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失田园——读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寻找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心情就和“田园”无关。什么是“田园”?汉语字面的意思是田地和园圃,但不是泛指农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诗意的表达。如果田园寓意农村,就是从城市生活的角度———尤其是从对城市充满无奈和失望的角度———所表达的诗意的农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很诗意?但谁都知道,这是对另一种生活方式失意和逃遁的归隐。然而霍华德并不是想表达诗意或者失意。我想,这是语言,尤其是语言背后的文化造成的误会。因为霍华德最初的设想就是非常“入世”的。1898年10月,霍华德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在他勾绘的三磁铁图中,他非常明确城市与乡村(农村)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城市———乡村磁铁”。城市—乡村(town-country)并不是城市和农村的简单组合,而是“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别看这段描述有些诗意,他对实现城市—乡村的途径能一下抓住要害:“城乡之间的最显著差别可能莫过于使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因为...  相似文献   

2.
韩少功的《月夜》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让人心向往之。文章首先围绕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对《月夜》展开解读,其中,分析艺术特色是从清新隽永的语言、精巧的构思、鲜明的对比修辞手法三方面入手。然后基于课标的学段目标、学生学情,文体价值以及单元编排的要求,提出《月夜》的教学价值为掌握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喧闹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及对平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最后推荐《月夜》编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相似文献   

3.
《月夜》是韩少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学性散文。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充满诗意的月夜,同时不乏哲理思辨性。在开发其教学内容时,笔者提出了"领略月夜魅力,体悟情感与哲思""沉入文本,感受诗意语言"两大解读方向。  相似文献   

4.
湖南儿童文学作家宋庆莲的儿童小说《风来跳支舞》展现出田园诗意地栖居的理想状态。作品的描写、叙事的语言,以及山歌、题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诗意。农耕生活、风俗传统的细致表达,传达了乡土田园的诗意。作者对城市工业科技文明与乡村/乡土田园美好生活矛盾,也通过手机的影响,做了象征化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5.
《极花》通过书写新时期农民胡蝶的人生记忆,展现传统乡村正在当下的凋敝以及村民"进城"与"返乡"的尴尬境遇。胡蝶"进城"与"返乡"的记忆建立在新时期农村进城务工的时代文化语境之下,对于新时期的"农民工"代表胡蝶来说,自我记忆里的乡村与当下生存的城市都不是诗意的栖居地。作家通过对新时期农民工个体记忆的书写,试图探寻重建传统农村集体记忆的可能性,目的是重建诗意的乡土家园,寻找重建乡土伦理秩序可能性,使乡村子民正视当下生存焦虑,积极寻找改变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金刚四拿》是一个关于乡下人"进城"和"归来"的故事。从五四文学开始,"进城"的主题便源源不断地出现。城市的光怪陆离、目迷五色契合了人追新逐异的本性,同时也以篡改击溃乡村经验和风俗道德的现代生活形成了与古老中国完全不同的形态。从沈从文开始,城市与乡村的道德分化便成为不言自明的存在。在路遥那里,城市生活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与他们日后身败名裂的强度恰成正比,但中国的"拉斯  相似文献   

7.
"喊山"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当代作家葛水平的中篇小说《喊山》中,对其进行了"原生态"的演绎。在她的笔下,"喊山"被赋予了多重内涵:或是生存境遇的寄寓;或是诗意情感的坚守;或是朴素生命的诉求。透过它既可以窥探到乡村民间生存的真实镜像,又可以展现作者对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8.
唐君毅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的《人生之体验》,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而又情趣盎然,富有诗意的著作。作者意在讲人生的体验,即"本书重直陈人生理趣",要表达的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与心灵的体验感触。但他采用了文学化的语言,用散文诗的篇章、童话的幻境和四言诗的语体表达他的人生体悟。  相似文献   

9.
《遍地白花》是当代作家刘庆邦创作的众多短篇中的一个,小说以朴实细腻的文笔描绘了一幅古朴美丽的乡村风情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之美的独特体认和对农耕文明的家园回望。作者就像是一个有耐心的画家,他用近乎陌生化的手法将乡村生活中的事件和场景一点点地拆分开来描画出来,引导着人们一点点去探寻去发现,发现存在于小说中更存在于人们心中的遥远的乡村之美与田园之梦,唤醒人们心中久久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相似文献   

10.
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同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编选也显现出弱化乡村的城乡价值取向。以人教版初中《语文》(2009版)(1-6册)中的选文编排为例,对比分析《语文》(2009版)中城市与乡村题材的入选数量、内容设置等,透析《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严重的乡村文化危机,即城市文化对乡村文明形成的严重"挤压",它将导致城市对乡村的征服和乡村对城市的依附。  相似文献   

