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日寻常     
正长居南方,时日不断过往却浑然无觉,这和眼中景致没有什么变化有关,春日冬日大抵色泽相近。四宝堂主人送了一册笺谱,上好的宣纸上,印着淡淡的汉画像,歌舞、出行、拜谒、欢宴等等人间场景,亦有西王母、东王公,羽人瑞兽充满的神仙世界,一笺一图,莫有同者。每一个清晨,我以文言文作一短章,以小楷书之,此时神清气爽,随意为之,并不费力,觉得优雅之至。这一叠厚厚的笺谱日渐消瘦,薄下来,最后一张不存了,是时日消耗了它。或者说,一个人从这叠汉画像的笺谱中,看到了时日是如何行走的,每一张的洁白,而今写  相似文献   

2.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存明教授的《汉画像的象征世界》一书,对汉画像的象征意义作了深入的挖掘。本书通过对汉画像之象征意义全面系统的文化阐释,展示了汉画像象征意义的丰富世界,将汉画像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这也是古代文化象征意义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汉画像是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珍贵的艺术遗产。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及墓室图像、祠堂画像、棺椁画像等在内的大量的汉画像,以其丰富的象征形式,表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时代精神。由于汉画像是以图像或抽象符号的形式存在,其意义是以象征的方式展现的…  相似文献   

3.
<正>众所周知,以画像砖石为代表的汉画像艺术,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汉代人生产、生活的多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的哲学观、社会意识等,可谓无所不包。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言:"这些石刻画像(指汉画像石)假如把它们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汉画像中日月图像的解读,分析了汉画像中日月崇拜的世俗性功利性特征.汉画中的日月崇拜是原始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延续,又和汉代阴阳五行思想相结合,寄寓了汉代人对永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写意,是我国自唐宋元三代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画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特征.汉画像的写意性,则源于先秦时期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表现出含蓄、内敛的倾向;在艺术上,以最简洁的绘画语言,刻画出物象的形神,追求质朴之美.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汉画像的具体艺术手段与特色为:第一,线为汉画像最主要的表现手段,线条洗练且每一条线都充满了生命力;第二,汉画像重形似,更注重神似;这也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和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提供了准备和依据;第三,运用现实和想象、写实与夸张相统一的手法,使写实的汉画蕴含着且鲜明地表现出其写意性;第四,造型准确生动,形象概括、粗犷.以少胜多,虚实相生.汉画像的写意性,对我国后来的美术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中的半人半兽形象体现了汉代人的天人合一与阴阳调合的美学观和自然观,是身体话语的外在呈现,体现了汉代"以丑为美"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7.
有汉一代,上至皇戚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执著地追求成仙,升仙之风一时繁荣。汉画像中,升仙题材有很大的比重。其思想的渊源在物质基础、社会环境、理论来源方面得到了保证.其对汉画像题材充实在描绘仙界情境、表达升仙愿望、想像成仙美好、表现仙人逍遥得到了真切生动、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中有许多以英雄神话为主题的图像,以不同的叙事模式描绘出多彩的英雄世界,隐喻着汉代人对于英雄的信仰。试从汉画像图像叙事对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处理方法入手,分析其英雄神话图像不同叙事模式中的表现手法,从而探寻汉画像英雄神话图像所创设出空间的独特文化意义,进而建构出汉代人英雄崇拜的独特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中,汉代舞蹈以其飘逸、清灵、夸张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汉代舞蹈的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从汉代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舞蹈形态入手,通过对舞蹈形象的直观感受进行分析,并从分类、形式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汉画像舞蹈进行解读,最终以南阳汉画像舞蹈的价值与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运用对汉画像舞蹈进行延伸、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汉代儒学的思想是汉代人死亡观和丧葬风俗形成的重要原因,汉代儒学厚葬之风与形而上的观念对汉画像中舞蹈图像的构成具有重要影响,汉画像舞蹈图像在功能、观念与舞美三者之间与汉代儒学思想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古典版画书籍中,有一种笺谱,它是将书信往还所用的信笺汇编成册。由于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用信笺是用滲水的宣纸类作为材料,上面印有较淡的单色或彩色的名家字画小品,笺纸本身就是版画艺术。汇编成谱,就成为供人欣赏的艺术书刊了。明清之际,这种笺谱就有《梦轩变古笺》、《七十二侯筏》、《十竹斋笺谱》、《殷氏笺谱》、《聋道人百花诗笺》等等。它们大都绘、刻、印具精,除了供案头珍玩外,还可为初学绘画者临摹之用。《十竹斋笺谱》四卷,是明弘光元年,海阳(休宁)人胡正言,寄寓金陵,在南京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一生不遗余力地搜集武氏祠等汉画像.借以保存传统文化并为木刻青年提供艺术借鉴.武氏祠等汉画像对鲁迅的创作和文学史的写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小说的形象塑造与故事情节受益于汉画像,其杂文的论据及其所表现的汉唐精神来源于汉画像,其文学史对汉代思想文化的精确把握得益于汉画像,甚至其钟爱的猫头鹰图案也来自于对汉画像的模仿.汉画像成就了鲁迅的创作和文学史的写作.  相似文献   

