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是充满思想、感情和想象力的,美术教育中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运用各种艺术活动形式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启迪他们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的认识,陶冶他们美的心灵和美的情操。  相似文献   

2.
以自律论代表汉斯里克"音乐的美在于形式"为切入点,通过对斯特拉文斯基有关音乐本质的观点及部分创作实践的研究,可以把握他不同风格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与美学思想,并从中探寻到其创作的本源:在斯特扭文斯基作品中,极富时代感与创造性的音乐元素都是植根于他的音乐美学观--对音乐"形式"美的捍卫.  相似文献   

3.
以纵向的影响研究和横向的平行研究为基础,论文阐述了19世纪欧洲现代主义先行者瓦格纳与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乔伊斯的关系。不同的创作时代和创作方式决定了这种影响的间接性,而相似的创作理念和精神追求奠定了平行研究的基础。虽然瓦格纳热衷于表现激情和生命力,而乔伊斯专注于意识和潜意识,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心灵之旅都体现了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瓦格纳提倡整体艺术,而乔伊斯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形式,他们的实验主义都表现出现代主义艺术具有狂欢特质的颠覆性。  相似文献   

4.
黄元招 《课外阅读》2011,(11):357-357
“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道出了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理当担负起语文中审美教育的重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美的渗透,着重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通过多角度的评价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动力,更好地进行再次创作,形成让学生在感受美中创作,在创作中感受美的良性循环。如何把美育因素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呢?我的体会是: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美,在写作练习中表达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美的志趣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维与苏轼是唐宋时期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文人士大夫,他们都创作了不少艺术特色鲜明的禅诗。但是由于两人所处时代文化环境的差异、个人经历的不同以及艺术追求的分歧,使得他们创作出了两种风格迥异的禅诗。  相似文献   

6.
余蕾 《文教资料》2007,(24):103-106
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纯美的艺术形式营构、对自我人性的充分肯定和对世俗的睥睨对抗。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以其诗画美与音乐美交融的艺术形式、张扬完满人性和疏离世俗人生的生命态度,与唯美主义创作理念不期而遇,体现出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但是他的这种倾向又不同于西方和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唯美主义,他没有表现颓废、享乐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人性、人道的追求以及对生命、自然的热爱。这些都使得他具有一种超然的气质。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观自然风物,看社会万象,美无处不在,美对人类如此重要,我们不仅感受美、追求美,而且创造美、思索美,从而将美的精神传承下去。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马克思说过,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自然界、美的生活和艺术,而且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由此可见,学校的劳技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充分  相似文献   

8.
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画的学习,不仅能使幼儿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祖国民族艺术的伟大成就,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欣赏美、发现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由于开展国画教学所需要的工序较为繁琐,在同一时间内,面对整班幼儿,教师会照应不来。因此,我把国画活动安排在分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和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表现浓郁的乡土色彩见长.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他们的乡土小说,都有着田园牧歌般的诗情,都以表现美和善的人性为基点。在很多方面展示出相似或相同的特征。但在田园牧歌的调子里,在对人性的探索与追求中,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手法等又有着很大的差别,使得他们的乡土小说呈现出各自独异的特色,各显风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华夏先民的三大审美追求:一,追求形式美与抽象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石器打造中产生形式美的追求,而后又将此种追求与从写实美发展而来的对抽象美的追求相融合.二,追求写实美与神秘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对写实美的追求,而后这种写实艺术又被宗教巫术所利用,因而形成对写实美与神秘美相融合的新的审美追求.如人兽合一、人鸟合一的神之形象的创造.三,追求审美与实际功用的结合.原始人没有单纯的审美追求,所有的审美追求都是与实际功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的,如华夏先民的文身,既是为了保护自身,也是为了美的装饰.  相似文献   

11.
沈从和川端康成是中外学史上的两闰广为人知的,以擅长描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成绩卓然的学大家,在东方化背景下,他们塑造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代表,反映了他们相似而又相异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理念;他们用女性生活所营造的至悲至美的艺术境界,折射出两位大师对女性和人情之美的思考和追求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12.
和谐美是中西方美术创作中共同追求的艺术境界。但是,中西方对和谐的理解和追求存在种种差异。在中国,艺术家强调内涵神韵的和谐,西方艺术家则更偏重形式的和谐,尤其是符合几何定理的形式和谐。中国人侧重于内心、意识层面上的美的追求;西方更注重客观的数理之美,如比例的匀称、色彩的搭配。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生存、绵延与发展,必须求真、趋善、尚美。这是人类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大自然不断向人类的心灵灌注一种使心灵得以丰富、充实的东西,使人类的心灵不断地建构起审美的感受,积淀为艺术追求的意识,而对审美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内在需求,从而使生命蕴含着审美化的风范,也因此艺术教育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艺术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以明显的地域性和很强的民族性为背景,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对文化精神的不同追求,共同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因素。而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后,其表现方式和不同类型就得以丰富,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和音乐内涵得到升华。歌者的演唱技巧、文化素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也直接决定着对作品本身的诠释。所有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因素,这种因素也决定了民族声乐艺术既要注重表现方式上内在与外在美的兼顾,又强调作品本身所蕴含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5.
汉代乐府民歌是汉代劳动人民社会实践和生活情感的真实记录,其中描写女性的民歌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妇女的社会实践、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表现了她们对人性美、爱情美、人格美、劳动美的强烈追求,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6.
美感是艺术和自然事物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和体会,在书籍装帧中同样缺少不了美,因美产生艺术性,因美产生观赏性,它是不同时代书籍装帧艺术性“性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惠安女"生活在福建惠安东部,至今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风俗文化--惠女风;惠安女形象是闽地特有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形象符号,是民俗化的美术资源,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特色;惠女是柔美的"硬汉",她奇特的服饰美,命运的悲壮美,品格美等诸多因素,深受油画家的喜爱;惠安女令人崇敬和感人至深的美丽形象,不断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了解惠女风油画创作背景,明确独具海洋特色惠安女题材油画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简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20.
郭新民的诗,委婉细腻,淡雅清新,独特新奇。其诗含蓄的基调随处可见,以隐曲暗示的手法演绎对人生的思考,生命的诠释,表现了曲尽其妙的含蓄美;无论写人、写物、写景,都给人以出人意表的新奇美;其诗气韵天成,淳朴自然,给人以清水芙蓉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