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玉 《广西教育》2014,(17):56-57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莱士在《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生命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关于生命内容的相关教育,它围绕关爱生命而展开,教育人们尊重个体生命,并且逐步引导人们完善生命理念,追求生命意义,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从狭义来看,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生命信仰,从而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促使个体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个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生命存在、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3.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07,2(9):14-19
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决定了生命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守护。同时,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性是教育的一种品性。道德教育只有在生命视野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是基于生命、始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事业,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呵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4.
尊重生命     
人不过是宇宙中细小的尘埃,却蒙受上帝的恩典。环顾世上一切为我们而生的万物、日月星辰,我们怎能不珍惜生命,抑或说——尊重生命。 那么,生命是什么?人是生命,鸟兽鱼虫是生命,花草树木也是生命……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胡滨 《广西教育》2014,(1):28-28
在我国,首先提出“生命化”概念的是哲学家黄克剑教授。“生命化教学”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基点,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使生命得以完善、生命的价值得以提升。“生命化教学”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关怀,富有无限活力的教学境界,它是对儿童的关爱、理解、成全与信任,是实现师生生命涌动的成长历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生命化境界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三个“对话”。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化教育观是最大的教育观,而“润泽生命”应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生命成长不只是自然生命自然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精神生命的成长,而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则是精神生命成长的核心内涵。德国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是科学获知。目前,我国中学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形成,重分数成绩,轻精神成长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结果是知识增加了,  相似文献   

9.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命是忠,生命是义,生命是飞蛾扑火般的不计后果与执,生命是如蒲草般的坚韧,生命是一页悲壮的史诗。  相似文献   

10.
一、生命的内涵 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的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肉体是人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健康的心灵必须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精神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以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因此,人之成为人,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存在,还要使生命有意义,要不断提升、不断超越和提升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思考生命的孕育、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关怀、生命的价值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活动,对自己的生命有良好的认识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激扬生命、关怀生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观。由是,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教育,是因为学生是一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文与生命活动,特别是学生精神生命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日本教育家小原田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确实,人的生命只要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育是直面学生的生命、旨在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性课题。建构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推进生命教育、养成学生的生命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走向生命的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德胜 《中国德育》2006,1(9):94-94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视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依然清晰可见: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因为道德是个体生命的花朵、是群体生命的自觉,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道德内在于生命本身,但道德却是生命的一个特殊层面。基于此,道德与生命的关系呈现出“和谐之中有摩擦”的总态势,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多是人为制造的,根源于对二者关系的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即与生命的和谐,就必须调整其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呵护生命意味着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体罚、虐待生命,不能让生命工具化;激发生命,意味着激发、帮助个体追求和制造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决定了生命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守护。同时,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性是教育的一种品性。道德教育只有在生命视野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是基于生命、始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事业,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呵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审美视野中的生命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德育是以促进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的。而美与生命共在,审美存在是生命的最高存在形式。由功利化德育走向审美化德育是生命德育的追求,审美化的生命德育是生命诗意栖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生命体验是体验的生命性展现,是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道德教育要提升生命的质量,必须以生命体验为主导,在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实现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教师生命发展的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教育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它不仅促进着学生生命的发展,也促进着教师自身生命的发展。实现教师生命的发展,树立生命关怀意识是前提,塑造人文化的管理文化是保证,促进自主的专业发展是核心,实现生命的内在价值是根本。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视域里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断言:21世纪是体验哲学的时代。这种体验,在笔者看来即为生命体验。生命是体验依托,而体验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它规定着特定的生命且被这种成长中的生命规定着。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人的整体性存在,包含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实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各个方面,是一条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德性生成作为这条链上的独特一环,尽管有其特殊的内在生命需要的导向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目标,却不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不能脱离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终极追求是完善人的生命。作为教师,了解人的生命及特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没有人的存在。生命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在时空上不断变化的网络,生命的每一部分都影响着生命的整体。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过程。生命的特点在于其独特性,在于生命的公平性。其次,人与他人、他物的联系与区别首先体现于生命之中。DNA组成成分及结构的发现,揭示人的生命与他类生命具有共通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