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刮热风,犯热病,以至造成“热”膨胀现象,是新闻界长期存在的一种毛病。如何克服这种毛病,这里从“冷”笔调这个角度入手,分三个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过“热”时需“冷”提醒 冷要适度,热要适宜。当“热”点新闻出现过“热”苗头时,新闻就应用“冷”笔调来提醒人们及早注意。这种“冷”笔调,或是在上级一项新的文件精神下来贯彻之后,不人云亦云,不跟风起哄,而是根据本地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在贯彻执行上级文  相似文献   

2.
“热点”是指人民群众特别关心,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具有重大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比较广泛的焦点和敏感话题。热点新闻就是媒体集中一定力量,对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持续进行的具有相当力度、深度、广度的写作报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闻媒介把新闻策划当作叩开和占领市场的一种手段,并尝到了甜头。但在一片“新闻策划热”中,我们也应作一点冷思考。今年1月1日,杭州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悲剧:7岁的男孩小严浩在住宅小区的草坪上玩耍时,不幸掉进一只无盖的窨井,失去了幼小的生命。这样...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 民生新闻的出现,是大众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民生问题有了历史性的根本转变,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执政党关心的首要问题。在近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民生问题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会代表讨论最热烈的就是如何解决普通百姓关注的行路难、停车难、暴力执法、教育乱收费、就业、天价药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及其子女上学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 民生新闻的出现,是大众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民生问题有了历史性的根本转变,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执政党关心的首要问题.在近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民生问题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会代表讨论最热烈的就是如何解决普通百姓关注的行路难、停车难、暴力执法、教育乱收费、就业、天价药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及其子女上学问题等等.这种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关怀,迅速唤起了民众意识的觉醒,也给媒体做民生新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代机遇,使得"大众传媒"能够真正成为大众的传媒.  相似文献   

6.
陈磊 《青年记者》2017,(15):17-18
争议性科技事件,是指在科技领域中出现的某个具体事件或现象,引起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产生多方争议或质疑,形成了“争议场”的事件.这样的热点问题,通过媒体传播,持续发酵并吸引了更多受众关注,变成了争议性科技新闻.近年来,随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全社会科技创新气氛的日渐浓烈,越来越多的争议性科技新闻广泛进入公众视野,并演化成为舆论焦点、热点,如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学术成果真伪之争、中国是否该建超大对撞机、转基因安全之辩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科院的陈力丹先生在谈到新闻评论时曾用一句话概括新闻评论的作用:"减去相同的东西,加上新闻的意义。"所谓"相同的东西",是指新闻报道。世界上每天就发生这么多事,很多报纸在新闻报道上大同小异,难以分出截然高下。而评论就不同了,它是给人展示和分析所谓"新闻的意义",给社会热点、焦点、现实的问题以最直接有力的回应,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梳理社会认知、澄清错误认识。现今,很多党报开了时评栏目,很多晚报、都市报开辟了时评版。随着新闻评论与人们的零距离化,新闻评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闻评论为什么会在今天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让科技新闻更具可读性,而又不成为没有时效性的科普读物,科技报道的写法上一定要灵活多样,要善于利用新闻发布的契机,找寻和体现新闻由头,同时点面结合,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子抓住读者。点面结合管中窥豹报道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一事实是该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报道内容又不仅限于此。记者往往以此导入,借此发挥,在广泛的背景下来展示。笔者去年写过一篇《中国克隆兔五个月了》,文章得到了其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在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视率的排行榜上,社会新闻的受欢迎程度可以说是扶摇直上。因为社会新闻在报道速度、题材新鲜、贴近生活、排忧解难等方面的作用是以往的传统新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在社会新闻“热”的背后也有一些需要冷静思考的地方,不认真对待出现的问题,社会新闻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发轫于报纸、滥觞于近年来的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的“民生新闻”,如今正呈现“蓬勃”之势,《民生热线》、《今日一线》、《民生大参考》、《行风热线》、《民生关注》之类的民生新闻栏目可谓层出不穷!各媒体纷纷追求“民生新闻”、群众百姓谈沦关注“民生新闻”、领导赞赏鼓励“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以其一股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清新之风、上升之势,迅速占住一些媒体的新闻视角,吸引民众眼球与耳膜,说其正成为一股“民生新闻热”不算为过!  相似文献   

