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俗"二字最初的应用和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联系在一起,最先把"通俗"和小说联系起来,提出"通俗小说"一词的是明末的冯梦龙,最先运用"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作为书名的著作是《京本通俗小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确有"通俗小说"的名称,主要指其形式的通俗。中国现代文学中"通俗小说"一词直接应用的较少并且所指不尽相同,新文学家所指的"通俗文学"即新文学的大众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范伯群等人大量使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但是从界定到作品的归类都有诸多欠规范、欠科学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对“三好生”称谓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3年,毛泽东同志接见青年团第2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这在当时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党中央的号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成为所有在校学生的奋斗目标并约定俗成为“三好”。在60年代,数学家华罗庚...  相似文献   

3.
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一律用﹃三好﹄来衡量和评定学生在校的现实表现’并以此做为表彰学生的标尺。这种做法未免失之偏颇。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德·智·体等方面﹄与﹃三好﹄并不完全等同。大多数学校表彰学生时往往采用以下方法¨各方面比较优秀·学习成绩拔尖者谓之﹃三好生﹄’稍逊者称为﹃优秀生﹄。其实’﹃优秀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囊括所有方面’而﹃三好生﹄则局限在﹃三好﹄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评选﹃三好生﹄更应有所改革和创新。﹃三好生﹄固然是好中选优’但…  相似文献   

4.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从1927年8月至1937年6月,国共两党分裂与战争的十年,故称十年内战。这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以共产党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故又称土地革命战争。这十年,以九一八事变为分水岭,划分为二个阶段,“九一八”之前,中国社会是以国内战争为主题;“九一八”之后,中国社会的主题,开始变为中日民族矛盾,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发展,同时国内战争仍在继续进行。华北事变后,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过渡。因此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斗争最复杂最艰难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6.
一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反動派叛賣了革命,他們與帝國主義者和封建主義者結成了同盟,‘背信棄義地向着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来一個突然的襲擊,生氣蓬勃的中國大革命就被斷送了。從此以後,內戰代替了團結,獨裁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國代替了光明的中國。但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並没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乾净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他們又繼續戰鬥了。他們高舉起革命的大旗,舉行了武裝的抵抗,在中國廣大的區域內,組織了人民的政府,實行了土地的改革,創造了人民的軍隊——中國紅軍,保存了與發展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毛  相似文献   

7.
对三视图称谓的质疑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投影与视图概念的分析指出了组合体三视图称谓的缺陷和弊端,提出了应当在制图课程中废止三视图称谓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1951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正式把1945年8月13日以后,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共两党所进行的国内战争时期,定名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具体地对这一国内战争时期作进一步的说明,对此,《毛泽东选集》中还明确指出:"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败的斗争,就是从抗日战争结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个历史时期的内容,这个历史时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或第  相似文献   

9.
“提出质疑”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①专家对公务员录用标准提出质疑。(中国法院网) ②一些专家学者对“依法治党”提出质疑。(《每日文萃》)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什么时候起,报刊上出现了“提出质疑”这一说法。先请看下面的例句(下划线为引者所加):①一位同事指着某大报上一条粗黑的巨幅标题《众委员共商国是》提出质疑……(《国事和国是》,某报1993年6月20日第2版,转引自《咬文嚼字》1995年第10期31页)  相似文献   

11.
“汉高祖”称谓辨湖南临武一中唐建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教学参考书》中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思考与练习答案”认为,汉高祖是刘邦的溢号;也有人认为,汉高祖是刘邦的庙号,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帝号谥号是帝王死后,朝廷据其生平事迹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一个专有名词。在古代,它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京城,二是指华夏族、汉族居住的中原地区。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南北,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后来,把华夏族、汉族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一词开始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不作他用。文明古老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美好的称谓。华夏:我国最早的代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说明中国在历史上就以疆土之广大和文化之…  相似文献   

13.
取消“差生”称谓柳斌加强立法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学校要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漠视甚至歧视另一部分学生。以分划线,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可以升学、可以造就和不能升学、不能造就两部分,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最终可能导致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学校要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漠视甚至歧视另一部分学生。以分划线,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可以升学、可以造就和不能升学、不能造就两部分,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最终  相似文献   

15.
老师:“老师”原是金元时代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后来,“老师”就成了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并一直沿用至今。先生:“先生”原为古代时对老教师的尊称。《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后来,“先生”就成了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西席:“西席”之源于《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  相似文献   

16.
实施新课程后,语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体验,不以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等方面,可以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时常能把课堂上的时间留一些给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这样做的目的和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学术界将19世纪中期安徽北部人民群众的反清斗争称之为“捻军运动”之说,提出商榷意见。认为,此称谓只是反映了1855年秋雉河集会盟以后这一农民反清斗争的特点,没有反映出在此之前这一农民秘密反清斗争的特点。作为一场伟大的农民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运动,它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完整过程,不能以农民运动后期的特点,去取代前期农民运动的特点。应将皖北地区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农民反清斗争称之为“捻党运动”。“捻党运动”包括“捻党时期”和“捻军时期”。  相似文献   

19.
陈晴 《文教资料》2008,(33):42-44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有其独特作用."老百姓"是个古老的词汇,在当代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本文就"老百姓"称谓进行探源,列举遭致质疑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修正该词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彭丽彬 《考试周刊》2009,(11):217-218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小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其质疑与释疑的能力,搭建质疑平台,使其体验释疑的学习乐趣。这对儿童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