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继 《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7):35-37
关陇豪族集团以河西为据点把边疆作为舞台,凭借在河西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东汉边防政策的制定和对外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关陇集团边防势力并非一成不变,其成员担任度辽将军一职在章帝建初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顺帝阳嘉元年、恒帝延熹二年呈现出三个高峰,折射出关陇集团在朝廷中权力的更迭。 相似文献
2.
曾九江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21-23
“以夷制夷”的对外战略始于秦汉,不同前代的是,东汉一朝,更多的是从经济角度出发,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本文对东汉采用“以夷制夷”边防政策的背景、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就其当时所处的时代,如何评价它,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姜望来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3):147-152
北魏末年,宇文泰割据关陇,魏孝武帝因与高欢矛盾激化而率众西就宇文泰,追随魏帝或忠于魏室之山东人士也由此陆续入关.宇文泰尊立魏帝,与高欢所控制之东魏形成东、西对峙之局面.宇文泰虽以六镇鲜卑为创业基础,但人数寡少,既不足与高欢抗衡,又不能对关陇豪强形成压倒性优势,故其政策,必以调和胡汉,融冶六镇、关陇与山东人为一体为指归,形成陈寅恪先生所谓之关陇集团.西魏大统十六年,府兵组织系统正式成立,标志着关陇集团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先生提炼形成的"关陇集团"概念,是隋唐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工具。然而,有些学者在运用这一工具研究具体历史时,并未准确理解该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基本边界。陈先生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强调的"关陇集团"概念界限,主要由当时制度结构设计的格局决定。关陇集团以府兵制为中心,科举制则是破坏关陇集团的重要因素,关陇集团分化与瓦解的过程正体现在府兵制与科举制两种制度兴替更张的变革之中。 相似文献
5.
试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印双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22(2):45-49
本文旨在解读陈寅恪先生发明的关陇集团概念.廓清前人对此概念的模糊认识。通过对此概念生成相关文字的解读,逐一理顺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流变。从种族文化入手,解读此概念的逻辑起点与终点,即生于胡汉融冶.止于胡汉再次分野.接着以影响集团流变的种族文化要素府兵制为线索,解读关陇集团的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6.
薛海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9-124
宇文泰被贺拔岳军中武川镇豪帅拥立为首领,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同乡关系,而是宇文泰具有贺拔岳军中诸将无法比拟的威望、军事政治才能和在关陇地区的政治影响力。贺拔胜等武川镇豪帅西返关中,是宇文泰为维护关陇统帅地位、与梁武帝进行政治交易的结果。宇文泰在称霸关陇的过程中,出于维护自身地位、防止武川镇豪帅结为派系而难以驾驭的考虑,对其群体采取了利用、限制、打压、分化的政治策略,使武川镇豪帅在日后的关陇集团中仅是统军作战、没有派系和军事实力依托的将领群体而已。 相似文献
7.
黄寿成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21(1):49-53
本文通过对江都之变爆发原因的分析,以为这是由于隋炀帝大量任用出身于山东、江左的非关陇集团人士,并将权力中心迁至江淮地区的江都,打破了宇文泰建立的关中本位政策,特别是宇文述在江都死后,以宇文化及为首的关陇集团成员及其子弟失去了中枢权力,政局完全被非关陇集团所控制,导致了双方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这场政变。 相似文献
8.
自西魏至隋,关陇文化的发展,历经了朝代和制度的变迁.时至贞观时期,留下了颇为丰赡的文学遗产,这自是贞观时期文学不可逾越的先决条件.从观念史角度做历时性考察,能够发现文学发展的走向深受关陇集团重事功、积极进取观念的影响.观念的延续性与渗透性也都在关陇集团自身的作为中找到例证.也正是观念的潜在影响,为贞观时期的文学预设了条件,规定了贞观时期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朱顺玲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2):110-113,118
发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其根本原因是士大夫集团势力的膨胀,形成了与专制皇权相颉颃之势,最终导致它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宦官集团的活动则成为这一 相似文献
10.