11.
"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语出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生活教育现代化》一节。陶行知是中国最早使用"现代化"词语的人之一。1925年他和他的同事在《Education The China 1924》中第一次使用"现代化"一词。同年十月,陶行知在《〈新教育评论〉创刊缘起》中涉及到现代生活与现代教育。他说,"这个国家如果是现代的国家,如果是现代世界的一个国家,那么他的教育,便不能不顺应着时代和世界的教育趋势,而随伴着竞进。"1931年1月晓庄学校举行全国乡村教师讨论会,陶行知在会上首次提  相似文献   

12.
"庄户生活"表达了民国山东乡村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在山东广大乡村,"庄户生活"是民众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乡村农耕生活的称谓与表达,是对山东乡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乡土性述描。在山东民众朴实的乡土话语里,一般称农家为"庄户人家",将"下庄户地"作为基本谋生手段,将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空间称之为"庄户地里",而"庄户生活"则典型地表达概括了以乡村区位、农事谋生、土地耕作、农时节律等为核心特征的乡土日常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13.
梁鸿的《梁庄在中国》和《出梁庄记》两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乡土中国的新的视角,"我"是一个身份复杂的归乡者,从"我"的视角中展现了过去与现在的梁庄,"我"的情感牵引着整个叙事框架的构建,表达了深沉的乡愁。从留守梁庄和外出打工的梁庄人的视角,探讨的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及现代文明下"异乡人"的情感呈现。梁庄系列展现了乡村从内到外、从形式到精神不可逆转的崩溃,我们归乡的灵魂将无所寄托。"回到梁庄"成为了对童年、家乡、存在,甚至身份认同的追寻。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专家肖川教授在他的《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中曾写道:"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生命的最高境界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努力。"是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以一颗充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散文界的一个"异类人物",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后工业化社会的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散文以其对"人畜共居"的乡村生活的独特思考,以及诗意化的艺术表达,给了读者全新的"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刘亮程散文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生命的关注。刘亮程的散文描写的都是乡村中最普通的一些场景与事物,它们是作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作者的笔下都具有感情与灵性。他的散文是体验式的,充满着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感悟、理解和对话。第二,对家园的寻找。在刘亮程的笔下,许多事情都发生在一个叫黄沙梁的地方,这个村庄不是一个真实的村庄,而是作家内心艺术化的村庄,是作家的一种生存心境,或者说精神家园。他的写作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与捍卫。第三,风格上的卓然一家。刘亮程的散文与宏大、浮华、人工的"流行文本"保持着距离,标举了一种朴素的美学立场。他用感性、平易而优美的笔调,汲取日常琐碎的细节和情感体验,形成了一种朴素而隽永、平易而丰厚、诚挚而大气的个性风格。从艺术上看,刘亮程的散文缘事联想,缘事抒怀,于"随便"和"散漫"中营造着艺术美感,酝酿出自然丰厚的优美意境。他的作品大量巧用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融情感和哲思于物象之中。语言素淡、明澈,隐忍中藏着大气,朴素中蕴涵哲理,粗粝拙朴却又充满生机。刘亮程的散文为我们所熟悉的有《狗这一辈子》《人畜共居的村庄》《逃跑的马》《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城市牛哞》等。本期我们选载了他的《炊烟是村庄的根》,这篇作品通过对炊烟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无限眷念和浪漫想象。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而我们教师,则应该是"种诗"的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诗意的种子呢?  相似文献   

17.
7月27日晴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城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每个人都会对月亮有一份别样的情怀。然而我对月夜却情有独钟,因为我喜欢月夜,喜欢它的调皮可爱,喜欢它的静谧甜美,更喜欢它的活泼动感。  相似文献   

18.
正晓苏一向擅长书写乡村题材,而且是与当下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乡村生态学与伦理学。他的"油菜坡"已经成了当代文学中一个显著的文学地理坐标。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依然保留着乡村生活的原貌:开荒、耕地、种田,但同时又多了与"外界"进行连接的通道,就是那些逢年过节从城市回来的打工者、外出者、衣锦还乡者。由于人生经历已迥然不同,"离乡者"与"未离乡者"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正>《诗经·卫风·氓》的确是一首绝好的诗:形象至美,诗意至纯。《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情感故事。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氓》中,男女主人公形象特别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  相似文献   

20.
"我们"是谁?在80后小说家手指的《寻找建新》中,"我们"也是一群来自乡村却打算在城市生存下去的80后年轻人。在小说的叙事时间二零零四年,城市对于"我们"尚是十分陌生的"他者"——城市里最普遍的出租车、电梯、抽水马桶都会使"我们"感到手足无措,更不用说装修豪华的大商场、名牌专卖店、麦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