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卢劲波 《文教资料》2009,(25):92-94
胡应麟不仅以<诗薮>著称,而且以一个艺术鉴赏家的独特视角.在戏曲批评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戏曲理论的真知灼见:舞台演出的和谐美、剧本创作的"谬悠其事"说及案头文学"工"之美.这是对传统曲学的大突破.其戏曲审美观念为我国戏曲批评的转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国华 《红领巾》2004,(2):28-33
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又是一位剧本创作的实践家.他对戏曲艺术的特征--群众性、综合性和演出艺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李渔的戏曲理论超越前人,取得多方面、系统化成果的重要前提是他对观众的熟悉,重视对观众的研究.李渔的娱乐观众的戏曲创作与他对观众心理的研究也是分不开的.李渔的戏曲理论在观众的作用、观众的组成、观众的心理等方面体现了明确的观众意识和对观众学方面的许多见解,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观众学,从而打破了我国戏剧理论研究传统视野的束缚,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使我国戏剧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的成立给社会各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戏曲艺术上的体现就是改造其旧社会留下的不良之风以及改革戏曲使其为新社会服务."新文艺工作者"在这场改革运动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改革带来成果的同时,一系列负面的影响也随之伴随其中.  相似文献   

4.
云南戏曲谚语总结并保存了大量戏曲艺术经验,记录了观众的戏曲接受心理和戏曲观、反映了云南戏曲的演出习俗,具有鲜明的边疆地域特色.云南戏曲的内容主要由戏曲艺术经验总结、表演习俗、观众评论组成,特别在戏曲谚语中表现出以德为先、惩恶劝善、情为主导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是一部简化了的云南戏曲史,对研究中原主流戏曲文化对滇剧及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形成演变、滇剧及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发展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1908年,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式剧场-“新舞台”,此后,新式剧场风靡全国,不久即取代茶园成为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新式剧场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演出空间,使得欣赏戏曲成为相对单纯、严肃的化娱乐活动,也促使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对于西方戏剧艺术自然是适用的,而对于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观演关系等就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本对中国戏曲演出的观演心理作一番考察,进而从戏曲表演、戏曲语言、观演关系等方面讨论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对于传统戏曲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文化观照下生成的"以歌舞演故事本体写意性"的演剧观、虚实相生的创作原则、舞台假定性质及程式化的表现手段,形成了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决定了戏曲舞台美术"空台"体系存在的合理性和若干特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的演剧艺术——南戏是我国戏曲艺术的声腔来源。它的生命历程在三次打压下,呈现出不断向上的曲线。其顽强生命力来自它自体内容和形式所具有的民间性和它对外界其他事物的开放状态。民族歌剧是我国一种发展缓慢的现代歌唱演剧艺术,本文通过与南戏在受众与创演者、音调语言来源方面的对比,从民族歌剧自身进行反思,提出了民族歌剧应深入生活,以观众为中心,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抓住时代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戏曲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为:国营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民间职业剧团过多且不正规,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伤害;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得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剧场、排练场等设施破旧,剧团的生存环境恶劣。保护和发展戏曲化遗存是当务之急,要根据各地、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化价值,给予恰当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立新型的剧团管理机制;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给戏校、艺校招生提供提供优惠政策;对演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抢救和保护戏曲艺术遗产;加大戏曲理论研究;加强戏曲化教育;建立保护戏曲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9.
梅燕 《华章》2010,(21)
中国戏曲的产生已有800年的历史了,目前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计数.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经过不同的时代发展到今天,不断适应新的时代、新的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了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地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尤显重要.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对陶冶学生情操、振兴民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在素质教育语境下探讨戏曲音乐之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52-153
地方戏曲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农村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大舞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需要本来就扎根在民间的地方戏曲的积极参与。然而,目前地方戏曲在新农村建设中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其中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戏曲艺术的生产机制、传播方式、演剧形态以及新民间语境下观众群体的审美心理等。这些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层面的问题,但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向农村观众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剧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