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教师激情导入,板书并读课题 大兴安岭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著称于世,被誉为"林海".老舍先生的<林海>则以其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大兴安岭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林海>.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启发、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特色】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领会海的神奇、广阔、美丽、蕴含宝藏和永恒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是“林海”呢?2.范读课文,看录像片你知道“林海”是指哪里吗?你了解大兴安岭吗?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走进林海了吗?有什么感受?(板…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丰富其想像力 ,激发其灵感与顿悟 ,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本着上述理念 ,我们对《林海》的教学作出了以下精心的设计。1.回忆美导入 :请学生谈谈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 ,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寻找美(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 ,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 ,教师也找 ,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2 )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让阅读既变成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感受和美的体验,更变成一种“创造性鉴赏”,通过鉴赏将文本转换成具有学生个体个性色彩的文本,最终达到阅读的三层次:我看了——观看的层次:我想了——思考的层次;我懂了——理解、共鸣、评价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一、学习《林海》的准备过程1.预习、自学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①作者想象中大兴安岭是什么样的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②作者看到大兴安岭是什么样的 ,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③通读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搜集与学习、生活相关的资料。①看地图 ,明确大兴安岭所处位置。搜集介绍大兴安岭的文字和图片。②回忆以前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爬天都峰》等课文 ,搜集与大兴安岭能进行类比、对比的资料和旅游风光图片。③想想你游览过的风景区 ,你最喜爱哪里 ,当时有什么感受?3.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6.
7.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林海》(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谁愿意谈一谈?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大兴安岭很美。生:大兴安岭的岭非常多,这里的林非常大,绿颜色很多,鲜花各式各样,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师板书:岭多林大绿花各式各样)生:作者看了林海的风光,感到亲切、舒服。(师板书:亲切舒服)师:同学们预习的收获很大。如果预习时有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生:为什么说:“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师板书:第一)生:怎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  相似文献   

8.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名篇,课文的第3自然段写得十分优美——“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一年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运用比较法学习了课文的第3自然段。学生朗读课文后,我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优美,并提出问题:“这段话写了林海的颜色。描写绿颜色的词有很多,但是作者写林海的绿却只用了‘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是为什么呢?”在学生阅读时,我让学生把这几个词替换成“深绿、浅绿、嫩绿、翠绿”等描写…  相似文献   

9.
10.
11.
《九寨沟》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的内容。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象。课文层次清楚,语言优美,感情深厚,给人一种美的愉悦。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课标精神,让学生潜心会文,经历  相似文献   

12.
13.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是《月光曲》一文的教学难点。为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2.你们想知道《月光曲》的内容吗?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指名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思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通过体验、猜测、实验、了解简单随机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正>一、目标与重难点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筝形的概念,理解并掌握筝形的性质.过程方法:经历筝形的概念、性质的发现过程.情感态度: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建模思想,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2.重点筝形的性质.3.难点筝形的性质灵活运用.二、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唱一唱:领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2.找一找:出示中国地图找到北京的位置。3.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小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她深深地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这节课,我们也一起去北京看一看,玩一玩,不过得先过识字关。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默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通课文,把要学的生字画上记号,多读几遍。2.试读课文,同桌合作,相互矫正字音。3.反馈交流:①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一读,其他小朋友认真听,看谁能听出这个小朋友…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谜语,学生齐读。师: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 《赵州桥》是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重点介绍了赵州桥的结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9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课时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语言(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一、交流讨论,明确利息概念  1.导语: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向家长或去银行了解一些储蓄的知识,下面把你了解到的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2.小组交流。  3.师: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  4.小组汇报。学生每说出一个信息,教师随即通过点击鼠标使其出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事先把学生可能获得的关于储蓄的信息,提前搜集整理,存于微机中。 )  A.储蓄的好处:把钱存入银行,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可以保证存款的安全;并且还能使自己花钱更有计划性。   B.关于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存入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