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日本大众传播学会、韩国言论学会联合举办的“2005东北亚传播学国际研讨会”8月26-27日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内举行,53位学者(中方15人、日方17人、韩方21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三国19位学者就东北亚传播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东北亚近现代化的经验共享、影视文化产品的交流与贸易三个话题做了主题发言,与会者就这些话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复旦大学教授童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黄升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涂光晋分别主持了三个话题的讨论。这次会议是继1991年起每年召开一次的原“…  相似文献   

2.
罗青 《现代传播》2005,(5):103-104
由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办,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的“第三届亚洲传媒论坛”和“2005东北亚传播学国际研讨会”,2005年8月26-27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作为亚洲传媒研究的年度盛会,近160位来自不同行业的知名传媒业界人士,分别就“新技术、新媒体、变革中的传媒”和“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除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蒙古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外,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等国家的代表也参加了论坛。面向新技术变革中的传媒IP电视、手机电视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怎样的瓶颈?数字电视…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举国同悲。国难当头,守土有责。湖北日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第一时间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以权威的新闻报道。凸显党报的公信力.发挥出传递真情、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2002年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四校开设传播学本科专业为标志,中国传播学本科教育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面对传播格局的剧烈变革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国传播学教育需要回望更需要前瞻,需要更加明确自己在转型时代的责任、定位与走向. 2012年12月15日,以"转型·发展·责任"为主题的"传播变革与中国传播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来自国内20多所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共论"中国传播学教育与研究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承办.  相似文献   

5.
《出版与印刷》2005,(4):13-14
,.开幕式 时间 开幕式 1月2日上午 9:00~9: 15 主持人:新闻出版总署人事教育司副司长孙文科 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院长陈敬良介绍嘉宾 1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谢爱伟致开幕词 2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许晓鸣致欢迎词 3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薛明扬宣读王选院士的贺信 2.高层论坛 时间 薛明扬 陈敬良 11月2日上午 9:30~12:《X) 每人巧分钟 高层论坛 主持人: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l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 “谈我国新型出版人才的培养” 2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武文祥 “治校兴业人才为先” 3上海理工大学…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信息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代,国际传播的影响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之中,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学术界理应对此予以高度关注。本文试图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梳理2005年中国大陆传播学界的国际传播研究以及论文层面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概况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与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元学科变融的学科属性决定了传播学的专业研究领域和教学必然分两条主线展开:一是以政治学和社会学为核心内容的理论教学课程;二是以传播的实用性为核心内容的技能培训课程.此两条主线实际上反映的是大学传承先进人类思想、培育学生思辨力和批判力、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8.
2010年12月18日至19日,"传播学与认知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非营利性媒介智库泛媒研究院共同主办.会议汇集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营销学、神经经济学和心理学界等多学科的前沿力量,共同围绕传播学与认知科学之间的交流融合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9.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上海理工大学、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举办的2005上海印刷出版技术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05年11月2日~4日在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举行。会议将对国际印刷、出版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为加强中外印刷、出版与传播、新媒体等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为中国印刷、出版技术与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其他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会议也将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携手开创数字化时代的印刷、出版技术与教育的新未来。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第五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于1997年4月21日至25日在杭州大学举行。研讨会收到50多篇学术论文。与会代表围绕主要议题“传播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研讨范围涉及大众传播与社  相似文献   

11.
丁汉青 《青年记者》2006,(23):21-23
《卫报》对英国高校的年度排名历来被学生作为选报学校的必备参考。威斯敏斯特大学2006年在媒介研究、传播和图书馆学科领域内名列第四;2005年在媒介研究领域内名列第六。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系隶属该校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与国内相比,以威斯敏斯特大学为例的英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存在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2.
第三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于1993年5月26日至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共同发起主办的。与会代袭来自全国新闻传播界的教学、科研和实践领域的18个单位,共35人。其中有教授、研究员、高级编辑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等11人,讲师、助理研究员等14人,博士3人。开幕式由厦大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吴伟主持。厦门大学常务副校长郑学檬教授亲临大会致词并介绍了5月初在厦门召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学问题研讨会”,给与会者以启示和鼓舞。厦大新闻传播系主任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10,(6):92-99
2009年12月26日,由中国新闻人网和今传媒杂志社、陕西省传播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传播界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作家和业界的众多嘉宾代表在会上或书面进行了重点发言,这里我们将摘要刊出部分发言,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0月18日—21日,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此次大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共同主办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承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振羽教授特邀为大会研讨作了精彩的评点。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的中国传播研究:创新与发展”。浓郁的时代气息,愈发显出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传播“全球化”研究阔大闳深与国际接轨,进行国际交流,要求我们处在一种全球化视野中来审视中国的传媒事业发展和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5.
贺思萱 《新闻前哨》2022,(14):14-16
弹幕作为观看网络视频的一种即时互动性评论方式走入大众视野。这一新兴的评论方式为观点输出、情绪表达提供渠道,引发受众的普遍共情。本文基于传播学共情理论的视角,以四大名著中的弹幕为例,分别从弹幕的表现风格、语言结构及表达方式、传播场景三个维度,研究弹幕共情现象体现出的独特传播特征。同时,对弹幕在未来新闻传播、市场传播、娱乐应用等行业的创意应用作出预测,探讨弹幕中共情传播的创新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卓有成效的传播学界盛会1999年10月15日,由北京广播学院中加信息传播研究中心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和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面向ZI世纪的传播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这次研讨会旨在交流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走向,加强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推进我国传播学研究和传播学的学科建设。这次会议的主题为“面向周世纪的传播学研究”,研讨范围包括: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当前热点和发展走向,以及美加传播学研究的回顾、理论流派与前沿课题等。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  相似文献   

17.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有着数千年文化交流的历史。汉字、汉籍、汉俗……曾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大陆输往日本列岛。向日本延伸的汉文化与日本古老的本土文化相融会,共同组成了日本文明的根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汉籍成为日本文化的主体典籍,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今存世的日本各种书目文献估计,从公元285年(日应神天皇十六年),第一汉籍《论语》、《千字文》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从中国传往日本的汉籍已多达四千余种,而1911年以后,汉籍东输日  相似文献   

18.
《出版与印刷》2005,(4):I0002-I0003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在11月2日上午举行的高层论坛上作了题为《我国新型出版人才的培养》的演讲。他阐述了中国出版业现状,人才培养等重要问题,指出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人才的需求状况正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化,而当前我国出版人才的基本状况从总体来看,  相似文献   

19.
20.
陆晔 《新闻大学》2000,(1):13-17
在传播学者Tim O’Sullivan,John Hartley,Dan-ny Saunders,Martin Montgornery,John Fiske合著的传播研究领域最为通行的工具书《传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中。“传播”一词(Communication)被赋予了这样的涵义: 广泛地看,传播有两种定义。一是将传播看作是一种过程;二是将传播看作是在协商和交换意义。 就1999年11月7日至8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