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智哲学认为语言认知的基础是心智的认知。语言的使用总是直接体现意向性,近义介词的区分可以在意向态度上寻求解释。感受质是心理状态的经验属性,说话人和听话人分享相同的感受质,为近义介词的语义区分提供另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2.
语法化离不开"人"这一主体,是"心智"的心理属性或事态特征的体现,受到心理机制的影响和制约。语法化是某一语言表达式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映射过程,受主体意向性和心物随附性的制约。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体现了主体的心理属性;心物随附性体现了主体的身体属性。语法化是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尝试从心智哲学视角,对语法化的生成机制进行描述,揭示语法化产生过程中人的心智活动,为语法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心智哲学与语言哲学的交汇之处。成语语义结构的形成是一种意识活动,意向性是形成的开端和必要条件,能够有效解释语义结构的多面性。意向性的改变必然使意识活动中的意向内容发生变化,意向内容的变化来源于意识活动的内容或内容的语言表达式的改变。汉语成语的语义结构的多面性是形成过程中意向性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心智哲学的视角探究隐喻生成丰富性的心智过程。初步观察得出:认知主体对事物或状态的物理属性进行意向定位,其选择的意向内容进入到心智活动后,受意向态度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属性,经过联想,认知主体会产生不同的隐喻用例事件。这个过程体现了心理随附性和认知主体的意向自主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外延内涵传承的过程正是这样一种心智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心智哲学意向性角度看,隐喻从意向性开始,意向性是诗歌隐喻的灵魂。译者主体性在诗歌隐喻翻译中是必要且合理的。基于心智的意向性为诗歌隐喻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哲学视角,必将促进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元思考。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概念系统。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经归纳的反映事物本质的隐喻表达方式。这些隐喻概念构成了我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基础,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隐喻概念具有系统性和突显性的特征。隐喻概念还受到民族文化和社会认知的影响,体现出民族的道德、价值等概念和特征。因此隐喻概念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特殊性,折射出特定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具有隐喻性,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以一个概念去理解或表达另一个概念。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著作颇丰的翻译家,庞德提出的绝对暗喻概念体现了隐喻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概念隐喻理论说明隐喻翻译的成功要取决于译文读者的思维能力,译文是译者与译文读者在思维能力上的融合。庞德的翻译以创造性翻译著称,却在多数译文中忠实地还原了原文隐喻的思维过程。本文从隐喻体现思维的角度分析庞德的绝对暗喻,展开隐喻翻译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英汉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英汉语在"喜、怒、哀、惧"的概念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并从认知和文化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英汉语中共通的概念隐喻都源于身体体验,而英汉概念隐喻存在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的差异性造成的,并从地理位置、文化价值、哲学观和医学观等方面对这些差异作出了阐释,提出促进跨文化隐喻理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汉语成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智哲学的视角来审视,成语的心理属性来自于物理属性,即将物理属性在感受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涌现为心理属性.整个过程都是在意向性的统制下进行的.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之间不同于一般的因果关系,心理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心理属性由物理属性决定,但又有其自主性,心理属性对物理属性具有下向因果力.使用成语在特定的情景下对某一事件作出与语境一致的表征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是物理属性涌现为心理属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王芳 《海外英语》2022,(16):38-39+51
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抽象思维方式。隐喻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即从源语语篇到目的语语篇的映射和解码过程。该文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以口语交际对话中的中英译文为语料,借助概念隐喻的认知映射功能,对生活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认知解读和翻译分析后,发现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要采用直译法、意译法、转换喻体三种翻译策略。通过对翻译策略的解读,让学习者对西方文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隐喻的认知本质、情感隐喻的认知共性以及概念隐喻翻译的基础上,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讨了情感隐喻翻译的问题,提出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把握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通过映射的方式来实现英汉文化的认知对等,从而帮助隐喻翻译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对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为出发点,简单介绍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并通过对中英文中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应用的异同来加深对这些理论内涵的理解。希望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帮助。  相似文献   

13.
1.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 1.1概念隐喻理论的定义 概念隐喻理论隶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是指人们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域上,以助于对后者的理解。前者被称之为始源域,后者被称之为目标域。  相似文献   

14.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使用,更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语用定义是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的一种语用现象,是人们无意识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从概念隐喻视角,通过实例文本对比概念隐喻与语用定义的特征,发现语用定义的形成与概念隐喻有着类同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蔡有恒 《文教资料》2010,(35):41-43
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的角度对语义的构建过程提出新的阐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篇分析。本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新闻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解释新闻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揭示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应用力,以为新闻隐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概念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将概念隐喻运用于外语词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及表达机制。把概念隐喻引入词汇教学就是把词汇看做是目的语概念系统的体现方式,通过词汇教学帮助外语学习者建立起目的语的概念系统,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流利地表达思想,进行交流,达到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概念隐喻理论,以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为文本,对余光中乡愁诗的隐喻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尝试把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现代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中,以检验概念隐喻理论在实践中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本质为何?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两千多年前,它随着艺术活动的诞生而诞生;两千多年后,它仍随着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古今中外的艺术家、理论家们总结出许多关于艺术的定义,但如今回顾起来,似乎很难有完全令人满意的概念,尽管各科理论总在一定程度上或某个侧面,揭示了艺术的本质。 有关艺术的概念,决定于艺术活动本身的性质。艺术是一种精神创造,因此具备精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两个学派对概念隐喻的微观研究以及它们的源头语法及认知隐喻进行功能和机制上的对比,认为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是互相补充说明的关系.而语法隐喻理论又进一步提示了隐喻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对英汉中动构式意义进行一番新的探讨。研究表明,英汉中动构式意义的特点是"凸显受事"但又"隐含施事"。其意义发端于突显受事属性的意向性,心理属性对物理属性既依赖又独立的随附性是实现该意向的动因,涌现过程是实现该意向的途径。"凸显受事"与"隐含施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