨细一一"叙"来,必须注意对某些无特点的"一般性过程"、人物的一些"正常的动作行为"以及那些貌似不同实则重复的情节等进行必要省略,这样才能使记叙精炼不拖沓,又可以增加一些波澜,使之更具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