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加强专业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在专业结构、学生就业及专业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控制本科生招生规模、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等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是新兴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对学生能力培养较为多样,本文以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为平台,探讨其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如何去锻炼、培养学生这些能力,为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前,公共管理学科正经受"技术潮""社会潮""改革潮"的挑战.面向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须重新定位.为了更好地承担历史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以系统思维重新审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情怀、价值、素质、能力、视野"五个维度出发,提出"家国情怀塑造为先、公共价值引领为根、数智素质培养为基、服务能力提升为本、国际视野开拓为要"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国家需求导向、公共价值引领、素质能力并重、创新实践多元"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伴随公共管理改革和人才就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供给矛盾凸显。高等学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建构起与就业岗位的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诉求相协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单一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阐释了人才分类培养的特点和优势,从社会需求的视角探讨了推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源于能力本位与参与理念的二元契合性,参与式教学塑造了教学主体的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提升了公共人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将案例引入到公共管理的教学实践中,要对案例进行筛选,并通过教学案例的评介和分析,不断提升教学主体的综合能力。反观既往案例教学的实践,要协调好案例本身的因果关系、变量的互补论证、案例更新与置换等三重逻辑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源于能力本位与参与理念的二元契合性,参与式教学塑造了教学主体的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提升了公共人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将案例引入到公共管理的教学实践中,要对案例进行筛选,并通过教学案例的评介和分析,不断提升教学主体的综合能力。反观既往案例教学的实践,要协调好案例本身的因果关系、变量的互补论证、案例更新与置换等三重逻辑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人才培养主体结构和培养方式单一,人才培养个性化体现不够,专业知识和能力供给相对不足,培育体系综合性和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地方高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遵循“协同整合、多维拓展、梯次推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多主体协同培养、多维度系统训练、多阶段递进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专业协同教育平台,从而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于占武 《现代教育》2014,(6):102-102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专业教育,它面向的是全体非专业学生,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艺术专业人才,而是培养成具有审美品位、高尚情操、富有创新思维的各类专业人才。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和高修养的劳动者意义非凡,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定位,审美修养的提高以及职业情感、工作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响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满足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各高等院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注重知识素养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关键要素。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推进新文科建设中应从加强社会协作、提升师资力量、建立健全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构建全面化和系统性的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掌握先进的公共管理理念,更要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公共管理理论,提高公共管理实践技能。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应加强案例库的建设,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1.
高超 《教育导刊》2011,(5):49-51
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在一些艺术院校中还属于起步阶段.学校通过对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定位,以及对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几年来的摸索与实施.总结出了一系列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新思路和新观念,为新兴的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倒。  相似文献   

12.
公共管理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是此类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而实习教学又是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我们必须根据社会要求、专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实习教学体系.本文从对目前高校实习教学安排实际状况的分析入手,结合多年来实习教学的管理经验,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教学的设计与过程管理进行探讨,期待找到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符合社会要求的实习教学安排和管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认为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寄托着人民对理想行政意识的期盼,因此这种教育之指向具有独特意义。提出要充分利用大学精神凝聚、熏陶和规范之功能,加强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行政意识的前置训练,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厚爱人民的行政意识,使其有效掌握使用公共权力的管理之道。  相似文献   

14.
邱梦华 《文教资料》2012,(25):134-136
社会建设的提出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与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向我国现有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在社会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优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有:优化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应用能力;重视师资建设,提升教研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三农"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使命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队伍。湖南农业大学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三农’"专业办学定位,按照目标特色化、组织多元化、投入高效化和监控全面化的要求,不断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卓越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相似文献   

16.
课程体系设置决定着学生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影响着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通过对全国6所设置公共管理本科专业高校教学计划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课程总体设置繁杂、随意性较大、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优化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忽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等方面的问题。深入研究公共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是搞好公共管理本科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笔者认为以"双能型"师资为突破点,以专业—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强化实践技能为手段,优化与合理设置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实践人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公共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河西学院学报》2017,(1):84-87
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追求的品质之一。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化,公共事务日益增加,公共交往更为频繁,客观上提出了培育公共精神的时代要求。高等学校教育作为公共精神培养平台,对大学生在公共精神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社区(亦称学生公寓)作为学校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实践渠道,打造学生社区育人平台,为学生社区营造公共领域空间,以自我教育与引导介入相结合,以社区各项实践活动和组织管理为方法,来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8.
安宝珍 《中国德育》2015,(23):36-38
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必然要求,学校是培养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的公共生活领域,以"学会关心"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公共生活无疑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理想生活。为此,我们可以将"学会关心"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体验和劳动实践当中,从而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网络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公共生活空间得到不断拓展。大学生是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群体,也是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的核心群体。文章从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内涵,我国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生长历史和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培养等方面,对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没有公民的公共精神,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公共精神的基本特点是公共性、公众性、时代性与继承性、民族性和普遍性等。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人公共精神还有相当的欠缺。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公民的公共精神应该特别强调正义意识、规则意识、生态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要注重公民角色认同、内心自觉、保护公权和发展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