11.
胡卡妮 《新闻窗》2012,(4):21-22
经济新闻的覆盖面大,影响力强,不仅对经济工作本身发挥直接作用,也对各项社会民生事业等产生多层次的辐射和互动。一张综合性报纸不能没有经济新闻,上达国家经济政策,下通市井田间民情。尤其是热点经济新闻的追踪必不可少,它本身的新闻价值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2.
《自卫报》在2009年期间数据新闻报道的实践后,《纽约时报》等国外传媒机构也组建了专门的数据新闻报道团队,使得数据新闻报道这一新的报道形式得以开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数据新闻,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使新闻的发现、报道、呈现更迅速精准,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文章从数据新闻本身的优劣势出发,对于数据新闻带来的双重影响进行论述,提出了数据新闻和传统新闻的博弈关系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姜玲 《视听界》2001,(4):55-55
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首开国内“说新闻”之先河,主持人陈鲁豫以其口语化、轻松自然、娓娓道来的风格博得观众的肯定和喜爱。随后,这一崭新的播报方式也得到了众多电视同行的认可。主持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的陈晨、播报上海卫视《上海早晨》的李培红也是以“说新闻”这一方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一时间,一些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纷纷改头换面,以“说新闻”的方式面对观众。  相似文献   

14.
黄骏 《新闻世界》2014,(10):206-208
数据新闻,也称为数据驱动新闻,它是将大数据运用于新闻实践的重要体现。本文将从基础支持、媒体专业和受众三个角度来分析数据新闻流行的原因。但作为新事物,数据新闻也隐含着三种潜在的问题:开放数据、数据隐私和新闻教育。  相似文献   

15.
大千世界,有冷就有热,这是不可违拗的自然规则。该冷的不冷,该热的不热,都是对自然规则的一种破坏,都将产生严重的负效应。自然界如此,新闻业亦同此理。不必避讳“热”有一度,新闻界有些同志对宣传报道中的“热”有些避讳,似乎一提到“热”,就和片面性、一哄而上挂上了勾。笔者以为,没  相似文献   

16.
大千世界,有冷就有热,这是不可违拗的自然规则。该冷的不冷,该热的不热,都是对自然规则的一种破坏,都将产生严重的负效应。自然界如此,新闻业亦同此理。不必避讳“热”一度时间,新闻界对宣传报道中的“热”讳莫如深。有时提到“热”,就和片面性、一哄而上挂上了号。笔者以为,没有必要谈“热”色变,该热的还是要热。追寻社会的热点话题,采写受众关注的热点新闻,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的天职。这是因为,热点新闻是新  相似文献   

17.
大千世界,有冷就有热,这是不可违拗的自然规则。该冷的不冷,该热的不热,都是对自然规则的一种破坏,都将产生严重的负效应。自然界如此,新闻业亦同此理。不必避讳“热”一度时间,新闻界对宣传报道中的“热”讳莫如深。有时提到“热”.就和片面性、一哄而上挂上了号。笔者以为,没有必要谈“热”色变,该热的还是要热。追寻社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一家经济广播电台——珠扛经济台,于1986年在南国诞生。从此,祖国的东、西、南、北、中,省级和市级经济台越办越多,越办越红火。专家们分析:到1993年,全国有70家经济台。 经济台的诞生,不是人的主观意志的驱使,而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广播宣传规律的客观反映。它引发了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是头脑发热时写好,还是冷静下来写好呢?我认为从写作的一般常识来说,写作当然是趁热打铁为好。这可以保持对事件的新鲜感与激情。比如1983年朱建华在上海虹口体育场飞身越过2米38,又一次打破跳高世界纪录,当时一位记者写下这样一则新闻导语:“赭红色跑道,翠绿色草场相映成辉的虹口体育场沸腾了。4万名观众热烈地向飞越2米38高度、再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上海选手朱建华欢呼。朱建华  相似文献   

20.
新闻写作是头脑发热时写好,还是冷静下来写好呢?我认为从写作的一般常识来说,写作当然是趁热打铁为好。但是,也有例外,各人写作风格、习惯不一样,所取方法也会不一样。比如鲁迅就主张过,感情浓烈时不宜写诗,而郭沫若专门在灵感汹涌而来时写下积愤之作,所谓“愤怒出诗人”是也!即使鲁迅不也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吗?如果待情感、记忆淡漠时再写,显然不会写得如此深沉、隽永。新闻写作与写诗、写散文不一样,但从写作的一般规律来说,为了保持对事件的新鲜感与激情,当然是宜热、宜早动笔为好。比如19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