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周俊 《教书育人》2005,(7):54-56
P学校是处于市中心的一所职业学校,前几年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学秩序、学生的行为规范良好,学校被评为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从外界接受的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同时职业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较轻,课余时间充足,而P学校周边环境的不理想,各种“室”“厅”“店”“吧”等包围着学校这方净土,再加上学校旁边有学生管理较薄弱的技校,使得午间和放学时,在学校周围各种“室”“厅”“店”“吧”等营业性场所经常可以看到P学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在网上曾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左边甲拿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惊诧地说:“我们有权批评学生了?!”右边乙闭着眼,别过脸,一个劲地摆着手说:“得罪人的权力我不要。”批评成了得罪人的权力,揭示的是如今教育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在独生子女多、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疑难时,总喜欢向教师请教。在教学实际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答疑时,不假思索,便将答案“完美”地呈现出来,的确神乎其神。但学生在佩服之余仍是茫茫然而无所获,这样的答疑对提高学生的能力究竟有什么帮助呢?  相似文献   

5.
当正式司法不可靠时,“暴力”对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在一定范围内促进经济交易的发生和市场的发展。但我们也看到,以粗鲁暴力建立的“丛林规则”与相应秩序往往是一种低效的秩序,它只能支持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无法让一个国家的经济充分地深化。为了让经济实现最大可能的深化,就需要某种正式司法支持下的“单极”秩序。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一直对新课改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到无所适从,认为有的课文不存在所谓的“德育渗透”,直到我看到一位外校老师是怎样给学生讲童话《灰姑娘》的,我才明白。课一开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遍《灰姑娘》。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相似文献   

7.
一说起学校教育中的暴力,我们就会联想到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打手心、扯耳朵、揍屁股、刮脸皮、抄课文、罚站。其实在教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体罚”,这就是“心灵施暴”。“心灵施暴”一词比起“体罚”来,人们可能陌生得多,不过对“心灵施暴”的现象却不陌生。在校园里,我们会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某位老师对某个学生说:你怎么又打人了,我看你是改不掉这坏毛病了,跟小流氓没有什么两样;以后上课时手不准乱动,再乱动就把你的手剁掉;这次考试又是你拖了我们班的后腿,真丢人。有的老师在评价某个学生的时候会…  相似文献   

8.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看到数学课堂内喜人变化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另外一种现象: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量少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具体表现为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变慢、简便运算方法不够灵活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小学计算教学中也要做到三个“不”。  相似文献   

9.
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下课追到办公室问我:老师,为什么有人说邵洵美不是个坏人,还做了许多好事呢?看到学生满脸真诚中透着疑惑,我心中一怔,反问道:谁说邵洵美是个坏人?学生昂起头说:鲁迅说的。说完,先指着课本中“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一行。又指着课文下边“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的注...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则故事:苏格拉底带着学生去郊外授课,在荒山上开垦了两块同样大小的地,一块什么也不种,另一块则暗暗种上庄稼。他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块地有什么不同?”学生无以对答,到了秋天,他又带学生去看那两块地,结果只看到种有庄稼的地,另一块地已被荒草掩蔽。  相似文献   

11.
调控初中学生不适应的心理偏差桐城师范张耀庭经常听到一些学生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进了初中学习成绩大“滑坡”,也往往看到一些在小学出类拔革的学生升入初中湮没无闻。究其原因,固然复杂,但学生升入初中对学习不适应是主要原因。小学时,开设的课程少,老师手把手地教...  相似文献   

12.
张梅、张李顺在《教案检查该“叫停”》(《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现行教案检查的功能发生了错位,因此需要“叫停”,并指出:“至于教案如何写,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则属于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范畴,校长不应该干涉太多。”我认为这个观点太偏激,只看到教案检查的问题,没有看到教案检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讲读课正在进行。当讲到文中的“我”看到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心情难受这一情景时,为了“引导”学生答出我在板书设计中的“担心”一词,我问:“作者这时的心情怎样?”  相似文献   

14.
“优先效应”又叫“第一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教育工作中常表现为:看待学生不准确,或失之于片面。或只看到表面而未看到本质,把学生看得太死  相似文献   

15.
《海峡都市报》最近对福州市区250名初三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发现,20.1%的初三学生表示第一志愿选择职业技术学校,而近八成则表示不愿意选择职校。在有意报考职校的学生中,只有1/3左右的人是因为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现在中国技工供不应求,而且IT资也不低,学技术拥有一技之长”;  相似文献   

16.
对数学课要不要预习,大家基本上都持肯定的态度。怎样让学生在预习后有更多的收获,许多老师都在寻求良策。通过大家的踊跃参与,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大家在这方面的体悟有很多,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招数”.他们的看法或做法也许时您有所启示。同时,我们希望有不同看法的还可以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以文写情”、“文为心声”是自古以来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看来,在我们学生的笔下,我们应该看到与少年人相符的七彩人生,应该看到少年人应有的激情与梦想,  相似文献   

18.
刘利 《中国教师》2012,(2):13-13
每个学校课改的程度会决定相关教师看问题的角度。课改起步比较晚的学校可能会为新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而感到惊讶,为看到了一个新现象而激动不已。但像我们这样“已经在路上”的学校,可能会更关注学科目标在“热闹中”是否落实了,学科特征是不是突显出来了,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了等问题。此外我们还会看学生的课堂参与是否有效,他们是否能在学习中愉悦、和谐、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9.
余静蓉 《师道》2005,(4):42-42
近日看到一则故事:一天深夜,一个物理学家,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走进去一看,是他的学生在做实验。物理学家问:“你晚上干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我在做实验。”又问:“白天你在于什么?”答:“我白天也在做实验。”物理学家勃然大怒:“我问你,一天到晚做实验,你什么时候用来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近闻,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专家,为浙江科技学院19位留德学生的选拔问题,来华进行裁决性考试,规则与评分标准完全按德国的要求进行。考试结果令人大为吃惊:有的平时成绩样样优秀的学生,此次竟未能上榜;而不少平时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却得了高分,有位根本没上过“立体构成”课的学生,这次考试竟名列该科榜首。(2001年12月1日《中国教育报》) 一位在美国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在一次阶段考试中,试卷得了C等,对此,他心中颇有些不平,因为他分明看到与自己同室的那位美国学生居然得了A+,尤其不能理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