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新中国成立以来整本书阅读不在语文教育课程框架内,2000年以后,儿童阅读蓬勃开展,把儿童文学引进小学语文教学。或许有人问:在孩子读了大量的一篇一篇的文章后,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让学生读"整本书"呢?整本书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一、为什么要开展儿童整本书阅读  相似文献   

2.
张阿芳 《甘肃教育》2020,(6):109-109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有着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的书,已经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博览群书,深研精读,不仅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也是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今天,重提"整本书阅读",既是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一种语文教育"回归",又是对新形势下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再认识。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提到"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  相似文献   

4.
1941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文章作辅佐”,这是叶老先生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更是置于首位。可见,整本书阅读教学已逐渐成为如今的教学趋势,本文将着眼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正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构建学习任务群的一个重要方面。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系统的活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目标明确,策略得当,即要围绕明确的目标开展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呢?我就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任务及策略作出了研究。一、高中生语文阅读现状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这里的书不是  相似文献   

6.
<正>开学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没有学习京版语文教材,一直在做一件事—共读《海底两万里》。现在,整个小学语文界在提倡整本书共读,其实,整本书共读已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要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明确提出要读整本  相似文献   

7.
“读整本书”的概念来源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1941年, 叶圣陶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 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短 章做辅佐”的主张“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单篇短文阅读,教 师必须先“梳理”全书,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纲”,才能让学 生以宏观的视野进行微观的阅读’从而给学生有质量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正>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在语文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老先生就指出:"现在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①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关于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实践案例甚少。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写的《小王子》是20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阅读率仅次于《圣经》,故以《小王子》为例,谈谈整本  相似文献   

9.
<正>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叶圣陶先生就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2022年版课标用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呈现课程内容,使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从课外走向课内,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这必然使语文教学发生新的变革,也为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整本书阅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语言场域,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老师开始倡导"整本书阅读",因为它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和学生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篇章阅读的短板的补充。整本书阅读要读经典,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要把阅读与习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正>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阅读整本书,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观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吕梁 《教育》2024,(2):64-66
<正>一、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语文核心素养,是在“双新”背景下提出来的语文学习要求,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主要采用的是教材解读的模式,单篇为主,很少进行课外整本书阅读。早在1942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就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相似文献   

13.
整本书的阅读在我国教育史上早已存在,"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叶圣陶先生早在1941年就已明确提出[1],但直到近几年,才成为语文教育领域的热点概念。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读整本的书",2016年开始使用的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特别设置"名著导读"(也是引导整本书阅读)板块,每册书中推荐2部名著要求阅读,另外推荐4部名著供师生自主选择阅读。  相似文献   

14.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中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1941年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文作辅佐"这一重要思想。由此可见,教会学生阅读整本书,已是阅读碎片化社会迫在眉睫的大事。  相似文献   

15.
<正>阅读近年来关于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案例,我们发现偏重思维、审美和文化角度的梳理和辨析,成为一种时尚。固然,这样的梳理和辨析是必要的,也能体现对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把握。但是,如果仅仅止于或者把重心置于这样的梳理和辨析上,而没有或者很少相应的体现整本书阅读的语用活动创设,就很可能滑向非语文,因为其他文史类课程也有梳理和辨析的能力要求。笔者以为,整本书阅读指导,还得坚守语用教学这个根本。从语用教学的视角,设计整本书阅读的语文活动。首先要说语用和语用教学。曹明海认为"语用  相似文献   

16.
整本书阅读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密不可分,首先,在我国古代所采用的启蒙读物就是一整本书,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对我国的社会和文化传承都有深远的影响,老师都是通过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文化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将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进行对比,分析了整本书阅读的优势,比如扩充学生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普遍认为:中学国文教育不应该局限在选文上,教师假如只针对选文教学,对学生的益处很小。  相似文献   

17.
<正>从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到今天《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已然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相关的重头戏。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完善中华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学习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鉴赏文学作品。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都比较清晰,涉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当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灵活使用阅读技巧,促进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名著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一种形式。"整本书阅读"成为新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名著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平台,积极探讨指导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也占有大量的课时,阅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以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帮助。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整本书阅读",并实施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立足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并且提出了几点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整本书阅读"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要的学习任务群,占据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学分的八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叶圣陶先生曾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中明确提出了"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教学主张。[1]"建构"的观念最早由皮亚杰和布鲁纳提出,经维果茨基的传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经验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