13.
从“诗可以兴”回归到“兴”在宗教祭祀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从“诗之兴”向“思之兴”延伸的路线。借助于“兴”这个概念,可以从原始的巫术祭祀文化中剥离出乐舞仪式时空中迷醉的状态,这是远古遗留而来的诗性力量。汉代,这种诗性力量又有其独特性。在汉乐府《郊祀歌》与汉画像互文性的阐释中,通过生死之境的构筑,汉代开拓出独特的诗性空间,它存在于汉乐府诗歌的兴发之中,也印证在汉画像的视觉叙述中。通过这种阐释,可以看到汉代鼓舞乐可以养兴,宴飨饮酒可以养兴,祥禽异兽也可以养兴,这种兴发的状态是为了突破汉代个体生命的有限,而向外去寻找仙境的虚幻,借助于生命总体的永恒性来突破现实的桎梏,彰显汉代人独特的诗性力量,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超神御魔的大汉浪漫。  相似文献   

14.
朱存明教授新著《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于2011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作者继《汉画像的象征世界》与《图像生存——汉画像田野考察散论》之后又一部学术著作。首先,该著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广阔视野。这本书是在考古学与文化学大力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春秋以后的青铜器上,出现了许多图像内容。在一些日常生活用具如壶、鉴、杯等上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或针刻、或雕铸、或嵌错,图像一般是带状分层展开,以宴乐、攻战、采桑、戈射等内容为多。有的资料称之为画像纹,有的资料称之为燕乐狩猎纹,也有的称之为攻战纹,为叙述方便,我们姑且统称之为宴乐桑猎画像。郭沫假在谈到这一风尚时说:“有镶嵌错金之出现,有羽人飞兽之跃进,附丽于器物之动物,多用写实而呈生动之气韵。”这些写实性很强的青铜画像,不啻为我国古代青铜器  相似文献   

16.
诗性空间是人类运用想象力开拓的基于现实空间又超越现实的一个空间。汉代的诗性空间是用集体性的想象力去构筑的独特空间,在汉乐府与汉画像的图文关系中得以体现。汉乐府以生映照着死,汉画像以死反映生。前者以"生存"来反映现世,寄托来世;而后者则以汉代人幻想的理想世界图像呈现,过去与现世的生活贯穿其中。诗性空间即在"存在"之中,在无限接近自由的那个点得以实现。把汉乐府歌诗与汉画像的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在一个大文化领域中更好地探讨汉代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赵一平 《文教资料》2009,(34):77-78
在汉画像的一部分天象图中.兔子作为阴的象征出现在月亮里。本文从神话原型、时代文化、古人阴阳观几个方面阐释了汉画像中月亮和兔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汉砖石画像中的伏羲女娲,在汉代作为始祖神被信仰崇拜,而其背景神像则是远古初民的走婚者,先女性,后男性,再后为西王母、东王公和铺首。蛇身交尾体现了汉代人讲究夫妻关系,包括女子的性高潮和坚贞不渝并强调外婚制。各举日月或胸含日月图像则是日月神的象征,说明伏羲女娲是连接人与天的桥梁,是构成天人合一精神的纽带。伏羲女娲画像是以直观的形象表达抽象的认识,即通过具象思维将阴阳看作是构成整个世界的本原性的东西,并体现在其他画像如二龙交尾、双龙穿璧、双凤穿璧、绶带穿璧上。汉代之后的伏羲女娲画像,由神的特征变为人的特征,由伏羲举日女娲举月而变成伏羲女娲头上绘制日图形、脚下绘制月图形。而其传说,一是吸收了佛教的因素,二是融入并保存、流传在少数民族传说之中。  相似文献   

19.
位于长清孝里镇的孝堂山作为一座小山之所以久负盛名,在知识界主要是因为山上有汉画像石祠,在民间则主要是因为郭巨埋儿的传说。孝堂山石祠画像久负盛名,是举世公认的汉画像艺术的瑰宝。然而郭巨与孝里与孝堂山却是毫无关系,郭巨的故事是被附会到孝堂山上的,更何况郭巨之孝是典型的封建愚孝。由此可见,孝里真正的宝贝是汉画像石祠,而不是庸俗的郭巨传说。  相似文献   

20.
“气”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并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中国汉画像艺术作为文化领域中的一种意识形态表现,自然而然地受到汉代元气论哲学观与灵魂不朽观念的影响.汉画像中大量的云气图,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装饰图像,更是一种生命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