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古代文论未能实现现代转换 ,其原因是复杂的。从古今文学形态、意识形态与文化语境、思维方式及理论形态诸方面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 ,要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困难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应跳出“西体中用”或“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来探求新的道路。比较切实可行的选择 ,是以现代化为“体” ,以中外文论资源为“用”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性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隆重推出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今天已经走向冷寂。“转换”说的推出与“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现实语境密不可分。学理上,“转换”说主张将古代文论话语“转换”为现当代文论话语;实践上,主张将之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来。这种双重指向正是“转换”说问世的现实前提和立论基础。因此,不能将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者当代价值与意义等同为现代转换;然而,绝大部分“转换”论者都直接把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当代价值视为“现代转换”。这无疑扩大了“转换”边界,泛化了“转换”内涵,也忽视了此说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倡导者的初衷及目的。其实,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不可能从古代文论的转换中得来,只能在当代文学批评和实践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3.
南帆时常介入文学研究的各种重大话题,但是,他的观点往往与主导的观点存在相当距离。例如,当大家都在讨论"纯文学"的时候,南帆却认为"纯文学"是一个"有意义"的"空洞理念";当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失语症"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时候,他却指出"阐释的有效与否比理论家的族裔更重要";当大家都在进行文化研究的时候,他却在许多不同场合表明,文学研究必须包含阐释文学的语言、形式、结构和美感;当大家都在谈论反本质主义的时候,他又提出了关系主义的理路。这种特立独行的思考源于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师生间进行了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论界出现了中国文论“失语”的言说,指出中国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发生了“断裂”,并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的口号。其中主要通过总结中国文论发展的三个主要知识形态来解答中国古代文论是否“断裂”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内对文学的本质与反本质主义的研究思路源于现代文论与后现代文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学界对文学的本质探讨只破不立。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对文学本质的辩证研究方法和他对文学与文学理论特殊与一般的源流关系的强调,成为连接现代文论与后现代文论的桥梁,也为我国当前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本质主义的文学本体观念是制约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主要瓶颈。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文论研究为克服文学本质主义,为确立文学存在方式的文学本体观念开辟了道路。中国当代文论教材中存在着文学本质与文学存在方式并置带来的文论知识体系两层皮的缺陷。在文论教材编写中确立文学存在方式的文学本体观念,是中国当代文论教材改革和建设首先应加以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中国古代文论有着自己完整的系统性和理论思辩的内在逻辑性的。中国古代文论家凭着他们对社会人生以及艺术审美的深刻理解,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特性所作的见微知著的阐发,论题所及,包括了文学本质、文学创作、文学构成乃至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各个层次,造就了自己的博大精深。不用说,对于古代文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应该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一个必不可少部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古代文论体系进行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整体观照,探寻古…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百年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文学本质主义的思想倾向。1960年代的文论教材做出了摆脱苏联模式的努力,1980、1990年代的文论教材以审美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置换意识形态论,但都并没有突破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新世纪以来的新锐文论教材打出了反本质主义的旗号,却没能找到反本质主义之后文论教材建设的康庄之路。以文学存在方式代替文学本质作为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基本文学观念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古代文论正在进行现代转换,而且大有举步维艰之势。根据德国哲学家J·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并结合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一次思考,或许可以找到新的研究图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古代文论能否完全进行现代转换提出质疑。文章认为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缺少体系性、论辩性,它重领悟、重描述,带有较多的直观性、经验性。因而,仅将它们进行现代包装是难以抵卸西方现代文论话语的“入侵”。作者还对文论界危言耸听的“失语症”一说大为不满。认为“失语症”失掉的只能是被时代证明是没有生命力的概念、话语。只有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真正梳理出中国古代文论的优劣,才能使我国古代文论的精华永久地焕发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