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当前黄河三角洲开发中,源于环境倒逼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多重压力,"洁净"的文化旅游产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当前经济稳增长和调结构中的突出亮点之一。若想在新一轮黄河三角洲开发中做大做强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应构建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并且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研究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势,分析吃透影响和阻碍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瓶颈,协同规划并积极打造多种市场主体参与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大力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方式和各种品牌体系,全方位地推广、宣介黄河三角洲文化和风景名胜,提高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加快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强化该区域旅游综合协调职能。6市19个县区应联合借鉴和推出"一卡通"文化旅游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
大湘南旅游圈是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在构建大湘南旅游圈协调联动机制时,应该以市场化和国际化为出发点,通过整合衡阳、郴州、永州三市的旅游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细分市场,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旅游发展空间,通过协调联动,实现湘南三市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服务。  相似文献   

3.
构建青岛大旅游圈联动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岛旅游业走向区域合作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市场化和国际化,通过大旅游产业体系的整合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重视市场细分,通过大旅游圈地域体系的完善拓展发展空间;强化联合意识,实现区域旅游联动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不同的市场群体。  相似文献   

4.
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对区域旅游发展起着制高点的作用,而综合了旅游产业导向下泛旅游产业聚合开发模式和全域体验式开发模式的TG聚合模式,是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较为合理的选择。具体到贵州南部,通过构建三都—荔波旅游核心综合体,景区旅游综合体和城镇旅游综合体,推行乡村无景区化全域体验旅游,最终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保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均衡,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均衡.通过构建博弈论模型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两种均衡机制进行分析,证明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的利益分配机制无法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在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模式下,保障市场主导型的区域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资源型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功效函数、综合评价函数、相对离差系数等,定量评价了山西省11个地级市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并提出了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具体对策。结果显示:太原、晋中和大同的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处于全省较高水平,运城、临汾、长治、忻州和晋城处于全省中等水平,吕梁、阳泉和朔州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各区域在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业供给、旅游经济运行、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优劣势状况不同,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工作重点也存在较大差别。今后应采取引领旅游需求升级、优化旅游供给体系、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协同整治发展环境等措施,来提升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产业功能区作为近年来区域发展的新型模式,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地推进各功能区有机整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也成为城市全局发展的重要诉求。本文以成都市为例,从产业链和产业园区的角度分析了成都市健康产业功能区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协同理论,从空间协同、产业协同、市场协同和治理协同四个维度提出成都市健康产业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协同路径,为实现其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重要选择,旅游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之产生的旅游流势必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探究旅游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从游客层面和产业层面对旅游流产生影响,而旅游流汇集了人流、物流等资源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转型提供良好的条件。实证分析进一步表明:全国及三大经济旅游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旅游流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产业结构、市场交易规模、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技术水平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在金融、交通、生态、文化等领域深入合作,康养旅游作为破解疫情下旅游业发展困境的突破点,有必要纳入区域协同范围。为推动成渝地区康养旅游高质量协同发展,分析了区域康养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针对康养旅游综合竞争力不足、区域康养旅游发展失衡、康养旅游协同效应不强、康养旅游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建立内外部协作协同机制、促进区域康养旅游一体化、构建区域康养旅游生态圈、培育康养旅游专业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实现海丝文化与旅游之间的结合不仅可以为福建省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该省的文化旅游竞争力,而且可以推进区域文旅融合的发展步伐。鉴于此,本文在借鉴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协同发展模式,实现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在环境、资源、主体三方面的融合。该模式不仅是贯彻落实文旅融合中“文化的旅游化”和“旅游的文化化”的重要表现,是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福建省乃至我国文化旅游竞争力、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使区域特色文化正面临着被同化的威胁。旅游纪念品虽然本质上要求凸显区域文化的差异性,但在文化全球化的场域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趋同化的倾向。因此,在发展区域旅游纪念品产业过程中,地方政府就需要正确认识旅游纪念品产业的文化属性,将承载区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产业放在文化全球化的场域中去看待、去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临沧市区域旅游现状、营销优势、营销劣势等几个方面的分析,阐释了临沧市区域旅游的特征,并对临沧市区域内的旅游相关组织从旅游者的角度作逆向思考,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意愿为此付出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临沧市区域旅游整合营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是城市在自身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文化。济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京杭运河在江北的运输枢纽,因而在历史上产生了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以梁祝传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充分研究和发掘济宁丰厚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济宁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都市一直是旅游者活动的中心,都市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潮流。本文从重庆都市旅游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人手,结合重庆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对都市旅游产品、旅游建设与重庆的都市旅游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要促进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必须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服务质量的提升上做功夫。在此基础上,对重庆都市旅游进行合理规划,促进其健康发展,带动重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旅游业已逐步向自由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旅游市场竞争加剧。但武夷山旅行社还大多采用家庭作坊式的经营范式,制约其发展壮大。旅行社可通过独资或合作的经营模式,逐步走上连锁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从而提升我国旅行社业的竞争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速交通网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高速交通扩大了延安一级客源市场的范围,使其进入散客自由行时代,但也给延安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新问题:诱发当地旅游满意度下滑、提高了当地旅游竞争压力、无法满足短途游客需求、旅游人才面临流失等。结合目前现状,制定专项规划、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开展本土人才培养和区域人才合作开发等,将有益于解决上述问题,使延安旅游健康持续发展。t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年湄洲岛旅游业的发展,社区居民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暴露。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从湄洲岛旅游给社区带来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着手,分析湄洲岛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结果表明:湄洲岛旅游业社区参与不足;居民的旅游感知还受景区辐射范围的影响,形成明显的空间递减规律;湄洲岛居民旅游感知中社会文化、环境感知强于经济感知;居民对政府的作为有更大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淮南旅游业发展存在旅游形象不明显、产业规模小等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旅游一体化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日渐明显;"旅游一体化"缘起于"同城化"概念,通过对淮南旅游业现状分析,在合淮同城化的大趋势下,提出了淮南旅游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铜仁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荣军  陈龙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49-53,58
随着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铜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了铜仁地区旅游业存在问题的成因,提出了解决铜仁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本文根据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地区2009年统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客观地反映我国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经济实力,综合因子排名显示出其发展极不平衡,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现代服务产业的竞争力,为我国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