武川镇勋贵在宇文泰家族的婚姻圈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宇文泰家族与其群体通婚却有着既利用又限制的政治考虑,这使武川镇勋贵在大部分时期内无法通过联姻接触到最高统治权。府兵系统中的地位、部属私人关系以及政治上的相互倚重,是武川镇勋贵主动进行联姻时所要考虑的因素,而这使其无法与处于府兵中下层的关陇土豪等派系联姻。关陇集团的婚姻圈是宇文泰家族为巩固执政的需要而编织的一个亲疏不一的关系网,包括武川镇勋贵在内的各派系不过是其中的一环,各派系彼此的政治联系并不紧密,更无法通过姻亲形成紧密的政治集团。 相似文献
11.
熊沛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4)
关陇文化是以鲜卑族为主体的异族文化和关陇地区保存的自秦汉魏晋以来的汉文化的混合品.其产生于汉晋,完形于北周,至初唐成为兴于一时的主流文化.受关陇文化的影响,南北朝至初唐贞现以来,书法家多推崇篆隶书体,书风多呈遒劲、方刚之态. 相似文献
12.
陈晓鸣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4):38-42
东汉筹边失当有三:其一是对武装力量进行压缩,对兵役制度进行调整,削弱了边防军事实力和战略后备力量;其二是“以夷制度”,羁縻失当,民族矛盾激化;其三是放弃边防经济开发,使得边郡空虚,经济萧条,筹边经费日增,国家财政中的军费负担增加。其结果是加重了东汉政治、经济、军事危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内忧外患交互作用,最终导致东汉衰亡。 相似文献
13.
孟繁冶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2000,20(1):12-14
谯沛集团是以曹操为中心以春亲属为其干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武人集团。他们多为忠勇敢死之士,在政治、军事生涯之初与曹操事业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曹氏的股肱心臂,与曹操的另一重要政治集团川谋士群体相经,鸨论是入仕方式,文化素养,还是政治动机、价值观念、谯武人集团都表现了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即皇帝位,其后坐镇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指挥围攻洛阳的战斗。十月,守城将军大司马朱侑举城投降,刘秀“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宣布定都洛阳,因汉为火德,忌水,故改“洛”为“雒”。从光武帝定都洛阳至献帝迁都长安,洛阳为都共历十二帝196年。 相似文献
15.
张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1):37-44
学界对东汉末党锢之祸中宦寺地位的界定毫不例外地持否定态度。但党锢不失为下层 民众中产生的宦寺集团在下层民众起义前寻求向上社会流动的一种尝试,它与汉末的黄巾起义一样,是 下层民众改变生活境遇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宦寺是革儒学上层的命,黄巾是革黄帝的命,都是在汉帝 国制度之外争取权力的斗争。不轻贱黄巾起义中的民众,就不应该轻贱党祸中的宦官。 相似文献
16.
17.
赵玲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63-66
方言的形成,往往与历史变迁、民族融合密切相关。在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长期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关陇地区杂糅多元的文化格局。而关陇地区正是秦人祖先的发祥地,这里的人民既有中原文化的精细,也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粗犷,既有中原文化的追求天人合一,又有北方少数民族追求多元宗教的痕迹,从而构成了关陇地区方言的俗雅一体、粗细兼容的格局,当然,从关陇地区人们的方言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该地区人们的一般性格,那就是:淳朴、正直、热情、忠厚。 相似文献
18.
霍志军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86-89
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之一。地处“关天经济区”的地方高校立足关陇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是重视学生个体成长、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传承、创新关陇文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出45方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确定这些通假字以及它们的本字在扩韵》中的声韵调以及其上古音所属韵部,并据此考订东汉语音。从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来看,东汉时期语音与衔经》韵文为代表的上古音大体上相近,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声母方面,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和中古音相比不甚明显;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定母的关系十分密切。韵部方面,个别韵由上古音到《广韵》音系的演变在东汉已经显露出开始的迹象;东部和冬部相通等等。 相似文献
20.
赵凡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63-66
本文所指关陇地区包括关中西部和陇东地区。关陇社火历史久远,独具特色,尤重民间传承。社火脸谱、服装、把仗是关陇社火表演的三要素,它象征和凸显着社火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文化性格。在关陇地区,社火会组织社火表演,行使自己的组织权和经济权,是中国民间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社火传承人是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无数社火传承人通过心口手相传,实现了关陇社火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