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法战争战史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军事上的重大课题。作者力图从战略战术上探讨中法战争中北圻清军取得抗法战争胜利的原因、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而马江战役则是这次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中法战争在军事上就总的情况来讲,是中国方面取得胜利的,在水、陆各战场上,多数战役,中国都获致辉煌的战绩,而且往往是以粗劣落后的武器战胜有先进军事技术装备的法国侵略军,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后期,中国曾一度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是局部的胜利毕竟改变不了整体的局势,无论从当时清政府的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来看,还是从其对人民群众抗法的态度来看,都决定了在当时情况下清政府是不可能取得中法战争最终胜利的。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中的“不败”仅是局部的胜利,清政府为了减少损失乘胜与法国议和,签订《中法新约》,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4.
中法战争结束后,刘铭传留驻台湾,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建设,政绩卓著,不愧为台湾近代史的开发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剖析中法战争中的主体,阐明客家人的素质是中国在军事上战胜法国侵略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相坤  李兆勇 《考试周刊》2007,(45):147-148
军事是政治的继续。中法战争初期清政府政治上实行保全和局的政策,军事指导原则是静以待之,衅不自我开、后发制人,对福建前线请求援闽的要求空口许诺,督促不力,反而成为李鸿章、曾国荃拒绝援闽的借口。  相似文献   

7.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思维,使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笔者为中职学校历史教师,下面就如何在中职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中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谈几点收获和体会。1.巧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思维。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征,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思考、讨论析疑。引导学生发掘潜藏在教材背后的内容,激活学生思维。如在学习《中法战争》一课时,关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讨论的情境:面对中法战争的中国的军事胜利,假如你是当时的李鸿章,你会跟法国签订一个什么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其重心在于“自强”,即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海陆军。对于这一运动的性质、作用及局限性的评价,史学界分歧颇大。本文试图通过中法战争这个新的角度对此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9.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应以1883年中法战争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在中法战争之前"中体西用"思想具有进步性和必要性;在中法战争之后它就由进步性转向了落后性.  相似文献   

10.
1884年10月的淡水之役是中法战争中的重大事件.督办台湾事务的刘铭传基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采取以守为攻的军事牵制战略,利用气候和沪尾附近有利山势地形及民心等有利条件,最终取得淡水战役胜利,实现了抗法保台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五次反对外侵的战争中,中法战争是中国唯一一次没有割地、赔款的战争,并且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签订了《中法新约》。因此史学界对中法战争的结果是众说纷纭。文章试图从“博弈论”来分析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外交策略,以说明清政府在镇南关胜利后,“乘胜即收”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利用这一大好的机会为中国争得更大的权益,从这一点来说,是失败的。而清政府在外交谈判中没有利用武力威慑,缺乏抗战到底的决心,以及不注重对法殖民当局心理与信息的掌握,是使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为什么要在中国取得军事胜利的条件下,却鼓吹起“乘胜即收”的理论,对法妥协呢?这里有着极其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就其国际关系方面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面临着严惩的边疆危机,清政府首先把财政支出重点用于支持西征军费和塞防,至1875-1884年十年间,西征和塞防军事支出达8000万两,占十年间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一。1875-1894年20年间,海防经费总共筹款约4200万两,其中一半以及用于北洋海军建设,约1000万两为宫廷所挪用,主要用于修建颐和园,而中法战争的军费支出总数约在3000万两以上,在西征军费和中法战争军费中,债务收占到三分之一,反映了这一时期清朝战时财政对于内外债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中法战争后,粤西海疆(时兼辖海南岛)的形势因陆路战场的胜利反而变得愈发严峻。晚清政府任命冯子材为"督办钦廉一带防务""兼督办琼州客黎事宜",担负起拱卫粤西海疆的重任。冯子材再次临危受命,通过艰辛困苦的军事斗争和富有远见卓识的综合治理,为北部湾中越勘界伸张权益,为海南岛的稳定和发展殚精竭虑,其不朽功勋对此后的南海维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肖庆达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华史的规律与认识1.列强侵华手段多种多样:①发动侵华战争和制造军事侵华事变。如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  相似文献   

16.
清朝晚期中国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军事侵略,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日军侵入台湾事件,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由于这些侵略战争大都是从海上发动的,海防建没对于清政府来说一直是一项紧迫的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是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兴办起来的。作为近代工业的先声,军事工业建设走了不少弯路,这在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在其创办时期,受环境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洋务派主张将军事工业设于沿海口岸的“海口理论”,导致第一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的布局在战略和经济两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随着“海防”危机的出现,从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洋务派放弃了“海口理论”,着手兴办内地兵工厂,以求改善军工布局。中法战争中闽厂的重大损失以及80年代后国内基础工业的发展,促成了军事工业布局的巨大发展,洋务派开始将战略和经济两重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军事工业的布局问题,而甲午战争中沪局的危机更进一步引发了战后清廷对近代军事工业布局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中法战争之前,云南由于交通阻隔,信息不通,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处于封闭的封建社会中。战争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外来的压力之下,云南政府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地引入和借鉴西方的制度文明。政治制度、军事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和警察制度的引入对云南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最为深远巨大,它加快了云南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进程,是云南向西方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法战争的起始时间和阶段划分问题,史学界的认识和主张尚有较大的差异。中法战争起于何时?主要有三种主张。第一种,“1873年刘永福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军的第一次纸桥之战,应该是中法战争爆发的起点。”这是牟安世先生近年来更新他的原著《中法战争》的旧说,提出的新观点。①第二种,1883年12月14日,法军进攻驻防越南山西的清军、黑旗军,“中法战争从此开始。”②张振鹍先生亦认为:“山西之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来 ,中法战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回顾总结这一阶段的成果将有助于推动中法战争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