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生存论的还原法"直面文本,正读《水浒传》,分析作品中呈现的梁山队伍成为一个强大的武装力量之后的一系列行动,目的皆非反贪官。这一切皆源于作者写作本书的主旨:失落与救赎。"失落"即梁山队伍采用"报仇+抢劫+拉人"的典型战斗模式攻城略地,抢劫钱粮;"救赎"即全书从第七十二回开始转入对招安过程的描写,招安是救赎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
疯癫是西方哲学家用来批判黑暗社会以及黑暗势力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哈姆雷特》作为英国最为著名的文学名著,通过人文主义的思想,揭露了黑暗社会丑陋的一面,让人们意识到社会中所存在的正义感。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疯癫是理性的、是对人性的思考、是自我救赎。全文对哈姆雷特的疯癫进行详细解读,阐述了这一特殊时期疯癫的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3.
索尔·贝娄笔下的芝加哥和纽约代表着二战之后美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小说中物质与精神、城市与乡村、现实与理想和他者取向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对立反映了贝娄对后工业社会城市文化的批判和贝娄的"双重意识",折射出贝娄超验人性的诉求及其思想的矛盾性。文章指出,贝娄作品重在呈现人物的思想意识,但贝娄将人物的心理投射在客观环境,用象征手法通过故事背景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营造氛围,使外部世界描写和人物心理揭示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人性本善的美好信念和对城市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一经发表就广受好评,其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也借此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它通过对主人公阿米尔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示了阿富汗人的真实生存状况和人生困境。胡塞尼运用存在主义思想深入刻画了阿米尔的人物形象与人生经历,表明自由选择的重要性,最后通过阿米尔自我救赎的途径升华了作品的主题。《追风筝的人》所构建的人物关系符合存在主义的思想,社会的动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更为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本文从存在主义角度对《追风筝的人》进行解读,揭示主人公在荒诞的世界中面临的情感磨难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5.
《幻中游》国内不见藏本,现存最早的乾隆本不是《幻中游》的初本。《幻中游》写作的年代略迟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秋容》的年代。小说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作品紧紧地扣住魏忠贤专权这一社会背景来写人物命运的沉浮及其悲欢离合,深刻地揭示了晚明政治窳败、宦官专政的黑暗政治现实。在构思上,小说从“奇”、“幻”入手,以“奇奇幻幻,出人意表”的笔墨来加强批判现实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肖像描写要点]俄国作家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就是说,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往往反映着这个人物的社会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思想修养,乃至这个人物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等等。所以,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以形传神",揭示出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从揭示《水浒传》的主旨出发,提出以"生存论的还原法"直面文本,正读《水浒传》。从三个角度分析《水浒传》的主旨:梁山队伍的斗争不是农民起义;梁山队伍的斗争革命性不强;梁山队伍"替天行道"口号的作用是抬高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与正义性。  相似文献   

8.
张金玲 《台州学院学报》2011,33(1):67-70,80
《送冰的人来了》是奥尼尔晚期剧本中寓意最深刻、内涵最丰富的戏剧之一。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有关美利坚民族生存的寓言,剧中人物正是一代美国人民的普遍反映,他们经历了"美国梦"的追逐——信仰失落——等待重生——自我救赎的精神历程与生存状态。奥尼尔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作品超越了自身早中期悲剧的深度和力度,从而具有持久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余术云 《考试周刊》2015,(24):22-23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是一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物的人文主义作家。短篇小说集《飙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以"城市边缘人"为切入点,围绕城市边缘人的界定、城市边缘人的生存背景和存在方式、城市边缘人的自我救赎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探究现代都市中这一类人的生存境遇,引起大家对现代社会中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的更多关注,进而发掘出勒克莱齐奥作品的思想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殖民政治和社会文化为背景,劳伦斯·达雷尔在其自传体小说《恋人们的吹笛手》中揭示了"帝国之子"沃尔什有"家"难回的经济、种族与文化原因。与从被殖民"他者"的视角出发对殖民政治的伦理批判不同,达雷尔从对英国底层殖民者后代沃尔什的英国"家园"情节与文化焦虑的描写入手,实现了对帝国辉煌之主流话语的政治伦理批判。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揭示了当时爱尔兰政治腐败、宗教信仰缺失、道德受到侵犯等问题,小说主旨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涣散为目的,小说中采用了现代文化的技巧表  相似文献   

12.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构成了一个隐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主人公玛蒂尔德从自欺走向自我救赎,但救赎却是以荒诞结束。小说向我们揭示了"人之存在"往往与荒谬相伴这一命题,这与人不再"是其所是"的生命状态密切相关,如此,人不可避免地陷入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圈套中。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充分发挥文学的批判价值和启迪的功能,他深入地分析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吃人的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鲁迅的文学作品独特、丰富的民族寓言是其文化政治革命的集中写照,在审美的基础承担着历史——文化政治使命。鲁迅作品中乌托邦结局的预设是其希望所在,同时也是一种暗示,它预示了在黑暗的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可塑的未来,在绝望中仍然渴望审美超越和救赎。  相似文献   

14.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中描写了两类人物形象:"被欺凌与被损害的"和"恶的强者"。第一类人物生活在社会底层,安于守己,却整日受着来自"恶的强者"的压迫;第二类人物在社会中享有特权,可以主宰他人的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塑造这两类人物形象,试图寻找处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出路,批判了当时流行于社会的"拿破仑主义",最终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宗教救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五四遗事》中作者带有隐喻的装扮描写以及对次要人物的深刻讽刺尤为独到。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新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以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一些扭曲了的社会现实、畸变了的灵魂的深刻批判是《五四遗事》最值得探究的内涵之一。《五四遗事》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五四"以后中国一种"似醒非醒、半中半西"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坟亲》讲述了一个从辛亥革命前期到抗战结束长达四十余年的人生故事,对旧社会中最悲惨的一类人——坟亲的苦难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的旧中国底层民众的的血泪史,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对于反映黑暗社会中底层苦难的主题也是一种深化。小说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同时,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双视角"和诗性化的叙述与描写显示出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黄孟文的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新加坡商业社会的现实中迷失了自我,他们是被异化和市场化了的。对黄孟文代表性的小说进行人物心理分析,发现现代人在商业社会中失去自我、被异化以及市场化而不自知的生存状态。黄孟文的小说不仅深刻揭露了新加坡社会某种类型人物的无根的生活,并且内含着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批判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前期创造社小说的表现主义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期创造社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对郁达夫、成仿吾、郭沫若等人影响颇深。他们的小说通过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描写,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本真存在;同时把人表现自我的品性特征以情绪化的色彩最大限度地挥洒出来。前期创造社小说将自我失落与主体解放相交织,构建出张扬自我的表现主义篇章。  相似文献   

19.
曹禺剧作中多姿多彩的人物出走描写体现出剧作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意义表现在:一、揭示了封建家庭和社会的肮脏丑恶和因后继无人而自行消亡的历史命运;二、批判了封建文化的无价值并把希望寄托于青年妇女;三、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对光明前途的追求。本文认为,前两方面超过了以往作品,是曹禺的独特思想贡献,后一方面是研究曹禺思想发展的材料。因而曹禺剧作的人物出走描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笔下悲剧人物的性格、命运是悲剧性的,其悲剧的产生是由人物性格、命运乃至社会的残缺酿成的。人的灵魂的被束缚、主体精神的失落与社会现实之残缺面,主导了人物的残缺悲剧。体现了作家对人的生存方式、生存价值的探求、对社会存在方式、价值及历史文化心理的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