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可是,大多数农村学生作文无新意,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孩子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农村孩子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正>我是一名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经常听到语文老师无奈地叹气:"唉,要想让农村孩子写好作文,难哟。"有的教师则要求学生背别人的作文。由于长期这样,学生写作时机械地照抄,乱编造,根本写不出什么真情实感,写不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一个班上的学生写的文章大多千篇一律,如果是写妈妈的作文,每个孩子的妈妈都长一个样,做同一件事情,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说实在的,虽然农村文化氛围不浓,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但是生活在  相似文献   

3.
<正>长期以来,作文始终困扰着农村的学生和教师,老师挖空心思地教,学生硬着头皮"挤",还是有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但语言干巴,而且内容贫乏、空洞,缺少真情流露,尤其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作文题材虚假、单一。宋代诗人陆游曾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在农村,农村既有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又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加上现在新农村建设,农村也充满了都市的现代气息,所以,农村小学作文教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等问题。尽管老师煞费苦心地指导,但是学生的习作还是粗线条、干巴巴。每逢写作,不是抄范文,就是胡编乱造。分析起来,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学生本身积累不足,入不敷出;另一个是作文教学走进了教师“奉命作文”的怪圈。叶圣陶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农村这广阔的天地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孩子去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和双手去体验、发现和表现农村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5.
王明 《黑河教育》2014,(1):32-32
正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少学生畏惧作文,厌烦作文,导致写作时下笔无言,抄袭现象严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具有适应当前社会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一、向生活开放,课堂教学要充实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生活充实了才能写好文章,这充分说明了作文教学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全景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决定着学生的成绩和命运。要想中考语文取得理想分数,作文中的情感因素绝不能少。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作为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又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说起写作文,学生们觉得头疼,很多老师也感到作文教学是一大难点、尤其对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感到困惑。有的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孩子小,他们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尤其是农村孩子见识少),就是想说也表达不出来。”其实孩子们虽小,但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培养兴趣入手.让他们在起步阶段就能喜欢作文.快乐轻松地去写作文。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怎样才能让农村学生走进生活.让农村生活在习作中闪光呢?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充实生活,进而使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文字。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小学生的写作源泉,包括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新大纲对作文教学进行了调整修订,指出“要改进作文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和对新大纲的学习体会,就“四个结合”谈谈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指导,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密切作文与生活的结合,让习作内容漂远流长 作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言之有物”,这“物”从何而来呢?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实践证明作文必须从生活入手,那么在采撷作文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加强指导呢? 1.丰富学生生活,充实习作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留心观察。活动内容要多样化,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类活动都是作文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因此,要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跟上时代步伐,不能再局限于教科书,封闭在课堂里,而要由封闭走向开放,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作文能力。一、向生活开放,充实课堂教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这充分说明了作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引导学生到社会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文字表现生活。生活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有多广阔。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只有置身于这大千世界里并有所感悟,才能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要让学生“有所为而作”,就必须丰富他们的生活,把学生带出校园,使他们接触…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这就告诉我们,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首要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学会关注生活,通过汲取生活的营养,充实作文的内涵。1.留心观察生活留心观察生活是成就习作本领的第一关。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周围事物往往熟视无睹,而等到写作文时又没东西可写,对此,教师要着力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让学生观察什么呢?①观察自己的家庭生  相似文献   

15.
司庆海 《教师》2010,(29):73-73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如何使学生摆脱作文的困境,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呢?我认为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基本途径。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如何使学生摆脱作文的困境,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呢?我认为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基本途径.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兰萍 《四川教育》2010,(10):41-41
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是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叶老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学生作文素材的唯一源泉。作文素材积累的途径之一,就是直接体验生活。体验生活,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决定着学生的成绩和命运。要想中考语文取得理想分数,作文中的情感因素绝不能少。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作为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又该做些什么呢?一、投身社会——积累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  相似文献   

19.
一、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作文写不出,是因为肚里没货,脑子空空;作文教学效果差是因为没有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米”。所以作文教学的改革,我们以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家创作要靠生活,学生写作也要靠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的生活几乎全部在学校,寄宿生尤其如此。因此,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就必须丰富学校的生活,丰富学校的生活内容和生活形式。课堂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丰富学校生活首先就要丰富课堂生…  相似文献   

20.
写作是学好语文的必要一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当前,小学作文以书面表达为重要形式。当学生一提起作文,就会叫苦连天,问其究竟答案无非是"没有兴趣,害怕,无话可说,写不出来……"可见,缺乏写作兴趣,已成为孩子进行写作练习的一只凶猛的拦路虎。这该如何是好?1体验、感受生活情趣,消除作文乏味感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文学家的座右铭。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