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铂 《海外英语》2012,(21):196-197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解构主义思潮出现于20世纪,根源于当时科学、哲学以及社会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动。其代表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一书集中探究了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此书是德里达对正统的形而上学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观点的一种解构,目的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尽力地"拯救"马克思主义。该文通过对德里达这部著作的分析,对解构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做出阐释,并试着将其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作为其最有价值的部分,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理论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是其批判思想存在的根源,这种批判精神有别于其他以往哲学大多局限在理论和抽象的概念之中,它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密切关联,其本身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从现实层面上看,它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在批判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同时,解构了福山形而上学历史观中的两种因素——来自黑格尔-科耶夫的基督教-资本主义模式和来自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模式。德里达提出了解构的历史观,和共产主义作为"非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性"的即将来临却永无在场。该文试图分析德里达提出"解构的历史观"的逻辑进路和理论旨归,并讨论它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幽灵》是20世纪90年代德里达发表的一部重要作,其中“弘扬”了某种马克思精神,并对资本主义终结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的幽灵》并不标志着德里达真正地走向了马克思,也不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已走向现代之后,它是解构主义在政治学维度上的进一步展开和充实。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对马克思遗产当代解读的重要文本体现。德里达对马克思遗产的当代解读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马克思遗产作为"幽灵学"的对象,作为已经过去的遗产,是一种文本性的资源,它是一种"不在场的幽灵的在场";二是德里达注重揭示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所存在的异质性因素,以此来论证马克思幽灵的复数形式,反对对马克思的幽灵做一元化的解读,主张多元化地解读;三是德里达还反对先验、大一统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元叙事和宏大叙事,主张无底板的差异化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当西方世界沉浸于一片反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时,德里达挺身而出,发表了《马克思的幽灵》,极力为马克思辩护。在对他的非凡勇气和胆略赞叹之余,我们仔细阅读解析他的文章就会发现,德里达为马克思辩护的真正意图并非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而是借之来阐释和宣扬他的解构主义政治观——幽灵学。  相似文献   

7.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幽灵》写作是德里达借以当代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反思的历史契机,进行一次解构学推销的教化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德里达的涉猎之物,不过是解构学戏台的道具罢了。  相似文献   

9.
比利·摩根来学校的办公室找我时,我刚在我的MSN上挂上一个新的签名:艾里斯·琼斯——数字侦探,可以解决你所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指导工人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首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革命无产者的立场,借用反动政府和反动统治阶级谩骂共产主义的罪名的用语。用语“幽灵”充分反映了当时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与旧欧洲延续下来的“神圣同盟”——各国反动势力展开不懈斗争的严峻复杂形势。《共产党宣言》引言中“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这些充满诗意的奇妙的修辞语句,文笔犀利,思想深邃,风格独特,激情似火,使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极大鼓舞,是对反动政府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大讽刺和有力打击。同时,马克思的幽灵理论对现代人类文明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炎炎盛夏时节,记者瑞森一家难耐多伦多市的酷热,辗转赶往加拿大北部的希登山区去消暑度假。那里气候凉爽宜人,景色幽雅别致。瑞森携妻子、女儿来到这里后,兴奋不已。他们兴致勃勃地拍照留念,大口呼吸着森林中释放出的新鲜氧气,感到惬意极了。  相似文献   

12.
走出黑屋,又踏人另一房间。精灵豆将大拇指放在门口一扫描仪器上,随着一声“主人您好”.门自动打开,灯也随即亮起,无线信号电视机自动打开电源.伸展开两根电线自动搜索并调整到新闻频道开始播报新闻。“主人您好,  相似文献   

13.
《红领巾》2014,(6):28-30
大家也许都听过UFO、USO,你一定纳闷儿,这怎么又出来个URO呢?这东西到底是何方神圣?  相似文献   

14.
马东开发出一款与人聊天的软件,你问一句,它回答一句,真实程度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让你感到对方就是一个真人。之所以设计这款软件,马东是想要了解在面对冰冷的机器时,人们会不会袒露他们心底最真诚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性论以"人性的社会"为价值指引,具有具体性、历史性、实践性等独特的理论品质,其超越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之处在于,它从本质上把人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产物和表现,把工人群众"非人性"的生活状况的变革诉诸于全部目的在于消灭私有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建立共产主义这一"人性的社会"。由此,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达到了具体人性的认识高度,认为人性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劳动、需要等"人的一般本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具体展开和深化,并最终体现为历史地变化了的和实际地发展着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寻找人的确定性本质一直是哲学努力的方向。马克思确指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只提供了理解人的体系“在其现实性上”探寻人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论。人的本质只能是“获得的”,必须从“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人的本质不能“直观”,只能通过反思的形式去把握。  相似文献   

17.
“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立足于“世界历史”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广阔的新视野、新方法,分析研究处在“世界历史”下的中国国情,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第一次科学和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是目前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两个基本概念,然而有些学者由于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本质特性含混不清,往往造成对这两个概念的误读和误用。因此,科学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辨别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传承“马克思理论”的本真思想,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回归“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的人民本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欧洲东部和俄罗斯,最为奇特的神秘现象之一就是“幽灵”火车之谜。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关于“幽灵”炎车的报道,怪诞的“鬼火车”事件曾在俄罗斯的一些报纸媒体上多次被报道,莫斯科大学的科学家也曾对“幽灵”火车现象进行过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10年前,本刊曾刊发过关于“幽灵船”和“幽灵列车”之谜的文章,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最近一段时间,国外媒体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所谓“幽灵飞机”的报道。这些个“幽灵飞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