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君臣互市"说是韩非君臣观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出韩非政治思想"君权至上"的理论实质。韩非从人性之私的伦理内因、君臣势异的政治外因和公私争利的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深刻诠释其"君臣互市"的政治主张。坚持"君权至上"的根本立场,促使韩非的"君臣互市"说走向极端化"尊君卑臣"的政治歧路,造成君、臣关系的内在失衡,陷入恶性发展。"君臣互市"说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专制权力下君、臣关系的真实内涵,但片面化认识君、臣之间利益关系所产生的消极性,导致韩非无法推动君、臣关系的良性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贾仕林 《教育导刊》2010,(11):78-80
本文着重从当代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认知性特征、情感性特征、道德性特征、个性化特征、精神化特征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并提出营造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环境观、树立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主体观、健全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人格观、开展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活动观、树立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科学观等心理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3.
受中国传统社会的制约和历史局限性的影响,《韩非子》中尚未出现完整的法治思想,但已出现"以法治国"思想。韩非的"以法治国"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既有近似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课改最初的浮光掠影到"回到文本"的教学理念,是语文教改的一个进步,但"解读文本"阅读观依然存在着阅读主体错位、阅读目的不明、阅读序列不清的问题。由哲学阐释学发展而来的"文学解释"阅读观可以明确阅读主体、阅读目的,并解决困扰语文教学中小、初、高的阅读序列问题,还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以真貌。  相似文献   

5.
国家问题是马克思和葛兰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市民社会理论贯穿葛兰西国家观研究始终,故称其国家观为"市民社会"国家观。葛兰西"市民社会"国家观是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国家的概念、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权力、国家的消亡等方面。葛兰西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国家问题,为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但受其理论缺陷的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国家观。  相似文献   

6.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已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具备了基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常识,但仍在情与理、德与法相交融的问题上存在着困惑,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的价值观,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德法素质。  相似文献   

7.
"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是蔡元培的德育"成德"心理观。他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者缺一都不能构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华昭君 《文教资料》2011,(22):137-138
本文从具体实例出发,在充分肯定当前中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有道德的前提下,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中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应依据中学生道德成长的特点规律,让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互动中,自主建构起积极的道德意识、能力与素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德法共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显著特色。“德法共治”根植于中国传统礼法合治的治理实践,是对礼法合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德法共治”形成于法治轨道上的德法合力:法治和德治在法治轨道上互动、互补、互融,共同发力并走向价值归一。“德法共治”作用于时代新人的培育进路:“思想道德和法治”课程应探索出以“德法共治”为内容的教学体系设计、引导大学生建构德法并存的行为模式、着力引领大学生开启德法并存的法治生活方式,为新时代治国理政输送德法兼备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0.
学业评价观是对学业评价的根本认识或看法。本文从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应试化学业评价观"进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发展性学业评价观"。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诗的本质和作用目的,中国古代向来有"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说法,通常认为"言志"是对政治理想的表达,而"缘情"则是自然情感的抒发。但在很多时候,"志"与"情"又似乎没有明确的界限。"温柔敦厚"作为儒家文学观的核心思想,无论在思想还是方法上都对文学创作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那么它对"言志"与"缘情"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发愤著书"与"诗缘情而绮靡"是遵照"温柔敦厚"之旨还是对其的突破呢?本文从"言志"、"缘情"的含义入手,对它们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丁华 《重庆师专学报》2004,3(3):15-16,19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在与“人治”的搏斗中发展起来的,随后,它成为“德法”兼治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中心环节,引导具有不同层次道德水平的人们,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3.
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是一个博学的思想家,他的学说融汇了先秦多家思想,其中就包括墨子的思想。文章从墨子"尚同"和"非乐"思想对韩非的影响探讨了二者之间通常被研究者忽略的承启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韩非对墨子的接受。  相似文献   

14.
张雅洁 《天中学刊》2011,26(4):134-135
进入21世纪,国内学术界对"80后"大学生道德现状越来越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当前,学术界对"80后"大学生道德的研究的主要集中在道德现状、形成原因、教育对策等方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80后"大学生道德的研究在内容上应当拓展、研究方法需要改进、价值观取向需要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15.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早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释,深远影响到后世"言"与"意"、"象"与"意"关系的讨论,并由此而激发出许多美学命题与范畴。  相似文献   

16.
陈巧玲 《考试周刊》2010,(38):104-105
活动的教学观、动态的设计观、发展的学生观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观念。本文作者将"超级女声"的比赛模式引进英语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了富有生命力的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学"观念的演进是在"文学"与"文章"内涵从杂糅到分野以至纯化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先秦"文学"与"文章"内涵的杂糅体现"大文学"观,两汉"文学"与"文章"内涵的分野体现"准文学"观,六朝时期的"纯文学"观则是伴随着"文学"概念的逐步纯化,在文笔之辨、永明声律论中,由于人们对文学审美特性的清晰认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村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人情交往逐渐由礼俗化趋向于功利化。以鹤峰县唐家村为例,从日常生活中的人情走动视角切入,探讨村落社会中人情观的变迁及其原因,洞悉人情往来的动机,提出从"礼"到"报"人情观变迁向度理念。  相似文献   

19.
孟雪飞 《考试周刊》2012,(27):28-29
作者对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道德"两难情境"进行分析和归类,并根据实践提出了道德"两难情境"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唐云安  钟晓艳 《考试周刊》2011,(11):200-201
"三生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本文对目前中职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注重加大对中职医学生"三生教育"的力度,是促进中职医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