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一句,课本(高中语文第二册)是这样注释的:“[槁暴];槁,枯。暴,晒。槁暴,枯干。”这样解释“槁暴”,便成了“槁”有意  相似文献   

2.
直材与弯材     
一天,有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劝学》里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这不是有意将直材輮成弯材吗?这怎么理解?”  相似文献   

3.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輮”,课本以及其他许多本子都注为“同‘揉’,使……弯曲。”这似乎也能讲得通,但仔细推敲之后,就觉有些不妥之处:一者没有说明“使弯曲”的方式,二者不大合乎语法。“輮”,实际上应为“煣”的同音假借字。《说文》:“煣,屈申木也,从火、柔,柔亦声。”这就是说“火”旁表义,“柔”旁表声,此字有“用火烘木,使之弯曲”义。《汉书·食货志上》有“煣木为耒”句。用火烤加工的方式使木弯曲,这也是一般的常识。若取此说,不仅道出了“使木  相似文献   

4.
说“輮”     
"輮"字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荀子.劝学》篇:"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一句,历来中学课本注释均没有将它解释得准确而简明,甚至出现错讹。从古代造车工艺和车辆结构的角度,分析"輮"字,从而求得确切注解,即"輮"乃古代造车工艺中对直木加湿、加热、加力使之"曲"且"中规"。这个工艺在北方也叫"熨"(音yù)。然后明确"輮"不仅是加工竹木的工艺,同时也是车轮中"其曲中规"而被称为"轮辋"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在学习have这个动词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它的用法很多。它除了作“有”解释外,在不同的情况下还有许多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减(除)法是加(乘)法的逆运算”,为何不提“加(乘)法是减(除)法的逆运算”或者“加减、乘除互为逆运算”呢?对逆运算、互为逆运算有三种解释:映射视角、函数视角以及单位元视角,不同视角的解释会带来不同答案。小学阶段在具体情境中可以说“加减、乘除互为逆运算”,不应拘泥于映射视角的解释,并以“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为例提出了它的表现标准。  相似文献   

7.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因”字书上未注,课文后面区别“因”字意义的练习也没有把此例收进去。这个“因”字,不同的书籍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的释为“趁势”,有的释为“就”,还有的释为“因而”、“于是”等。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妥。这个“因”字应作“接着”讲。这样,字句的意思就明确  相似文献   

8.
“显示”理论是维特根斯坦为解决划界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语言分析思想,它在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界对这种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对“显示”理论进行分类;二是对“显示”理论进行宗教解释;三是类型论的解释。在分析了这三种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这三种解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显示”理论的新的解释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概念,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艺术教育”,是指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如各类不同层次的专业艺术院校。广义的“艺术教育”主要指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0.
一字多用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本里多次出现了“之”字,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它的词性不同,解释各异。《梅雨潭》中有这样一句话:“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这里的“所以”表示“……的原因”,“之”作为指示代词“这”讲。原句的意思指:由于上面讲的这个原因,因而有了“梅雨潭”  相似文献   

11.
公穆宝 《英语辅导》2001,(11):12-12
在英语口语中,不同场合一个词汇有许多种用法,如多义词语“Allright”,一些英汉词典将其解释为“好、行、对、同意、没关系”等意思,其实它也可以表示“安全”、“的确”、“正是”等意思。这些意思都是说明说话者的肯定态度的。有时它也可以用于强调、转折和讽刺的场合,表示说话者的恼怒、连接或否定等的不同语气。  相似文献   

12.
《陌上桑》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其中“”颇有须”一句中“”的解释约有三家,众学者或译“稀疏”、“修长”、“稀疏而长”或暗示为“粗长”。本人认为在许氏《说文》中“”字本义解释有误,通过对形声字“”的考证,指出它的本义指须发类“浓密、很多。”  相似文献   

1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冰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先秦]《荀子·劝学》  相似文献   

14.
“通变”的文学发展观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点论述的问题之一,因而在《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通变》篇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所论述的问题范围有多大?如何解释“通”与“变”的具体涵义?它的主旨是什么?在这些与理解《通变》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上,笔者对一些流行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略抒浅见,以就正於方家。  相似文献   

15.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造字义为“日光”,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字头缺失、语源混乱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杨毅 《当代电大》2003,(4):62-64
3 填空题 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___、___和___的科学。 2)刑法条文中用“但是”所引的内容在学理上称为___,它表示对前段情况的___、___或者___。 3)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___和___。根据解释的方法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___和___。 4)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___、___和  相似文献   

17.
[语文1]在讲《庖丁解牛》时,打破以往逐字逐句翻译解释的常规,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多种思路指向思考问题。 ①“游刃有余”是讲一切事物都有它的  相似文献   

18.
“顿”是《马氏文通》中论句读的一个术语,但是由于《马氏文通》没有给它立界说,解释也不够清楚,所以人们对它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顿”与“读”、“句”的比较,解释“顿”是马氏论句读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的下位概念,其句法作用略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短语,与书中的“读”是同一级语法单位,虽然在形式上似乎有交叉之处,但是它们之问实际上是对立和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纪勇 《新作文》2004,(12):22-22,23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创新”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第二个含义是“指创造性”、“新意”。我们现在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侯。根据场合,分别使用了它的不同含义。对概念如果夹缠不清。很可能使我们在“创新”过程中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20.
重量作为一个物理概念,它的确切意义究竟是什么?各教科书说法不一,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在它的用法上就造成了“一词多意”的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