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马路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但你听说过"中国式过马路"吗?近来,"中国式过马路"这一话题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随即又涌现许多形形色色的"中国式××"。先来说说"中国式过马路"吧。"中国式过马路"——原系网民对行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  相似文献   

2.
写作三味     
<正>"三味"这个词,来自鲁迅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则认为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相似文献   

3.
现代五谷     
周青梅 《生物学教学》2012,37(12):79+82
说一个人懒时,会想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也是关于"五谷"一词最早的史料记载,出自《论语·微子》,"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而"五谷"究竟指什么,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另一种说法是麻、黍、稷、麦、菽。很显然,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稻和麦都是大家熟知的,也是我国多数人的主食;而稷和黍,其实都是禾本科稷属的植物;这里的麻指的是大麻,古时人们用大麻子榨油食用;菽是古时的称法,其实就是大豆。随着社会经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悼亡,顾名思义,就是哀悼亡者。从现代汉语的角度乍一看,"悼亡"一词似乎是个很普通的词儿,就是"悼念"、"哀悼"、"追悼"的意思——但是,任何一种语文都有它的特殊性,"悼亡"这个词恰恰就是很特殊的一个汉语词语。也就是说,它在表示"悼念"、"哀悼"和"追悼"一类意思的时候,是有特定对象的。  相似文献   

5.
<正>"蛛丝马迹"是一个常用成语。多数人认为"马"就是马牛羊的"马",所谓"马迹"就是"马蹄痕迹"。连《汉语大词典》也将"蛛丝马迹"释为"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蛛丝"确实细微不易被发现,可是马呢?马可是庞然大物,它留下的蹄痕相对而言要明显得多,称不上"隐约、依稀",很难和"蛛丝"相提并论。那么,"蛛丝马迹"的"马"究竟是什么"马"呢?笔者认为应该是一种叫灶马的昆虫。灶马的学名叫"突灶螽",属于直翅目蟋螽科。此昆虫一年四季都可以见  相似文献   

6.
也释"胡琴琵琶与羌笛"--兼与胥洪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历来注家都认为此句包括三种乐器,而胥洪泉同志最近撰文认为唐代"胡琴就是琵琶",该句只有两种乐器,即"琵琶"和"羌笛".本文通过剖析胥文论证过程的自相矛盾,考释唐代"胡琴"一词的真正含义,并联系岑参原诗的具体语境等方法证明"胡琴"不仅是乐器,甚至可能包括几种胡人乐器,从而纠驳了胥文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7.
"白马是马",这话对吗? "白马非马",这话对吗? 因为白马与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说"白马是马"就有问题了. 因为白马是马的一种,既然是马的一种,所以说"白马非马"也有毛病了. 这样,"白马是马"和"白马不是马"都有毛病了,怎么说都有毛病了.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教师、课堂和教材"三中心"被认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传统教育"三中心"的出现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三中心"这种说法最初起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对建国至"文革"期间十七年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其次,"文革"结束后,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大论战的背景下,反传统教育者套用"三中心"一词来概括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三中心"的身份从十七年教学工作的实践特征,转变成了传统教育学派的理论特征。在对传统教育客观评判的今天,尽管"三中心"这种说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传统教育的理论倾向,但为了减少传统教育思想被误读的风险,我们还是应该谨慎使用"三中心"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9.
丁满 《新作文》2013,(12):19-20
最近把"夜不能寐"都献给了女性文学。其中有重读的,有新读的。不管怎样,从林白读到虹影,一个感受越来越强烈,那就是女性的××意识。这个××处可以填的词语很多,比如隐忍,比如苦难,比如奉献。总之在一个男权社会中,××与美好无关。我自觉女性生来就带着一种奴性,尤其是中国女性。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按照荣格的说法,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有一个说法深入人心,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原本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既经不起推敲,也很难通过实践检验,但很多家长都自觉不自觉相信并践行了。时过境迁,当我们听到,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先生说,"‘不要输在起跑线’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事的宣传  相似文献   

11.
天意     
许多人都把命运与天意混为一谈,认为命运就是天意,天意也只不过是命运的另一种说法。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中国文字中的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不同的意思。天意,解释便知,就是上天安排的事情的意义,通俗一些,就是人所遇到的事情可能都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人人熟知的掌故,对于"五斗米"的意义前人共有三种解释陶渊明的俸禄,督邮的俸禄,江州刺史五斗米道徒王凝之.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都值得商榷,"五斗米"的真正意义应该是陶渊明种植在公田里的尚未收割的秫米.  相似文献   

13.
历来论者都认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抒发的是革命豪情,体现的是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包括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也沿用了这一传统说法:"不仅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体现了主宰山河的壮志。"还称诗人的情感是激越的,"词的情调是慷慨激昂,风格是豪迈爽朗"(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唐宋诗词中,"春衫"多用来表示男性着装,尤其是青年男性的着装,也有用春衫直接指代男主人公的。春衫作为男性着装的说法,是唐宋诗词约定俗成的用词习惯,尤其是唐、北宋以及南宋前期,几乎成为男性着装的专用词语;直到南宋中晚期,才有极少数作为女性着装的说法,这种说法,应该是男性着装说法的后期演化用法。而"红袖"常被用来指代女性。用女性特征极强的红色作为修饰语,来描写女性衣袖,甚至直接指代女性,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还是用唐圭璋"春衫纵马,红袖相招"来概括最为精当,这"纵马"的"春衫"在《生查子·元夕》词里,只能由欧阳修来充当了。换句话说,"泪满春衫袖"的只能是"春衫"欧阳修,而非"红袖"朱淑真。  相似文献   

15.
行文中记叙人物对话的格式有三种:(一)××说:"……,……。"(二)"……,……。"××说。(三)"……,"××说,"……。"有几点需要说明:一、"说"字后面的标点符号(冒号、句号或逗号)因所说内容的位置的不同而有区别,必须按上面的格式使用,不得变更,尤其是第三种格式中有人在"说"的后面往往不恰当  相似文献   

16.
字源解说马,甲骨文■是长脸、大眼、鬃毛飞扬、长尾有蹄的动物形象。有的甲骨文■用大眼■借代口、眼、耳构成的头部■。造字本义:善跑的力畜。说文解字马马,一种会昂首嘶鸣的动物,勇武无比。因此,"马"字的字形像马头、马鬃、马尾、四足的造型。所有与马相关的字,都采用"马"作偏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合作学习"这个词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少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没有正确的认识,粗浅地认为,只要将学生编成小组进行教学就是"合作学习",但很多时候都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  相似文献   

18.
汉代"代马依北风"说法,对我们认识代地历史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首先,代马是产自代地的良马;其次,代马是北方之马,北方是代马的故乡;再次,随着秦汉时期代地的郡县化以及匈奴崛起的影响,"胡马"逐渐取代"代马"用来指代北方。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一直是个没有引起争论的常识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在政治经济学教材和一些论著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第二种说法,认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新价值的劳动能力本身。还有第三种说法,认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是一种特  相似文献   

20.
不同注家对杜诗中"他日"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在同一首诗中解释也可能完全不同,以至于相反。"他日"一词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有三种基本含义,但是各个含义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到了唐代,"他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将来"——相对于诗人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诗中"他日"一词的含义就是如此,指向杜甫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甫以后一千多年中"他日"一词的用法大体如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