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跨世纪人才工程浅议王守实,沈维立,王卓(吉林工业大学)21世纪将是一个动态、快速变迁、创造性和高度国际化的世纪,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人才的竞争将取代经济和军事竞争。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应该把培养跨世纪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行高校跨...  相似文献   

2.
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素质与培养无锡轻工大学徐珍清当前,人类社会将进入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世纪,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科技和人才将成为竞争的主要对象。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基地,要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境况下,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造成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的就业环境的影响,也有高校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缺失。解决当前贫困生就业难需要政府、高校和贫困生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构建贫困生能力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4.
郏宁扬 《文教资料》2009,(14):197-198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在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威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解困问题.应清晰地认识到目前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不足.努力克服片面强调“经济解困”而忽视“心理解困”的倾向.积极构建高校贫困生“心理解困”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舞台上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必须重视和抓好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性任务,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此,谨就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及高校造就跨世纪人才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一、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现状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紧迫性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根据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高等教育要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实施“科教兴国”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人才,其任务是紧迫而艰巨的。应当明确,高等教育培养跨世纪的德才兼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在“科教兴国”大政方针的指导下,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跨世纪的高科技人才的重任。能否按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民主管理学校,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学校带入21世纪,关键在于高校领导者民主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探讨。一、高校实行民主...  相似文献   

7.
在本刊今年第七期杂志上,曾撰专文介绍国内方兴未艾的跨世纪人才工程,称1994年为“跨世纪人才工程年”。 果不出所料,悄然兴起的跨世纪人才工程很快便形成了一个小高潮。1994年7月,中国国家人事部部长宋德福向中外记者宣布,中国有关部门将实施一项以造就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 目前,这一国家级人才重点工程之实施方案还处于高层决策之中,但其付诸实施的时日已经近在眉睫了。 那么,各个部门已先期遴选出的本部门的跨世纪青年人才是如何看待这一国家级的“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呢?为此,我们利用暂短的时间走访  相似文献   

8.
高校应加强对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李淑兰熊艳玲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其中面向未来,就是指为21世纪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作准备。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无论是在知识、智能、思维方法、价值观、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所谓“跨世纪人才”,是指本世纪末各类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面临着21世纪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考验。本文试从人类知识统一性的角度,对目前条件下工科院校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问题作若干探讨。 对跨世纪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现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技术的出现,以它们本身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三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十多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落实“三个面向”问题,纷纷作出研究和有益的探讨。为了切实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我认为当前应着重研究跨世纪人才的培养问题。跨世纪人才,大致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即未来的职业形象和未来的人格形象。本丈仅想从大学生作为跨世纪人才的未来人才形象的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作初步分析与探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世界正处于世纪的转折点上,今天的大学生,正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跨世纪青年,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教育进入了加快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力争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一项跨世纪的基础工程——“211工程”正在实施。面对新的形势,我认为,当前地方高等院校应着力抓以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最近,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跨世纪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工作的通知》,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正式启动。日前,记者走访了教育部人事司负责同志,他就教育部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的有关问题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 记者: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的宗旨是什么? 答:“特级教师计划”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跨世纪园丁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是国家加速建设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的一项重大举措。“特级教师计划”(下称“计划”)是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精…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制订的《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指示精神 ,尤其是今年 2月 1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为跨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结合济南的教育实际 ,全面规划 ,认真落实。在我市落实“行动计划”的过程中 ,尤其是对“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跨世纪园丁工程”以及教育部启动的“面向 2 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济南教育学院都将大有作为 ,应充分发挥龙头和辐射作用。济南教育学院始建于 195 2年 ,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14.
在时代的脚步即将迈入 2 1世纪的历史时刻 ,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知识浪潮的冲击 ,如何进行人才素质教育已是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一项以培养、塑造人的素质为目的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培养出来的人才多存在“重专轻博”、“重分轻能”、“重同轻异”等情况。2 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占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 ,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已成为知识经济竞争中兴亡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砝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 ,重视素质教育 ,培养跨世纪人才已成为一种时代的召唤 ,是关…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生是国家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构建“资助—自助”一体化的贫困生救助模式是当前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重要趋势,其途径包括:健全贫困生的自助激励机制;提高资助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唤起贫困生的自助意识和培养其自助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为解决贫困生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一问题依然存在。文章分别从“谨防‘贫富分化进校园’的现象加剧高校贫困生问题”、“把帮助贫困生就业作为高校扶困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校贫困生经济援助保障机制”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要在转变扶困思路、转换扶困机制上寻求突破.求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浅议实施“跨世纪科技人才工程”方案姚秀荣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21世纪的竞争,应该是人才的竞争,胜负取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国家科技与文化的发达程度,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科技人才的涌现...  相似文献   

18.
学风问题至关重要———谈人文学科培养跨世纪人才问题董健所谓“跨世纪”人才,不应该仅仅从时间的概念上去理解,应该从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上去理解。这是说,这样的人才不仅仅以其自然生命跨越了“世纪”,而且主要地应该是以其生活、思考和创造的质量跨越了“世纪”。...  相似文献   

19.
对贫困大学生资助观念和方式应该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并轨”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以及收费制度改革的深入 ,高等学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贫困生工作 ,明确指出 :“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因此 ,在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条件下 ,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接受高等教育 ,采取何种资助方式将更有于利于贫困生的成长 ,已成为各高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学生工作干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高等学校贫困生现状分析高等学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无力支付费用或支付有困难的学生。其划分标准一般为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规…  相似文献   

20.
人文关怀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思路。高校应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以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基于此,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学贷款体系为切入点,探讨贫困生助学贷款中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