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现实生活中,一提到用英语去“约会”,有的同学就会手忙脚乱,不知道在什么情景下“相见”,怎样去“约会”,其实“约会”是要分在什么地点、什么原因去、约什么人等情境下进行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人们是如何“约会”的吧。一、向对方提出“约会”:1.Are you free tonight?今晚你有空吗?2.Do you happen to be free?你有空吗?3.Are you in a mood for a walk?你有心情散散步吗?4.How about going for a cup of coffee?一起喝杯咖啡怎么样?  相似文献   

5.
石头会烂吗?     
木头会腐朽,铁会生锈,石头也会烂吗?在人们的印象中石头是不会烂的,就像大海不会干涸一样,所以用“海枯石烂心不变”来形容情志不改、意志坚定。大海确实不会枯干,而石头真的不会烂掉吗?其实石头像木头、铁器一样是会烂掉的,不过石头烂掉的过程是相当漫长的。  相似文献   

6.
象妈 《家教世界》2021,(4):38-39
现在我们生病的时候,往往会去医院看病抓药.但是在很久以前,很多人生病,会去山上采些植物的根、叶等,把它们熬成汤水来治病.比如,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就流传着这么一个药方子:人们感冒的时候去找棵柳树,剥下一些柳树皮,捣碎了熬成汤喝下去,病就会好了.  相似文献   

7.
经常有人说,喂金鱼时不能喂太多,金鱼吃东西不知道饱,喂多了会撑死.难不成金鱼真的品种特殊,比别的鱼儿笨? 其实,简单地想一想就知道,无论是野生的鲫鱼,还是公园池塘里养的金鱼,都有吃不完的水草鱼虫,它们都好好地活着,也不会把水里的食物全吃光,这就说明金鱼和其他鱼类一样,并不是不知饥饱的. 要弄清楚金鱼会不会撑死,先来了解一下金鱼消化系统的构造,看看它有没有先天不足的地方吧.  相似文献   

8.
作为圆周运动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临界问题,高三选修课本针对“水流星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v=gr~(1/gr)是水流星在竖直面内作圆周运动时过最  相似文献   

9.
现在,不少国家已经制造出了模样如同真人而且具有简单思维能力的类人机器人。最近,美国一个有思维的智能机器人在运送途中失踪,不少人猜测是机器人渴望自由而逃跑。机器人真的会逃跑吗?  相似文献   

10.
真的会有早晨吗? 真的有白天这么一样东西? 我能从山上看见它吗如果我和它们一样高的话?  相似文献   

11.
在初夏或初秋季节里,到了晚上经常会从泥土里传出“吱吱”的叫声。有人说这是蚯蚓的叫声。蚯蚓真的会叫  相似文献   

12.
13.
地球爆炸(bao zha),生物灭绝——科幻(huan)小说里描述(miao shu)的地球末日来临时,惊心动魄(po)的场面是真  相似文献   

14.
一天,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刚出示课题,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吴老师,我想问一下,蜜蜂真的会引路吗?”这一问,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因为我预先设计的是先教学课题中的“蜜”、“蜂”两个生字,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没想到这小家伙先行一步了。我灵机一动,快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一问题,并兴奋地说:“这位同学真会学习,把老师的提问抢去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蜜蜂会引路的,有的说蜜蜂不会引路,各抒己见。我示意大家停下,说:“同学们,今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一场辩论赛,认…  相似文献   

15.
杨华强 《物理教师》2005,26(2):37-37,39
关于多普勒效应,很多资料上都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相似文献   

16.
大家已经认识有理数一段时间了,是不是觉得和它很熟了?可是你知道有理数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下面的内容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在距今大约2500年前的希腊,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研究数学、科学和哲学的团体。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支配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世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数或数的比例,这是世界所以美好和谐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正> 藕是莲的根状茎。古往今来,人们常用“出污泥而不染”来赞美莲的高洁品格,然而,现代环境科学研究表明:莲藕在污染的环境里生长,能够吸收、转移和富集多种金属元素,使土壤中的铁、锰、锌、铅、镉等元素大量残留在莲藕中。特别是藕节,可以富集毒性较大的镉元素。而镉是造成“头痛病”的元凶。此外,莲藕对铅还具有特殊的吸收功能,藕通过不定根从含铅的淤泥中吸收铅,就近贮存在藕节中,并通过  相似文献   

18.
话题描述中“乐乐有时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然而,这些行为真的不良吗?跑动、在地上爬、喊叫等行为本身对幼儿的动作发展和情绪表达是有所助益的,或许只是在成人视角下和安静的情境中才显示出“不良”。因此,不良并非行为本身具有的属性,而是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和所处的情境。在成人控制的世界里,儿童的很多行为会被贴上“不良”的标签并且遭到压制,然而正是这种不被允许会让幼儿对此感到新鲜,甚至想要打破禁忌。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 ,笔者参加了《翠鸟》一文研究课的说课、评课活动。讨论将至尾声时 ,忽有人提到 :“如果有学生说他不喜欢翠鸟 ,咋办?”顿时 ,会场哗然 ,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此举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翠鸟》是著名作家菁莽的作品。本文语言朴实 ,文质兼美 ,翠鸟的外形与行动有声有色 ,栩栩如生 ,爱鸟之情溢满全文 ,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达到人文一体的效果。而这种违背常理的思维状态。真的“不可思议”吗?牛顿去观察“苹果落地”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 ,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瓦特去思考蒸汽现象 ,竟带来一次科技革命!如果没有首例想…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中的一个基本矛盾就是有限的学习时间与大量的人类文化知识的巨大冲突。学校的产生某种程度上就是为缓和这样的矛盾,因此学校的教学被赋予了“效率”的要求。但“效率”是否就等同于一遍一遍的知识重现?就等同于机械训练、题海战术了呢?这两日正看一些摄影的书,发现有一本极为独特,它不像别的书,一开始就介绍具体而琐碎的成像知识,而是先给你讲摄影追求的是什么,一幅好照片有什么基本特征。寥寥数语,就将摄影的精华思想跃然纸上。当然,操作技术也是重要的,可是没有这些灵魂的东西,你怎么去把握技术,去处理变化无穷的情境呢?不了解其终极意义,又怎么知道要追求什么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效率来自思想的动力,来自意义的感悟。教学也是这样。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们的学科知识不得不被分成条块,变成细小的局部。学生的成长确实也是依靠这样的小步骤一点点积累的。但是,不清楚每一个小步骤在学科思想长河中的位置,不了解它们在主要领域里的意义,任凭教师如何重复讲解,学生如何苦苦训练,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把教学浸放在思想与意义的长河中,就是要还被误解的“效率”一个正身,让那些应该为学生所吮吸的思想与意义充分地涌流,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