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呈现填鸭化、成人化、单一化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定模式.教师即使认真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也总是无法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很难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2.
韩忠幸 《广西教育》2011,(7):20+34-20,3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几乎成为一种模式,学生缺少思考和自我内化。这样的课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养成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必须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李群 《广西教育》2013,(37):45-45
品德课程倡导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习得良好的品德。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生活资源,让它成为润泽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一、紧密联系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充实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选择更好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整合,设计出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来。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品德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品德与生活的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上了一节《我与动物交朋友》的品德与生活课。课上,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小动物,然后说说它们的样子、生活习性等,最后让学生模仿一下这些小动物的叫声。顿时,课堂上小猫叫、小狗叫、狼嚎、狮吼此起彼伏,老师和孩子似乎都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其目标是培养良好品德、挚爱生活、勤于探究的合格学生。教师可从课前体验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联系实践生活化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使学生对社会生活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从而培养爱心,建立自信心,形成思想过硬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正执教品生课以后,笔者发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逐渐减退,导致该课程的教育职能没能很好地实现。在思索怎么样能让看似简单的品德与生活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的时候,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给了我方向:"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乐趣中,激发起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强化其学习动机。"笔者通过研究实践,在品德与生活课堂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图片影视、故事情节,学生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重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定作用。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品德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生活课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品德与生活素质教育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部分,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性质发展方向。品德与生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生活教育的专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品德与生活》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它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3.
《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法,呼唤着充满生命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14.
何延云 《山东教育》2007,(1):104-104
《品德与生活》课倡导品德培养必须回归生活,因为首先的发展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道德救育。《品德与生活》课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生活为基础,把握来自社会诸多方面的教育因素。使教育教学更贴近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愉快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叶红 《生活教育》2014,(13):107-108
本文从开发教材,多维参与活动以及允许学生反复三个角度分析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课后活动,认为应该用活动作为老师,用活动来点化孩子的品行,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严建伟老师执教的《快乐其实很简单》一课,各个环节界限清晰,同时又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学习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自然流畅,具有明显的融合性特征。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再现生活体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经历了一个愉快的学习过程,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可谓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老师们分别以“我爱小动物”、“交通安全很重要”、“爱护公共设施”为主题匕了三节课。结果,第一节课我们被动物尸横遍野的画面所震惊,第二节课又在哀乐声中被交通事故中失去亲人的家属呼天抢地的样子所震撼,第三节课大量的公共设施被毁坏的图片更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展示活动结柬后,有的老师认为反面的事例太多。给学生的都是负面的影响,没有体现课程积极的影响作用。还有的认为生活中确实有大量这样的事实存在,教学就应该贴近现实生活,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声像鲜明的图片和录像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可以引起他们的震撼和思考,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目标,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门学科。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符合了当前教学改革需要,破除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自我发展,在探究中走专业化道路。本文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着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提高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认识,为素质教育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周记的内容可以包括本周我想对老师说的话、我的观察与发现、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等,写周记要求及时、认真、坚持,可以结合时政新闻,对学校、家庭、社区生活的观察与体会,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阅读推荐,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来写。教师可以通过及时批改与留言反馈、周记展示交流、与成绩挂钩等措施调动学生写周记的积极性。写周记可以让学生养成了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开始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教学实效性有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