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资源而言,在教学方面,资源可分为两种,即内容资源(信息和知识等)和形式资源(或称手段资源),前者是资源的主体组成部分,但是后者却决定了主体部分生产、传播、发展的质与量。要实施“基于资源的学习”,必备的条件是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其中,内容资源需要丰富、多样,不可忽视的是取得内容资源的途径,也就是所说的形式资源也  相似文献   

2.
目前基础教育的资源体系很多,有互联网上的松散资源、各类企业资源库产品、网上同步课程资源、中小学网校资源、国家各类资源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等。从实践应用层面来讲,大多数地区面临两大难题:其一,如何从“资源海洋”中快速定位,通过筛选过滤,找到一个最适合本地使用的动态资源库,且该资源库的结构编排与本地教师的需要和使用习惯一致。资源内容应不断更新,呈现出来的资源以精炼、实用、够用为目标。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同步资源是目前的普遍需求。其二,基于资源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如何最简单化体现,其效果如何评价,即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体现资源的应用效果,如何实施基于资源的教与学。针对上述难题,我们拟打造一个主题资源学习社区,探索一套资源应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来宾市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宾市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品位高,但存在旅游资源开发落后,利用程度低等问题。对来宾市旅游资源状况评价,分析其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开发现状,提出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重视课堂资源的活资源,学生和老师同时要牢固树立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学校只有不断提高对课程资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但如何促使教师进一步确立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6.
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目前的学校道德实践中,德育资源的匮乏是影响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要确立德育资源意识,重视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德育资源的开发应遵循开放性、生活性、创新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原则,并且应将传统德育资源、网络德育资源、环境德育资源和国外德育资源作为当前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使德育资源在学校德育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2004年,北京市教育大会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出了新要求。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应该是资源建设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资源建设已经形成规模并取得大量成功经验后,资源应用环节已显露出诸多问题。我们在现实中发现目前有时候资源少,有时候已有的资源不好用,  相似文献   

8.
话语     
《天津教育》2011,(3):3-3
“和谐德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教育。”“应充分挖掘地方德育资源,包括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名人资源、英模事迹资源、建设成就资源、节日文化资源等。”  相似文献   

9.
乡土资源是农村教育的瑰宝,将乡土资源有效利用于幼儿园美育课程中,可以为幼儿提供玩乐、思考、创新的乡土课程,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并进一步丰富幼儿教育资源,推动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农村幼儿美育教育在内容上不断深耕乡土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存在对乡土资源了解欠深入、乡土资源运用意识不强、乡土资源教学形式不够丰富等问题。本文从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美育课程中的运用现状出发,分析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育课程中内容设置、区域打造、活动研发等方面的有效运用策略,希望可以助力乡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开发乡村美育教育新路径,进一步推动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0.
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亮点。在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研究中,学生课程资源被学界和教育实施者忽视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不仅表现为它是重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不定期表现为学生进入课堂前的预设性课程资源和在课程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地整合、开发和利用学生课程资源,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充足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保障,各地区、各学校和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眼中不能只有课程资源的硬件设施部分、条件性资源部分,更不能消极等待所谓条件“具备”后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而应当树立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根据本地、本校和师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从而避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狭隘化和浅表化。文中从七个方面探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与课程密不可分。没有课程资源,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改革设想也难以实现;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落实及课程整体实施的基础和保障。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不仅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度和广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矿产(矿业)类旅游资源,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合理开发利用矿产类及其相关的旅游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辽宁省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具有一定基础。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多数资源型城市的矿产类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可以开展工业和工业遗产旅游、科学旅游,建立、完善矿业及其相关的博物馆,与非矿产(矿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提高区域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它包括校本、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利用,三大资源互相补充,为思品课堂提供基础和保证,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陶冶情操和树立崇高的价值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结合中学思想品德课自身的特点,该如何运用有效资源充实思品课堂呢?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会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即动态生成资源。这种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它包括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  相似文献   

16.
从评价理论态度系统出发,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纳兰性德13首词及William Schultz(舒威霖)英译本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的分布和使用频率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舒威霖在英译纳兰词时,增加态度资源的同时,基本保持情感资源、判断资源与鉴赏资源原有比例,保留了原作含蓄婉约的词风以及真切自然的情感。舒威霖采取保留鉴赏资源、灵活转换情感资源与级差资源的翻译策略,将意象美学与情感传真深切融合,再现中国传统诗词中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为民族典籍外译翻译策略选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产生聚合效应,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追求和时代潮流。就教育事业而言,如何整合一定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和发掘潜在资源的作用,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教育事业的时代课题。当前,新技术革命方心未艾,特别是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为区域内教育网络共享资源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使命和要求。本文立足正安县教育区域网络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现状和方法,进行分析探索,展望教育区域网络共享资源平台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各地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呈蓬勃发展之势,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但如何限制资源开发无计划的随意做法,力求有规划、科学地开发利用、有效地管理,使课程资源趋向系统化、结构化、实用化与操作化,发挥其最大的资源效益。我们借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创建方法,以资源包为载体建设主题活动,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课程园本化形式。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优化和创新,突出应用绩效,是几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之一。各省市资源建设的常规做法是先购买一批常备资源库,满足老师当前实时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专业的资源管理平台,促进资源应用中的日常互动交流,实现资源的有效应用与评价,在互动共赢机制下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法律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法律是一种社会资源,这是人类关于资源认识的发展结果。人类关于资源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自然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法律资源是一种抽象的社会资源,是一种智力资源,是一种制度资源。法律资源与法律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混淆。我国目前虽然有学者在法学上使用了资源的概念,但是其使用情况差别很大,也缺乏关于法律资源的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